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註:近日,青騰創業營二期班第二次課程在北京舉行。青騰創業營導師劉成敏說起自己的三段經歷,都分外的自豪,也給很多人帶來了全新的啟發,講述了他在創業和投資路上的痛點。
劉成敏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獲得機械學碩士學位。他的事業初期在華為,2002年轉戰騰訊,擔任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群總裁。現在是北京追遠創投、美國F50的創始人。這一連串的經歷也讓他漸漸從創業走向投資。
本文為劉成敏口述,青騰創業營整理,轉自騰訊開放平臺(微信號:open-qq)。
創業一定要自己去經歷,不要光聽別人講我在華為連實習帶工作,總共幹了6年,擔任華為駐深圳辦事處總經理,天天跟電信客戶打交道,深圳的簡訊網關就是我在華為建的。在華為要離職的時候是很糾結的,各方面合作都很愉快,晉升的也順利,公司為了留下我,跟我說不管是待遇和職位都可以商量。但我覺得網際網路大趨勢才是最重要的,內容產業更需要人。我在華為的位置有人可以替代我,甚至比我做的好。或許我到了別的地方可以有更好的發揮。
2003年我加入騰訊,負責無線業務的開發和運營,後面協助管理移動網際網路相關業務。現在你們看騰訊,覺得騰訊非常厲害光鮮。但我們在騰訊的時候,特別是02年、03年剛進去時,真的是不易。騰訊在那樣的環境下能賺到錢有很多偶然因素,真的我覺得創業運氣還是很重要的。如果移動網際網路不來的話,騰訊盈利的時間會拖後。創業,有時候想要大成還是需要偶然因素助力的。
現在外人寫騰訊的創業故事,有太多人去包裝,或者用自己的理解去寫,他不知道這裡面的難,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即使是當時在騰訊的人,大部分人也不知道,我做的事情和別人做的事情之間彼此都不清楚。所以說大家不要去買這些書來看,這沒什麼用,甚至會誤導你。創業一定要自己去經歷,不要聽別人講。就像我今天講的,你們聽聽就得了,反正都要自己去經歷。
2013年我從騰訊出來,當時第一個想法,是覺得我更需要時間去陪伴和培養子女,企業不是一個人一輩子的事情,子女才是我一輩子的事兒。第二個想法,是覺得自己需要再長見識。從華為來到騰訊,回過頭再看華為,會覺得當時華為做的事情很苦,製造業不好做,而騰訊的視野很寬。後來我離開騰訊做VC,在矽谷投了30多個項目,在中國投了90多個項目,拿我投的120多個項目再看騰訊,則更能看到一些未來的東西。
投資不只是眼光這麼簡單所以從騰訊出來以後,我覺得自己的視野更寬了,用我們十年的時間能夠發現下一個偉大的「騰訊」。科技行業每10年或者20年就會有非常大的變化和顛覆,二十年前華為是全球製造業最好的代表,現在全球最好的科技公司代表是像Facebook、騰訊、Google這樣的公司,未來有可能出現另外一個很偉大的公司,我們作為投資人的話,就要跟上這個時代的步伐,這樣才更有意思。
當然除了視野,我在做投資的這些年還是比較謹慎。我做投資一般不輕易出手,我也很少被騙、很少被忽悠。我是整明白了再去做,而且我能抓住關鍵點,能問關鍵問題。很多投資人老是抓不住關鍵點。
你們可能對網際網路比較嚮往,覺得網際網路很牛逼,我其實對網際網路是有審美疲勞的。2014、2015年我在這個行業沒花時間,我投了原來我不懂的領域,比如人工智慧,但是我學過,我投了一些計算機視覺方向。理由很簡單,未來將變得很智能,第一就是要有「眼睛」,有傳感器,首先就要用到計算機視覺,這才是下一個大的機會。所以我在機器視覺做了一些投資,同時在網際網路的娛樂領域,我們也做了些投資。
我現在在思考兩個方向,第一個是娛樂產業,一是因為離錢近,而是因為能非理性定價。不能做理性定價的生意,我在華為和騰訊都工作過,像華為賺的錢就好累,因為它是理性定價生意。而像騰訊的生意就很難理性定價。我覺得娛樂行業創業也快過期了,紅利時間大概還剩三五年時間,所以同時我也在思考下一個點,我開始關注金融技術。
我幹過的每一件事都超過一萬小時我對自己的評價,就是我幹每一件事都幹超過1萬個小時,幹到煩為止,但也容易幹成。
我覺得自己每次做事情,都有一個從做加法到做減法的過程,收斂的速度還算挺快的,不擅長的事情不做。人總有一個做加法和做減法的,像你們創業一樣,一開始嘗試三四個點,但最後逮住一個點一定要盯死了,這個點既是你擅長的,又符合行業趨勢,團隊的能力又在這,天時、地利、人和都在這兒,要盯死一個點,不要再猶豫了。
「一萬個小時」一定要遵守,我見到創始人第一句話都問,你在哪個公司工作過,工作時間最長的是哪個公司,先跟我說說。我們都評估一下,你先要有這個基本的門檻才行。外行創業都是不靠譜的,除非這個行業是沒人發現的行業,才剛剛開始,能夠容納你犯錯誤,給你時間。
我在騰訊工作這麼多年,有一個根深蒂固的理念,就是不管做啥事都得先做平臺,再做增值業務。如果你沒有平臺的話,就沒有成功的必然性。所以在做VC時,我花了大量精力做社群,經營人脈,盤點人,比如「單飛企鵝俱樂部」、「紫丁香人工智慧和先進位造俱樂部」、「地產黃埔會」等,都是我花很長時間去經營的,這些社群裡的人的特徵很明顯,都是輔助我做投資的。假如這個社群資料庫每天能增加10個有用的人,對我來講就是最大的成就。
創業要想清楚初心是什麼創業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因為我沒有勇氣跟你們一樣創業,當然我的選擇有很多,也沒有必要創業。不過如果我發現一個機會是我熱愛的,或者符合我內心的,我還是會幹。所以創業者要想清楚,你的內心是什麼。2014年和2015年的VC市場火的時候,好多著名的VC就在BAT門口等著,鼓勵大公司員工創業。我覺得這個生態鏈還是有問題的。對於大公司的員工來說,要想出去創業,是要想很久的,要非常符合你的內心。但後來我發現很多創業者不是這樣的,都是為創業而創業,沒有什麼內心。為什麼呢?
