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註:創投圈熱衷於談論王剛投資滴滴的故事,這筆投資為他帶來了巨額的回報,但除了滴滴,王剛還投資了ofo、衣二三、典典養車等企業。本篇文章從過去王剛的公開分享中,精編了29條他這些年來的投資經驗,內容涉及他對投資、看人、創業等方面的感悟。文章來源:捕手志(ID:ibushouzhi)作者: 王剛
投資理念1、擺正天使投資人和CEO的關係。哪怕是你孵化的公司,投資人是25%的名,50%的利,100%的幫助,和0%的權力。CEO是100%的名,100%的利,300%的努力,100%的權力。投資人不能去掩蓋CEO的光芒,不能去觸碰公司的權力。
2、靠運氣可以投對一個好項目,如果想持續投出好項目,需要構建自己的核心能力。但是往往我們在天上的時候,是我們自我感覺最良好的時候,想的不是我是怎麼飛起來的,想的是下一個更大的風口在哪裡。
3、不要因為投機賺了錢,而把投機當作規律,你會用同樣的方法(當時成功的方法)失去所有籌碼。怎麼賺來的,你就會怎麼還回去。要慢慢地尋找自己的勢力範圍,做你擅長的、可掌控的事。
4、好的投資都是集中的。因為不篤定所以不敢集中,因為不集中所以很難了解,因為不了解所以要分散,因為分散往往增加了你的倒黴概率。
5、我直接服務的創業者是有限的,所以我需要選擇,有時把自己逼瘋,也要選擇。這很難,因為100個當中選1個,比100個當中選50個,要難得多,但不能因為難,就降低自己的標準,去做覆蓋。其實,服務好他們需要比選擇他們花更多的時間。我們的口號:少招惹,多超出期望。
巴菲特管理幾千億美金的資產也是集中在非常有限數量的股票上,張磊管理300億美金的資產,他的投資也是集中的。所以早期投資也需要集中,早期公司沒有足夠的關注度,死亡率會非常高。
6、不要否定經濟周期,否定周期,就像否定呼吸一樣。我們都死在能擴張,不能收縮或轉型,能在預期中放大槓桿,但是沒人能真正預測拐點。
看人之道7、很多聰明的人內心是脆弱的,有些人只適合做副總裁,不適合做CEO,甲板下面的那塊鋼板是承受力最大的,這塊鋼板就是CEO。很多教授與顧問會培養CEO,這不是說這些人不聰明、不強大,而是說他們相比CEO會弱一些,CEO是能夠跪著活下去的人。曾經有一個CEO把我聊High了,我覺得這是個好事兒,就開始投資了。然而這筆投資卻非常失敗,因為我忽略了「人是否強大」這一關鍵因素。
8、孫正義說在馬雲的眼神當中看到了光芒,看到了激情。在全世界都認為馬雲是騙子的那個年代,這是我們普通的投資人看不見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投資看人比看事重要,怎麼看人呢?
我個人的看法是最重要的要看人的特質。經驗相對容易看,比如他在這個領域幹了五年,這是很顯性的部分;人格特質的部分,往往是冰山下面的部分,這部分很難判斷。需要仔細聆聽他的思考模式、分析他的價值觀和原動力,感受他的能量和氣場,用直覺去嗅他身上的味道(品行)。即使如此,一百個人看同一個人還是會有一百種看法,這需要投資人大量的經驗、教訓和天賦,更重要的是對創業者的盡職調查和長期的相處來驗證你的判斷並及時修正自己的看法。
9、創業者永遠需要如履薄冰的心態、對於外部世界的敬畏。想當然的認為自己可以贏的人,他們往往都付出了不菲的代價。我只希望為潛力買單,不想為光環買單。
10、於我而言,投資的是CEO的成長和價值承載力。有的可以駕馭十億市值的公司,有的可以駕馭百億市值的公司,有的可以駕馭千億市值的公司。不同的CEO所能承載的價值是非常不同的。
我們的任務是給不同的CEO配置相對應的資源。對應錯了,就是災難。對我個人來講需要逐步地更換牌桌,不同牌桌承載的籌碼不同,回報結果也不同。隨著牌桌的變化,投資需要考慮的核心要素會增加,但是人作為最重要的核心因素不變。投資早期公司本質是購買CEO的時間,投資後期公司本質是購買CEO和早期投資人的時間,買更大的確定性,享受指數級的增長。
11、在春夏繁榮的時候,投資人的錢比較容易拿,好像任何人都可以做CEO,其實到冬天,很多非四季常青的CEO就會被淘汰了。非現象級的剛需的事情才是我們要投資的事,能夠建立護城河的公司才是我們要尋找的公司,能夠穿越N個周期而不死的鋼鐵俠才是我們要尋找的CEO。
12、我不會高看多次創業的人,他們的成功率也不一定高。因為彎路太多了,不是少走兩個就可以成功的。一個經驗豐富,但悟性不夠的人也許是在強化錯誤,做創新業務很容易死。我們需要的是懂得通過別人的教訓,豐富自己經驗的人。思維方式這個東西是跟我們一輩子的,訓練系統的、逆向的思維方式能讓我們受益終生。
給創業者的建議13、創業是美好的,但是美好的創業,需要美好的初心,一顆服務的初心,一顆解決社會問題的初心,還需要一個合適的股權結構,面對未來的股權結構,這關係公司的治理。很多公司後面鬧分家是從第一天的股權分配不合理開始的。選好你的董事會成員,不同的董事帶來的價值會差5倍以上。持續不斷地找牛人加盟,這就會帶來完美的業績曲線,最後剩下的就是傻傻地堅持。
14、如果創業公司處在風口且又在一個大的跑道上,這會給它的成長速度帶來疊加效應,公司的發展會飛快,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核心能力建設未必有這麼快。在外力推你起來的時候,不能盲目地把在風口紅利期的成功當成自己核心能力的成功。也許你壓根不具備高空飛行的能力,只是被大風颳了起來。所以如何在風颳起來的過程中,把自己的引擎修好,讓翅膀強壯,能靠自身力量獨立起飛才是關鍵。
