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後喪事不請道士!」86歲蕭山老人拿出10萬元捐社區!此前還...

2021-01-09 瀟湘晨報

「我以後喪事不點香燭、不燒紙錢,更別請道士來敲敲打打好幾天。你們把這10萬元錢分了,本來這錢攢著是為我百年後操辦喪事用的。現在都在宣傳文明殯葬,這錢用不上了,你們拿去捐給社區吧!」這是前不久發生在家住黨灣衛東橋社區的王雅玲家的的一幕,王奶奶召集四位子女,取出10萬元銀行存摺交給孩子們,並鄭重地做了交代。

王雅玲今年已86歲高齡,身體健朗,思路清晰。她表示,年紀大了,有些東西也看開了,大操大辦不但對逝者無益,浪費錢財,還會影響周邊鄰居的休息,現在提倡移風易俗、厚養薄葬,老人離世後儘量杜絕大操大辦,這種做法值得推廣。

「我母親雖然年紀大了,但思想開明,她有這樣的願望,我們做子女的很高興,當然支持!」王奶奶的小兒子王振江說。他還提起,黨灣老街有一批老房子年久失修,陸續倒塌,剩下殘垣斷壁和滿地瓦礫。看到這一情形,王振江主動聯繫管轄老街的衛東橋社區幹部,出資3萬元,購買了綠色仿真草皮等物資,對殘垣斷壁和滿地瓦礫進行了圍擋和覆蓋,改善了老街的環境面貌。兒子的這一舉動得到了王奶奶和街道眾人的點讚:「好事做在眼面前,這事做得好、做得值!」

這項新民風,可以追溯到2018年。「我們逐戶上門,向居民分發資料,黨灣老街以老年人居多,我們耐心宣講,老人們慢慢也就接受了,如今我們社區喪事大操大辦的現象已基本絕跡。」衛東橋社區黨總支書記馬佳麗介紹。

衛東橋社區採用多維度宣傳、組建宣講團、宣傳先進典型等形式,構建起立體式、全覆蓋宣傳網。今年9月,衛東橋社區成立了鄉賢智囊團,文明素養提升團和敬老助老公益團成為了社區內老齡人群移風易俗宣傳主力軍。社區內廣泛開展宣傳,組織社區眾人籤訂承諾書、告知書,摸排約談轄區內殯葬服務人員,特別是製作銀錠的小作坊,志願者們一一上門告知。不光如此,社區還經常開展移風易俗文娛活動,邀請文藝愛好者為老人們表演節目,以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理論結合實際,進一步將文明殯葬融入轄區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同時,社區通過合理運用時代文明實踐站(所)、「文明幫幫碼」等載體,廣泛開展移風易俗主題實踐活動。

