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回溯了中國女排40年風雨徵程,以中國女排代表性人物郎平為主線,還原了中國女排奪冠三個不同的階段。為大家展現了我們看不到的中國女排背後的故事。
電影《奪冠》展現了中國女排從1981年的第三屆世界盃決賽,中國女排拿到第一個世界冠軍;2008年奧運會「和平大戰」;2016年里約奧運會決賽再到2019年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的歷史。
中國女排的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是為中華崛起而拼搏的時代強音,也是改革開放後,中國迅速崛起的一個縮影。1978年,中國宣布改革開放,沉睡的中國社會發生歷史性轉型,大家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開始打開窗,面對飛速發展的世界。
1981年,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浪潮勢不可擋,祖國百廢待興,國人急需振奮士氣。讓世界看到我們「能行」,訓練場牆上醒目的標語:「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就是最好的證明。
就在此時,中國女排橫空出世,她們堅毅拼搏,並肩戰鬥,斬獲了第三屆以世界盃決賽冠軍,之後更是成就了世界女排史上首個五連冠的佳績,女排姑娘們成為了全民的偶像和驕傲,更成為中國在80年代騰飛的象徵。
電影《奪冠》向我們展現了女排姑娘們激情燃燒的歲月,他們為國戰鬥,付出努力、灑下汗水與淚水。簡陋的訓練室,破舊的排球,無不顯示著女排姑娘的艱苦的訓練環境,排球訓練就是「吃苦」二字。
吳剛飾演的袁偉民用最嚴厲的方式訓練中國女排,當收到美國用計算機輔助訓練的消息時,他提出也想用計算機來幫助女排訓練,但得到的回覆是:當時中國只有中科院有計算機,且一輛卡車都裝不下,沒有辦法給到女排訓練之用。
他作為教練不甘、不認輸。那句「把網加高15公分。」是當時條件艱難情況下,為了讓敵人處於「計算之外」,我們能想到的最好的克敵制勝之法,女排姑娘們更苦了。
2008年奧運會的「和平之戰」,當時郎平作為美國隊的教練,與曾經的同伴站在對立面。鞏俐飾演的郎平在率領美國隊戰勝中國隊後見到了黃渤飾演的中年陳忠和,陳忠和點破了郎平的內心:你不希望中國隊輸。
那場比賽之後,中國女排陷入了低谷,現實中更有部分人認為中國已經不需要通過體育運動在國際世界上亮眼了,因為中國有能力在其他方面展現自己的雄風。郎平看在眼裡,難受在心裡,相信對於每一個為中國女排付出汗水淚水的人都是難受的。
不由想起電影開始時少年郎平與少年陳忠和的對話「有人活在夢裡,有人喜歡現實。」而「只有堅持下來的人才能走到最後。」內心充滿熱愛的人怎會輕言放棄。
2013年郎平執教中女排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把中國女排帶離亞錦賽第四的谷底。2015年中國女排成功奪得女排世界盃冠軍,並在2016年的裡約奧運會重新站上世界之巔!之後的中國女排一直繼續拼搏,2019年更是以11戰全勝的戰績再次奪取女排世界盃冠軍,這是中國女排的第十次冠軍。
電影《奪冠》鞏俐飾演的郎平真的是惟妙惟肖,簡直就是「人體複印機」級別的「神還原」,走路姿勢、雙肩幅度,甚至是指甲顏色,完美地將郎平教練的剛柔並濟、堅毅頑強呈現在大家眼前。
電影《奪冠》結尾郎平撥通了陳忠和的電話,讓他一起聆聽國歌奏響的聲音。陳忠和欣慰地笑了,女排精神的傳承在上演,女排的精神一直都在。
「你不用成為別人,你只要成為你自己。」這是郎平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隊對戰巴西隊比賽前發給運動員朱婷的一個簡訊。
「不要成為我,你要成為你自己。」這句臺話彰顯了「女排精神」的時代特徵,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我們都是追夢人,心之所向、不屈不撓、只爭朝夕、一往無前就是我們的「中國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