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
●當事人:玉兒(化名) ●年齡:41歲 ●職業:職員
背景
性子急的玉兒經常感到焦慮。應對焦慮,有的人可能會運動一下,有的人可能會買買買,有的人可能會大哭一場,玉兒卻是靠「吃」來解決的。特別是晚上,玉兒無力控制負面情緒,唯有大吃一頓才足以讓她平靜下來,吃完便蒙頭大睡。目前,玉兒的體重還算標準,身體也暫未出現什麼不適,但玉兒知道長久下去,遲早會出問題,但她實在把控不住自己的嘴,焦慮一開始,如果不吃東西,玉兒覺得自己像死掉一樣。
自述
我的性子比較急,但急歸急,早些年,並未出現明顯的焦慮,就是最近一兩年,我發現自己特別容易焦慮,一些生活上的小事兒也會讓我煩躁半天,就是排解不了。比如有一次我去改褲腳,結果粗心的阿姨把長度給改錯了,褲子變短了,本來好好的一條新褲子變成了8分褲,但她矢口否認,硬說是我的錯,說我把尺寸說錯了。我爭也爭不過她,吵也吵不過她,把褲子拿回家,坐那生悶氣,真是氣得不行。後來我看到桌上有紅棗,就順手拿起一顆吃,越吃越上癮,我一口氣吃了三四十顆,發現自己竟然不生氣了。大概就是從這次以後,我便發現「吃」能讓我的負面情緒得以緩解,然後我的「吃」之門就此打開,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我白天的狀態還是可以的,工作、生活都算正常,這麼說吧,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事,白天便不會有明顯的焦慮。但一到了晚上,就開始了,覺得人非常疲勞,腦袋沉沉的,什麼都不想幹,如果再碰到點事兒,那麼我的焦慮感就會瞬間爆棚,然後開始拼命找吃的,只要能吃的,不管是什麼,都往嘴裡塞,一直吃到焦慮緩解了才停嘴。大吃以後通常可以蒙頭大睡,這樣才覺得舒服。
這種「吃」不是以填飽肚子為目的,純粹是為了壓抑住自己的負面情緒,就是想吃,必須得去吃,在吃的那一刻不想去控制,有時候會吃到撐。不過每次這樣狂吃之後又會萌生罪惡感,我也知道這樣吃下去遲早會出問題。雖然現在身體還沒有什麼不適,也不算胖,但我知道長久這樣吃並不好,但一想到吃後心情可以好起來,又沒辦法控制,於是我就處在這種煎熬中,一邊告訴自己不能吃,一邊又放任自己拼命吃。我也試過其他方法,比如跑步什麼的,但都收效甚微,唯有「吃」才能讓我平靜。我也上網查過一些跟情緒化飲食相關的資料,也試過其中一些方法,但都沒有幫助。我一直告訴自己別太情緒化,凡事都別煩彆氣,想的好好的,可一遇到事兒,都統統拋到腦後去了。
我現在急需解決辦法,估計急性子是沒辦法改了,那麼還有什麼方法能讓我不再情緒化飲食?
點評
強迫症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玉兒不停的「吃」既是解決焦慮的手段,又製造新的焦慮,她明知「不停地吃」是不對的,但難以控制,屬於強迫症中的強迫和反強迫。因為玉兒並不存在對自己體型的過度關注和過量進食後的清除行為,不符合神經性貪食診斷。
玉兒的強迫性進食與她一貫的焦慮性格有關,容易擔心,多思多慮,猶豫不決,謹小慎微,在意一些小事,例如剪褲腳剪錯,也會讓她煩躁半天、生悶氣等。因為她的焦慮情緒一直沒有好的方法途徑來排解,過度壓抑,以至於在「剪褲腳」這件事情中誘發出強迫性進食,以此來排解焦慮。根據弗洛伊德理論,如果嬰兒口欲期沒有得到很好地滿足——足夠的吮吸乳房(或替代品),順利度過,那麼便會固著在口欲期,哪怕成年,也會出現口欲期問題。玉兒的焦慮、強迫性進食行為,正好說明了這點。
建議玉兒到心理科門診就診,適當的藥物治療聯合心理治療可以有效改善她的焦慮、緩解強迫性進食。
溫醫大附屬康寧醫院臨床心理科主治醫師鄭天生: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玉兒的這種面對負面情緒時通過吃來緩解壓力,似乎是回到了口欲期。通過不斷往嘴裡塞東西,一直到焦慮緩解了才停,猶如嬰兒期時母親的乳頭或安撫奶嘴一般,口腔得到滿足,情緒得到平復。
現代醫學角度分析,玉兒這種為了滿足情緒而選擇 「吃」,而非因為飢餓而進食,通常我們稱之為情緒化飲食(Emotional Eating),正如我們平時常聽到的一句話「化悲憤為食慾」。專家指出,約有37%的女性和32%的男性在情緒不好的時候會比平時吃得更少,而46%的女性和17%的男性會放開了吃(停不下來)。
研究表明,在負面情緒下,人體內的皮質醇激素水平會上升,導致人們想去吃甜食和高脂肪的食物,它們能給人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和愉悅感,這種獎勵機制是由於大腦的邊緣系統多巴胺被激活而引起的,其效果等同於吃了點興奮的藥物。與此同時,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讓人感覺飽腹的激素作用被大大抑制了,導致很多人吃了不覺得飽而停不下來。
對於「情緒化飲食」,我們核心要處理的是當下的情緒。所以,對玉兒來說需要面對自己內在的焦慮,首先就是要覺察和體驗這種負面的情緒;其次,需要理清自己的想法,得以表達自己的情緒(嘗試用這個通路表達:事實+我的感受+我的期待);最後,找到適宜的方式或認知面對自己,達到管理好自己情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