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294字,閱讀約需4分鐘
在冬陽都無法阻隔的徹骨寒意中,新年如期而至。
這是時間的力量。無論過去的日子裡,世事如何變幻,經歷多少悲歡,時間終究在自己的節奏中穩定向前,未來總會到來。
所以,即便今天與2020隻相隔一天,我們也要彼此互道儀式性的「新年好」,飽含著對未來已來的期待和希望。只是,在2020的背景下,這份希望似乎多了幾分茫然。
這份茫然,某種程度上來自於過去一年我們在周遭環境中體會到的不確定性。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本已形成習慣的生活出現巨變,似乎原本可以一眼看到盡頭的日常生活變得不那麼穩定,這背後隱藏的焦慮是我們對於自身和周遭控制能力的懷疑,並在此懷疑中形成的主體性危機。
個體主體危機意識共同組合起的是人類對人與世界關係的重新思考,原本無比確定的觀念——人可以認識、把握、改造世界,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推進主體能力的增強——似乎不那麼確定了:一個病毒即讓整個世界陷入紊亂之中,未來還會有怎樣的「黑天鵝」讓我們陷入怎樣新的困境之中?本以為時代巨輪會穩穩地朝著一條既定道路滾滾向前,如今突然意識到,周遭的不確定性猶如一把懸頂之劍,時刻考驗著我們的每一步選擇。
疫情之外,現代打工人的生存壓力、社會性死亡、數位技術的入侵、國際政經保守主義的抬頭、美國種族衝突、敘利亞恐怖襲擊等問題,均在挑戰著既有穩固而確定的觀念:人的命運和人類文明真的會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而不斷進步嗎?
事實上,如果將眼光放遠,或會赫然發現,我們在2020的遭遇也並不新鮮,其間所反映的問題早已存在,如「打工人」和「內捲化」與「996」一脈相承,清華學姐、成都女孩隱私又在雪莉自殺事件中找到影子,甚至疫情也可與非典事件形成對照。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和省思能力,早當警醒。
也正是在此意義上,2020雖然在時間刻度上已經過去,但在歷史意義上又盤旋難去。它超越了具體年份,而成為一個時代性的隱喻,對當下高度現代性社會的「不確定性」的時代特徵做出生動註解。
一個充滿不確定和風險的時代正以挑戰既有規則和觀念的方式,推動我們的省思,並發出詰問:如何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答案就在你我之間。
能否保持對歷史的記憶而不致遺忘?能否努力看見社會陰暗的角落?能否在他人苦難的時候伸出援手?能否在良知和利益面前選擇良知?能否在真相被遮蔽的時候勇敢地說出真相?能否開放地包容異見和異見者?能否勇於運用理性反思給定的觀念,並得出自己所相信的事物且付諸實踐?又能否在困頓之中依然保持對真理的渴望和生活的熱情?
未來變動不居,不由別人給定,也不是宿命,而端看你我的勇氣和行動。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有理由樂觀起來,「相信未來,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沒有人是微不足道的,相信我們都可以成為燃燈者,刺破混沌的迷霧,堅定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