孩子挨批後的兩種表現,多是討好型人格,根源出在教育方式

2020-11-30 騰訊網

文|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插畫: Juice

張女士的兒子浩浩每次犯錯或者和周圍人鬧矛盾時,無論自己有沒有錯,都會不停地認錯道歉,張女士覺得自家孩子乖巧懂事,殊不知,這種「懂事」的背後承受著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從心理學上來看,孩子受批評後有這兩種表現,可能正在養成討好型人格。

孩子被罵後的兩種反應,可能是討好型人格

1、默默承受

如果面對父母的責罵,孩子不哭不鬧、悶不吭聲,可能是心裡受了傷,他們不去爭辯,只是想封閉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父母置之不理,任由其發展下去,他們會性格自卑、冷漠,長大後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關係,嚴重影響到人際和婚姻。

2、包攬錯誤

當孩子犯錯時,有的父母不分青紅皂白上來就是一頓批評,有的娃可能會反駁,為自己辯解,這屬於正常的表現,可要是原因並不是出在自己身上,他們還要不停地道歉,說明內心缺乏自信,害怕被否定,不停攬錯只是為了掐滅父母的怒火,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孩子便會養成討好型人格。

正如浩浩一樣,他的乖巧和懂事讓張女士覺得很欣慰,這是因為浩浩總是能敏感察覺到他人的不對情緒,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都會主動認錯,不懂得狡辯,這種委屈自己、隱忍情緒換來的「乖巧」,會逐漸在孩子心裡生根發芽,讓他們壓抑表達自身的情緒,經常吃啞巴虧,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的表現之一。

這類孩子內心缺乏愛和安全感,或許是冷漠或者嚴厲管教的家庭環境長大,他們從小處在一個弱勢的地位,害怕自己被拋棄,只能選擇妥協、放低姿態,表現得「懂事」才能夠被愛。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有哪些特點?

1、心理敏感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具有敏感的特質,他們會時刻關注周圍人的情緒變化,一旦察覺到對方情緒不對,就會立馬放低姿態,嘗試著去取悅他人。他們總是陷入負面的情緒中,如果長期得不到釋放,很容易憋出心理問題。

2、不懂得拒絕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基本都不擅長拒絕他人的請求,即使內心並不情願,可是他們依舊會答應並去盡力完成,也就大家口中的「老好人」。順從是他們的第一生存法則,因為一旦拒絕別人後,他們內心會產生深深的負罪感,會覺得是自己的錯,並且還會因拒絕跟對方道歉。另外,他們也不敢隨意向他人提要求,生怕麻煩到別人,增加別人的負擔。

3、害怕聽到負面評價

討好型人格內心很自卑,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他們十分在意周圍人的眼光和評價,害怕聽到負面的評價。

4、缺少主見

這類人格的孩子往往都沒有什麼主見,自己的言行舉止多半是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上,他們缺少原則和底線,說話做事總是取悅別人為目的,就算是別人誣陷自己,也不願意去辯駁,而是默默承受一切。

父母的幾種教育方式,可能會讓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其實過得很累,而這種人格的塑造和建立則是源於童年期,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如下兩個問題,孩子可能會養成這種性格。

1、過度給孩子灌輸「善良」的觀念

有的父母總喜歡給孩子灌輸要「寬容」「善良」,而過度的善良只會讓自己委屈難受,因為長期的謙讓和包容會讓孩子逐漸忘記自我,一味地去迎合他人,總是處處考慮別人的感受,而忽視自己。父母需要告訴孩子的是,你的善良一定要帶點鋒芒,否則等於零,別人不僅不會感激你的付出,反而把一切接受地理所應當。

2、採取打擊式教育

生活中,有些父母採用打擊式教育,可是物極必反,當「笨」「沒用」「沒出息」等標籤深深印刻在孩子心中時,他們會覺得自己就是如此,內心會變得敏感脆弱,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當受到指責時,會極度自我懷疑、沮喪,甚至愈發不自信。