15、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商業本質,每一種類型的公司,首先要把那種類型公司最本質的地方做到極致,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例如,電商的本質是商品的豐富性和性價比,當商品豐富性不夠的時候,用快遞來彌補只是一個窗口期,目的是繼續贏得商品的豐富性。如果這點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就是沒有價值的,社會化物流會把其優勢消耗殆盡,如果為了維護這個優勢,付出巨大的成本,最終會被拖垮。再例如,餐飲公司的核心是味道,太多的形式並不能帶來很多價值,所以我不看好網際網路餐飲公司,如果味道做不好,其他都沒用,這就是典型的形式大於內容。
16、我們看到如今創業為什麼失敗率非常高,有人會說因為他們做的是偽需求。那什麼是偽需求?簡單來說就是你想像的需求,並不是用戶真正的需求,這就是偽需求。那為什麼你會想出偽需求?因為你需要財富,需要江湖地位,需要給自己好的名聲,這一切都是你的需要,而這一些可能並不是用戶所需要的。
可以想一想,有什麼樣大的成功是自我的成功,沒有通過利他來完成的?哪一個人的成功是自己全贏了,而別人都輸了的?只有當我們把自己放下的時候,你才更容易看清楚這個世界的真相,更容易看清楚別人的真實需求。
17、如果你想在平臺型公司的競爭中笑到最後,就需要永不停止地奔跑,即使第二名已經落後的快看不見了,還要繼續奔跑。誰想過早地結束比賽,就意味著誰第一個出局。看看亞馬遜的野心你就明白了。
18、很多管理人員面臨很大的錯誤是制定了近乎完美的制度,但很難實施,因為任何一個制度都有很多節點,只要有一個人沒有執行,這個制度就毀掉了。而在制度面前的破例既傷害了員工的公平性,又毀掉了老闆的權威性。
19、培養下屬是非常耗精力的一件事情,但這是企業成長唯一的辦法。你這樣去做了,你的整個組織和幹部就會去做,你不培養他們,他們也不會去培養他們的下屬,這樣整個組織的成長就停滯了。
20、夏天,CEO們把棉襖都扔了,而不是儲藏起來,冬天來時,就窮得就只剩下短褲了,凍得瑟瑟發抖,甚至被凍死。對此,其實很多CEO都追悔莫及。
21、創業是一場持續的修行,通過創建公司去訓練你的學習能力和為人相處的能力,提高你對於客戶和員工的洞察力,提升你的管理和領導力水平。要善於運用人的槓桿、錢的槓桿和資源的槓桿,才能做出一番貢獻。
22、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好公司要有多個維度的競爭優勢,因為這是一場綜合實力的PK,需要沉澱出能夠適應外部環境迅速變化帶來的企業文化。何為企業文化?文化是企業在充分的市場競爭當中,整個團隊沉澱下來的一種狀態,這個狀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沉澱出能支持你走得很遠的東西。
23、CEO只有建立與時俱進的文化和機制,才能贏得長跑,因行業模式而帶來的護城河可以給你5-10年時間,如果你不具備領導力,總有一天護城河還會被打破。地球是有自轉的,機會和趨勢一直在變化。護城河往往是從內部打破的,因為無法長期凝聚核心的人才。有什麼樣的格局和野心,就有什麼樣的人才追隨你,跑道是可以無限拓展的。
投資悟道24、任何行業你要想成為主流的前提是,不能只有能力,必須要帶有口碑才能成為主流。巴菲特說名聲是我這輩子最好的資產,如果名聲不在了,總有一天這個錢會還回去的。
25、我喜歡看比較薄的書,比如「經書」。我看書的目的是希望激發想像力。我喜歡原創,能著的人和能編的人不一樣。不喜歡把時間花在現象上,儘量研究規律,希望能研究規律的規律。投資項目也好,交朋友也好,看的書也好,都希望是經典。很難,但值得追求。
26、我們需要持續地擴展自己的邊界,認識自己並走出自身的局限性,尋找長長的坡。時刻提醒自己有些時候即使行業選對了也無濟於事,最危險的事情是賭對了行業,賭錯了公司。
27、我們今天在聊回報,在聊賺多少,我恰恰想說,擁有一千萬的人絕對不會比擁有一百萬的人幸福指數高十倍,可能是反過來的。我們的幸福指數來自於我們身邊的關係,這個關係就是我們和自己的關係,我們自己自不自在,我們能不能按照自己的價值觀來生活。
28、我們努力,是想結識更美的人類,這些人類是在為社會的巨大貢獻中後天修煉的,他們更智慧,更謙卑,更有胸懷和博愛,以及更少的劣根性。因為越高的位置,劣根性就會無窮地放大。偉大的人物,需要修煉自己的劣根性。我們只有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才有機會和他們對話。
29、合作的過程當中,我自己也有一個心得,那就是智慧解決不了的問題,用慈悲去解決。為什麼這麼說?投行出來的人、做企業的人,沒有一個是笨蛋,這個時候不是誰比誰更聰明,沒有一個人是笨蛋,你佔了我的便宜,我很清楚,這個時候恰恰比的是誰比誰更慈悲,誰比誰更能夠忍讓、退讓,誰能接受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