因為我在騰訊工作過,我太知道了,就覺得自己領導對自己不好,很不爽。然後著名VC又在門口等著給我送錢,那就搞一把唄,反正輸了也不是自己的錢,還發工資。你看,自己又發工資,又是CEO,還有秘書、有助理,再也不被原來的領導罵了。如果你是這種情況下創業,我建議你再重新思考。對創業者來講,要想清楚到底能幹啥,自己想幹啥,這個非常重要。
你的初心定了以後,你的公司就好辦了。比如騰訊,最開始創業的時候,大家是憑著興趣和自己的特長在做。但後來我覺得騰訊是發現了自己的初心,就是「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
移情能力和胸懷,決定企業能走多遠做企業家,首先要學會「移情」。如果你們不懂這一條,你們做企業就有問題了。移情,就是能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換位思考。馬化騰、任正非等知名企業家移情能力都很強,他馬上能站在用戶的角度、客戶角度、員工角度考慮問題,所以把方方面面的關係協調得很好。
另外創始人的胸懷有多寬廣,也決定了企業能走多遠。為什麼騰訊能布這麼大的局,好多領域都很成功?就是因為馬化騰能找某方面比自己強的人,能知道自己的弱點在哪裡,知道別人的優勢在哪裡,能跟別人去互補,能組建一個比較好的團隊。創始人一定要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樣的公司才能走得長遠,因為你是實際控制人。
創業組團隊,一定不要將就,就跟結婚一樣。一般我喜歡這樣的團隊,就是磨合過的人當你的聯合創始人比較好,同學、同事最好,草臺班子我肯定就不投了,馬上放棄,說明這人沒影響力。
必須想辦法找商業模式那給創業團隊合伙人開多少工資呢?你們要去試,就要跟人家談家庭條件。老婆上班嗎?上班你就少掙點吧,別要錢了,能活就行了;老婆不上班,這沒辦法,孩子哭,沒奶粉吃,給個萬八千塊錢,這是可以的。我說這意思是什麼呢?你們可能聽著比較難聽,這就是在測試人,因為創業如果為了錢,你就別創業。不能天使輪、A輪就花投資人的錢。這我是站在投資人角度想問題。
花投資人的錢容易上癮,因為你也不想創業盈利賺錢了。好多公司都不想賺錢,天天花投資人的錢,我覺得早晚會崩掉。以身作則非常重要,你必須得把自己逼上絕路去創業,才能成功。我自己是算是有錢人了,但是我也得按創業規則辦事,我該坐地鐵就坐地鐵,該走路走路,該蹭咖啡廳蹭咖啡廳。你要是自己有本事,給用戶創造了價值,該花錢就花錢。你沒創造價值,這錢都是別人給你的,別人給你都是需要有回報的。
在投資人給你第一筆錢的時候,你就要想辦法找到商業模式,不要指望說我的數據好看,然後就能找到錢,這個邏輯不好,這是騰訊15年前的邏輯,今天未必有用。騰訊也不是說有用戶就一定賺到錢了,剛才說了,這裡面有偶然因素。所以還是要想辦法找商業模式,想辦法賺錢。我就喜歡給創業者投的錢還沒花完,他就賺到錢了,這最好。
微創新不適合創業,要有獨立思考能力再講一點,獨立思考能力。這一點對中國人來講非常重要,中國這個國家特別需要獨立思考能力,因為我們的教育本身就是追求標準答案的國家。創始人,要追求獨立思考,一定要有另類思考。我現在見到很多BP,做的事情都大同小異,像這樣的都別創業了。因為你總是假設別人靜止,自己在努力,你在這種假設情況下你肯定別人領先,但這是不可能的。微創新不適合創業,你一定要有獨立思考能力,不能一看別人想啥就跟著別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