文/記者 魏樂釔 通訊員 王嘯虎

編輯/陸意

【來源:蕭山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87歲老人過世 社區書記面臨喪事大考
    喪事從簡 兩天就下葬2月17日,南社社區一87歲老人因病去世。「死者為大、入土為安」是當地的習俗,在這疫情防控的緊要關頭,如何給老人辦理喪事,可是個大問題。「現在是防疫的關鍵時期,大規模的人群聚集非常危險,希望你們喪事簡辦,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防控風險。」得知村內有老人去世,侯力紅和居委會主任白志勇及時趕到事主家,做家屬勸導工作,爭取理解配合。
  • 79歲老人「隱姓埋名」捐款19年:還活著就一直捐下去
    &nbsp&nbsp&nbsp&nbsp報紙上刊登董錦成的匿名捐贈事跡施紫楠攝&nbsp&nbsp&nbsp&nbsp(愛國情·奮鬥者)79歲老人「隱姓埋名」捐款19年:還活著就一直捐下去
  • 常德73歲模範老兵冒著寒風捐萬元獎金,「這是我的一點小心意」
    本報長沙訊 "疫情當前,大家都在積極抗疫,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我卻不能幹點什麼,深感慚愧!這是我的一點小心意 …… "近日,73 歲的退役老兵田工冒著凜冽的寒風,駕著破舊的三輪車,來到他家所在的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府坪街道體育東路社區,將裝有 1 萬元錢的信封遞交到社區工作人員手中,面對社區人員有些驚訝的目光,田工道出了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
  • 海南大樂透2083萬元巨獎得主現身兌獎 捐10萬元回饋社會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先生在第10期終於得到幸運女神的垂青。「我自己也沒想到靈驗這麼快!」王先生顯然還沉浸在中獎後的喜悅中。  幸運:大樂透3.6億元派獎期間獎金多得800萬元  開獎當晚,王先生就通過手機查詢到開獎號碼,知道自己中獎了。
  • 86歲老人遞交入黨申請書:入黨是我追求了數十年的夢
    「入黨是我追求了數十年的夢」 86歲老人遞交入黨申請書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于振宇 通訊員 丁楊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入黨是我追求了數十年的夢。雖然老了,但我依然希望成為一名黨員。」
  • 不收人情 24小時出殯 93歲老人去世喪事簡辦
    2018-08-08 10:38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陳露
  • 七旬老人20餘年打工助學 匿名捐30萬元幫46名貧困生
    原標題:七旬老人20餘年打工助學 匿名捐30萬元幫46名貧困生   退休工資2000多元,不夠。   他又出去打工,每月掙1000多元。   扣掉生活費,剩下的全捐給貧困學生。
  • 「不辦喪事 不擺酒席 不收禮金」基層老黨員子女主動喪事簡辦降低...
    嶽麓區新聞網1月29日訊(記者 彭毓妍 通訊員 徐利娟)「父親是原核工業七一六礦退休的,是有著64黨齡的老黨員,父親在生前就叮囑我們,自己是接受黨的教育多年同志,不給組織添麻煩,喪事要一切從簡。」面前來探望的社區工作人員,長華社區七一六小區的老黨員謝月松的大女兒說道。
  • 《喜喪》:去敬老院前夜,86歲老人吞老鼠藥自殺,葬禮上大跳豔舞
    在中國民間,有這樣一種習俗,子孫滿堂的老人年滿八九十歲後自然死亡,可以稱之為喜喪,子孫後代們請團隊搭臺子,跳舞唱歌,喪事喜辦。  今天推薦的這部影片,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喜喪》
  • 61歲司機撞死86歲老人 逃逸後因焦慮突發腦梗住了院
    61歲司機撞上86歲騎行老人後逃逸,雖然事發後司機駕車返回現場,但因怕被現場民警發現未敢靠近現場一步,卻因焦慮而引發腦梗住院,最終被民警找到。  11月24日,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北京審判信息網獲悉,被撞老人身亡,司機韓某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北京豐臺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
  • 「英才文萃」|老年生活紀實:老年人逝世後喪事該怎麼辦?
    根據我多年的調查,就其現狀情況談談我的淺見:我們鄉下辦喪事,主要的形式是請道士做道場,一般是三天,也有的是五天,最多的為七天。人剛去世,聞訊後的親朋戚友和上下鄰舍,放一掛爆竹,前來問候逝者情況,安慰親屬,看看遺容,這就是弔孝,也叫叫孝。出殯的前一天叫坐夜,也叫弔孝,現代人叫告別。所有的親朋戚友和有禮尚往來的上下鄰舍都來喝喪酒。
