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後喪事不點香燭、不燒紙錢,更別請道士來敲敲打打好幾天。你們把這10萬元錢分了,本來這錢攢著是為我百年後操辦喪事用的。現在都在宣傳文明殯葬,這錢用不上了,你們拿去捐給社區吧!」這是前不久發生在家住黨灣衛東橋社區的王雅玲家的的一幕,王奶奶召集四位子女,取出10萬元銀行存摺交給孩子們,並鄭重地做了交代。
王雅玲今年已86歲高齡,身體健朗,思路清晰。她表示,年紀大了,有些東西也看開了,大操大辦不但對逝者無益,浪費錢財,還會影響周邊鄰居的休息,現在提倡移風易俗、厚養薄葬,老人離世後儘量杜絕大操大辦,這種做法值得推廣。
「我母親雖然年紀大了,但思想開明,她有這樣的願望,我們做子女的很高興,當然支持!」王奶奶的小兒子王振江說。他還提起,黨灣老街有一批老房子年久失修,陸續倒塌,剩下殘垣斷壁和滿地瓦礫。看到這一情形,王振江主動聯繫管轄老街的衛東橋社區幹部,出資3萬元,購買了綠色仿真草皮等物資,對殘垣斷壁和滿地瓦礫進行了圍擋和覆蓋,改善了老街的環境面貌。兒子的這一舉動得到了王奶奶和街道眾人的點讚:「好事做在眼面前,這事做得好、做得值!」
這項新民風,可以追溯到2018年。「我們逐戶上門,向居民分發資料,黨灣老街以老年人居多,我們耐心宣講,老人們慢慢也就接受了,如今我們社區喪事大操大辦的現象已基本絕跡。」衛東橋社區黨總支書記馬佳麗介紹。
衛東橋社區採用多維度宣傳、組建宣講團、宣傳先進典型等形式,構建起立體式、全覆蓋宣傳網。今年9月,衛東橋社區成立了鄉賢智囊團,文明素養提升團和敬老助老公益團成為了社區內老齡人群移風易俗宣傳主力軍。社區內廣泛開展宣傳,組織社區眾人籤訂承諾書、告知書,摸排約談轄區內殯葬服務人員,特別是製作銀錠的小作坊,志願者們一一上門告知。不光如此,社區還經常開展移風易俗文娛活動,邀請文藝愛好者為老人們表演節目,以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理論結合實際,進一步將文明殯葬融入轄區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同時,社區通過合理運用時代文明實踐站(所)、「文明幫幫碼」等載體,廣泛開展移風易俗主題實踐活動。
文/記者 魏樂釔 通訊員 王嘯虎
編輯/陸意
【來源:蕭山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