相關焦點

  • 導致「討好型人格」的3大根源和表現,孩子若有徵兆,家長要重視
    「討好型人格」孩子基本特徵雖然每個孩子的討好他人的行為表現程度不同,但「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基本會表現出5個共性特徵:善察言觀色,總被大人的情緒所控制;無主見,做事為了博得大人關注賞識;過分乖巧聽話,總優先考慮他人感受;膽小、自卑、敏感,行事小心翼翼;愛道歉,不爭搶,不敢拒絕他人要求。
  • 孩子受批評後做出這兩種反應,寶媽別竊喜,可能是討好型人格前兆
    在成長過程中,不同的教育背景下的孩子,可能會因父母或周圍親友的一個長期的小舉動致使他們今後產生討好型人格。孩子經常被媽媽批評,性格變得謹小慎微,媽媽竊喜,親戚憂心鑫鑫媽媽是一個性格向來說一不二,從小到大,只要孩子犯了錯誤,無關大小,都會受到她單方面的批評。
  •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 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
    原標題: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 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   年紀小小的,卻非常的「懂事」,大人一言一行他們都能猜透大人的心思。有的父母會感覺孩子這樣是好事,甚至還會沾沾自喜。卻不知,孩子一旦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是很大的。
  • 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這種行為有關,不想害娃就收手
    有的父母會感覺孩子這樣是好事,甚至還會沾沾自喜。卻不知,孩子一旦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是很大的。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多與父母經常吼孩子、吵罵孩子有關,孩子年紀小,對來自父母的指責和批評很多時候他們是害怕的,如果父母總是吼孩子、無端責罵孩子,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就會逼迫自己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去討父母歡心。
  • 《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終究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大人
    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會去一味的討好其他人,只想要去滿足自己內心無法滿足的需求,想讓自己不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希望自己不再孤單寂寞,就因為這些心理的存在,使得人成為了討好型人格。之所以現在大人會成為討好型人格,是因為在小的時候孩子就是討好型人格,從小就是討好新人的孩子主播情況下會慢慢形成一種習慣從而導致孩子長大以後也成為了討好型人格。
  • 佔星測試:你是討好型人格嗎?
    討好型人格之所以普遍存在自我壓抑,根源上是因為這五種特徵導致。 其次,討好型人格很會迎合別人。 這幾乎是一種本能,而且是『不會拒絕』的升級版。如果擁有這種心理特徵,你會本能的在第一時間贊同別人的說法,雖然很多觀點你不贊同,但你這也只能事後難過。這種心理特徵一般有兩種原因,第一種是你極度不自信,所以總會認為別人會比你更權威。第二種是你特別在意人際關係,所以會以這種方式換取別人對你的好感。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往往有這些特質,你家孩子也有嗎?
    其實每個人的性格在很小就已經註定了,有的家長沒有及時發現,等看到長大以後的孩子是討好型人格時,才慌了神,意識到小的時候沒有好好教育,討好型人格從很小時就已經有所端倪,當家長的一定要扼殺在搖籃中,不要讓孩子今後吃性格方面的苦。
  • 警惕討好型人格?更重要的是這個
    原創 奕斐 奕斐有話說 收錄於話題#家庭教育12個近幾年,網際網路上關於討好型人格的討論突然多了起來,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深受其害。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中說自己就是討好型人格這個詞,常常指的是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
  • 為什麼孩子會有「討好型人格」?有這些特徵的孩子,家長別不在意
    在醫學上,「討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這種討好性的人格,當拒絕別人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好像是犯了天大的錯誤。而且和別人聊天的時候回復少了就絕對是敷衍,別人回復多了又怕別人嫌麻煩,斟酌好久才會措辭,生怕引起別人的不滿等等。
  • 心理學:四個方式告別討好型人格,喚醒內心強大自己
    討好型人格君是我見過很漂亮一個女孩,按理說她戀愛會很順利,但是在她的愛情中沒有一次順遂過,而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君的取悅症,她不敢表現真實的自己,總是根據男朋友的需求來調整自己的需求。就像小時候特別懂事的孩子,他們其實用自己的懂事換取父母的表揚,即使他們內心不是設想這樣。一般有取悅症的孩子往往是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疼愛,所以他們希望用討好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他們害怕衝突,竭力做一個老好人,維持周圍表面和諧。