  • 追蹤報導|「等孩子好了,我認你做個幹閨女」淄博老人為患病女大學...
    淄博10月23日訊 10月22日,《魯中晨報》以《女大學生突患重病 母親街頭賣蜂蜜籌錢》為題,報導了淄博22歲女生小麗罹患噬血細胞症候群,姐姐準備給其捐獻造血幹細胞,但手術費用尚存巨大缺口一事,引發關注。今天,一位老人捐出了2萬元,幫助小麗治病。
  • 雲南寧洱縣:80歲老人去世 喪事這樣辦
    2月1日晚,雲南省寧洱縣勐先鎮安寧村上布竜組建檔立卡戶車培忠80歲的老母親葉順珍不幸病逝,給家人帶來難掩的悲痛。面對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一家人統一思想,分別給親朋好友發通知做工作,讓大家疫情期間不必過來弔唁。同時還請村委會副主任寫了《泣告》掛在家門口。就這樣,老人的靈堂由幾個至親看守,一切喪事從簡。
  • 老人去世,辦喪事的六大禁忌!
    家有喪事禁忌有哪些:辦完喪事以後禁忌做什麼古時候,家裡有喪事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所以講究的事兒也多,生與死,是人生最關鍵的兩件大事。生,是生命的起始;死,是生命的終結。人們把這兩件事看得都很重,而迷信的人認為除了人間以外,還有一個死人去的地方,即陰間。活人看不見陰間,但陰間的鬼魂對活人的世界卻看得一 清二楚。
  • 常德73歲模範老兵冒著寒風捐款萬元,「這是我的一點小心意」
    本報長沙訊 "疫情當前,大家都在積極抗疫,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我卻不能幹點什麼,深感慚愧!這是我的一點小心意 …… "近日,73 歲的退役老兵田工冒著凜冽的寒風,駕著破舊的三輪車,來到他家所在的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府坪街道體育東路社區,將裝有 1 萬元錢的信封遞交到社區工作人員手中,面對社區人員有些驚訝的目光,田工道出了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田工曾經是一名軍人,服役期間,一次為撲救油罐車燃氣的熊熊大火,身負重傷,失去了整條右腿和部分右臀。
  • 最美麗的老人:照顧病兒42年,地震捐出身家20萬,95歲仍努力拍戲
    前半生苦不堪言的她,從未向命運折服過,功成名就不向命運妥協:1983,她61歲,憑藉電視劇《上海屋簷下》獲得第1屆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女演員獎;1995年,她73歲,獲得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女演員;2004年,她82歲,被授予上海市慈善之星稱號;2005年,她83歲,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稱號;2008年,她86歲,獲選第7屆中國十大女傑;2009年,她87歲,獲得上海文藝家終身榮譽獎及第
  • 布衣院士87歲時,捐出畢生積蓄880多萬元,沒有留給自己孩子
    凡可以獻上我的全身的事,決不獻上一隻手。——狄更斯2019年8月12日,有一位老人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讓世人皆佩服不已的是這位老人離世前的一個壯舉:2017年的他臥病在床,卻仍然顫顫巍巍地起身,和妻子一起將畢生880多萬元的積蓄全部捐給華南農業大學,沒有留下一點給自己的孩子。這位老人就是大家熟知的「時代楷模」:中國科學院「布衣院士」盧永根。盧永根出生於香港,年少時因逃難來到廣州的家鄉生活,19歲的時候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又恰逢趕上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成為了華南農科院的第一批學生。
  • 快過年了,86歲的「年糕奶奶」把紅包都準備好啦(視頻)
    86歲的李奶奶養育了三代人,兒子女兒,孫子,重孫。58年前,她嫁到這裡,借債娶了兒媳婦。隨後,蓋房子、帶孫子,忙了大半輩子也沒歇過。到了70歲那年,她居然要創業——打年糕。兒子心疼她,愣是沒同意。婆媳二人瞞著家人悄悄幹了起來,但萬事開頭難,那時她們雖然沒日沒夜地幹,可一天最多掙百把塊錢,有時只能保本,還得挑著擔子外出銷售。
  • 86歲老人做500次透析,84歲老伴口琴相伴
    只有這樣,雙方的感情才能長時期被滋養,才能擁有一份不離不棄的忠貞愛情和美好婚姻。——小婚家01每周一、三、五的下午,蘇州市九龍醫院的血液透析病房裡,都會響起悠揚的口琴聲。吹口琴的奶奶叫童隆堡,今年84歲,躺在病床上的是她86歲的老伴楊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