  • 李玫瑾教授說吳謝宇是討好型人格,委屈自己,討好別人很累
    他還說殺害母親後想自殺,但是因為恐懼而放棄了。12月28日,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根據吳謝宇的一系列表現,分析了他的犯罪心理。李玫瑾教授認為,他殺害母親較真實的動機是渴望出國,為籌錢而殺母,說他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李玫瑾教授還提到,吳謝宇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在庭審過程中,吳謝宇也說自己是討好型人格。
  • 孩子出現這3種跡象時,說明他是「討好型人格」,家長要引起重視
    樂觀的人會想:「還有半壺水,還有希望,我肯定很快就能走出沙漠了」; 悲觀的人會這麼想:「只剩下半壺水了,完了,我肯定走不出沙漠了,只能無聲無息死在這裡」。 顯而易見,以這兩種精神狀態而言,一定是樂觀的人能堅持更久的時間,更可能等來救援。所以,一個人的性格真的非常重要。
  • 世界上哪有那麼多討好型人格,不過是得了「取悅症」而已
    有一個流行詞叫做「討好型人格」,這個詞,自從幾年前被青年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公然說出來,熱度就一直沒有降過。蔣方舟給「討好型人格」的定義是,特別想要討好別人,哪怕你不喜歡這個人,也希望他能喜歡你。這種感受也許很多人都有過——包括我自己。同時,也有很多女生找我做諮詢的時候,上來第一句話就是,「我這個人談戀愛有點討好型人格」。
  • 心理學:討好型人格,一般都有這4個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
    擁有討好型人格的人,有時候活得很彆扭,一方面內心抗拒討好別人,但是卻還是違背本心不得不去迎合別人。 討好型人格,一般有4個表現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4個表現特徵也可以解答為什麼「老好人」很難真正快樂,因為他們太委屈自己了。
  • 一心做老好人卻把人都得罪完了,還被嫌太假太裝,討好型人格太慘了!
    鄭爽暴瘦時期上節目的時候說「我要成為一個大胖子誰會喜歡我呀,如果觀眾喜歡我沒有什麼不可以」,其實一定程度上就表現出了她內在的討好型人格,內心十分的敏感脆弱,尤其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討好型人格VS高情商有姐妹們可能想問:討好型人格和高情商感覺是不是有點像?說白了不都是為了建立良好和諧的溝通氛圍麼?其實這兩者有著鮮明的區分,一是行為目的不同。討好型人格發生的各種行為都是為了暫時性淡化迴避衝突,粉飾太平,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去解決問題。遺留下來的矛盾就像一個不定時炸彈一樣,不知道哪天就會爆炸。
  • 社交恐懼症表現出內向跟討好型人格,當討好不了別人就會自我封閉
    種種跡象表明,你正處在社交恐懼症後的餘光恐懼症對視恐懼症的心理狀態當中,恐懼症又稱之為社交焦慮障礙。他是神經症的一種。一般對參加聚會或其他暴露在公共場合的事件感到緊張。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軀體的症狀,比如臉紅出汗,噁心,注意力不集中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
  • 口吃說話的這些表現,正在讓我們成為「討好型人格」,需要警惕
    在「討好型人格」的人群中,他們大多都不會拒絕別人,對別人的要求只是一味地接受,不知道拒絕。明明自己也有很多事,但是對於別人的事卻比自己的事還要上心。這樣的經歷在很多孩子、大人的生活中都曾經出現或者現在正在出現。他們不知道拒絕的行為,不止會讓別人進一步損害自身的權益,還會導致他們自己心理狀態的失衡,結果缺失了對人際交往的基本判斷能力。
  • 強迫型人格的父母,如何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陶瓷成型之前,操作員可以按照自己的手法去把控陶瓷形狀的變化,使之成為符合規格與要求的形狀,這對之後的加工程序,以及出廠後是否具有價值,是否具備競爭力,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這不免使人聯想到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正如這陶瓷工藝一般,經過備孕、出生、餵養、教育,學習,最終走向社會的過程,以及這個人在社會中所具有的價值,所做出的成績或貢獻,都離不開尚未形成完整人格之前的教育和經歷。
  • 討好型人格是這樣的,你中招了嗎?
    生活中,你們遇到過討好型人格的人嗎?不斷迎合和取悅他人,把給別人帶來愉快當做自己最大的幸福,這很有可能是我們身邊一些人的真實心理現狀。電視劇中賀子秋就是討好型人格,甚是讓人心疼。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引發全民熱議 小夥吐槽:我的女友是典型討好型人格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蔣佑傑說,經常有同事、朋友找婧婧一起拼單購物,婧婧也總是很捧場,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對產品屬性、成份等一概不研究,也不管家裡是否還有囤貨,就積極參與拼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