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通古今,一脈傳千年。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版圖上雄健的一撇,那大運河定當是厚重的一捺。
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裡程最長、規模最大的活態遺產,中國大運河被視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裡程碑。
這段縱貫2700公裡、延續2500餘年的史詩級水利工程,至今都為世人驚嘆。
而在驚嘆之餘,我們更無法忘卻這項千年工程之中的歷任建造者。
滿載建造智慧的千年史詩
01
大運河「第一鍬」的開挖者
大運河的開鑿始於春秋。
春秋末期,吳國最後一位君王夫差,是大運河「第一鍬」的開挖者。
那時,在打敗越王勾踐後,夫差離稱霸諸侯就只剩對抗齊國。為了方便軍隊北伐,夫差開鑿了自姑蘇至廣陵的邗溝,後又修建了荷水。如此,本不相通的長江、淮河得以連接,達到了運兵運糧的效果。
而後,夫差兩次討伐遠比自己強大的齊國,卻被臥薪嘗膽的勾踐偷襲,最終只得自刎而死。
雖然夫差開鑿運河最初是為軍事行動,但運河後來的經濟價值遠勝軍事價值。東漢以後,運河上往來的商船已絡繹不絕,邗溝也被認作大運河的「第一期工程」,它亦決定了揚州、淮安兩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誕生。
02
鄭國渠——「間諜工程」的惠民路
在古代,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而水利則是農業的命脈。
運河對農業發展的貢獻,鄭國渠當屬典範。
戰國末年,秦國國力漸強。各國博弈中,韓國選擇了一條「疲秦」計謀——派本國著名水工鄭國赴秦,說服秦國建設運河,以利用浩大的工程來消耗秦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當時正為軍隊糧食發愁的秦國,當即拍板建設。
修建運河確實達到了「疲秦」的效果。10年之久的建設,讓秦國「無暇東顧」。而後,鄭國的身份和陰謀被識破,當秦王要殺他時,鄭國據理力爭:「此渠成,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一句「為秦建萬世之功」救了自己一命。
不得不說,鄭國是一個少有的間諜。作為韓國人,為了國家捨生忘死;作為一個水利專家,對工程建設鞠躬盡瘁。
建造期間,鄭國巧妙利用了西北略高、東南略低的平原地勢特點,從北面最高地帶開始修乾渠,使乾渠沿北面向東伸展。如此一來,不僅形成了最大範圍的灌溉面積,還形成了全部自流的灌溉系統。
該工程溝通了涇水與洛水,注涇水入洛河,後又回水於涇河,開創了引涇灌溉的先河。同時,涇水自隴東高原而來,裹挾著大量有機質泥沙,不僅可以抗旱,還有改造鹽鹼地之效。
如此引涇灌溉的建造智慧,足以彰顯鄭國渠的設計巧思與技術先進。據《史記·河渠書》載,鄭國渠灌溉秦國關中地區農田面積多達「四萬頃」(折今110萬畝),「收皆畝一鍾」(折今100公斤)。此後,八百裡秦川物產豐饒,關中成了旱澇保收的大糧倉。
除了灌溉效益,司馬遷還將鄭國渠與秦國兼併諸侯相聯繫。鄭國渠修建十五年後,秦滅六國實現了真正的大統一。鄭國渠也在往後的多次擴張改造中,潤澤了千秋萬代。
從先秦到南北朝,古代水利建造者開鑿的大量運河,已能與天然河流連接通達華夏四方。
因而隋的開河,看似只需將若干自然河流或舊溝連城一氣。卻不料,隋唐大運河的修建,成為了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03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
隋朝統一後,隋文帝定都長安,後隋煬帝定都洛陽。
雖然北方經濟發展迅速,但北邊軍隊仍需大量糧食供應。那時,江浙一帶的糧食產量已遠遠超過黃河流域,南方成了新的經濟中心。
面對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的分離,單憑關中地區的糧食物產供應已無法滿足北方人口的需求。於是,運河的開通,成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必需——前有隋文帝建設廣通渠以溝通黃河、促進運輸,後有隋煬帝開鑿隋唐大運河。
修建運河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若不注重安全生產管理,一旦超出國力承受範圍,就可能演變為勞民傷財的悲劇。
公元605年,修建隋唐大運河的序幕正式拉開。
隋煬帝即位當年,徵用河南百萬餘名男女工人,修建通濟渠,至江蘇淮安;第四年,動用河北百萬餘名男女工人,修建永濟渠,直達北京以南;又過兩年,江南運河工程開工,直達今天的杭州。
耗時六年,前後共有五百餘萬工人參與修建。完工後的隋唐大運河終於通達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運河的投入使用,對維護隋朝中央集權和經濟運輸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於修建時過度徵用民力,加之嚴苛的督公刑罰,以及安全生產管理的缺乏,隋朝終於耗盡了自己的最後一滴血。
弊在當時不可否認。但隋唐大運河的開通,確實使得南北商業的聯繫加強,也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的交融,更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生成、鞏固和壯大。
假如沒有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或許也不會有唐朝的開元盛世和宋朝的經濟繁榮。可以說,唐宋數百年的長治久安與豐衣足食,離不開隋唐大運河的滋養。
直到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遷都大都(今北京),隋唐大運河顯得不合時宜了。
04
「取直」後的京杭大運河
元朝開始,國都遷到北京,而非唐宋時的中原腹地。
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元朝迫切需要江南輸送的錢糧物資。
然而隋唐大運河主穿南北、兼顧東西的「人字形」走向,只能使物資經過多次水陸轉運。為順應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隋唐大運河不得不進行截彎取直、升級改造。
公元1262年,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因「習水利,巧思絕人」,得到了忽必烈的重視。三年後,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監,成為當時興修水利的骨幹成員。
公元1275年,郭守敬受命考察河北、山東山川地形。考察後,他提出了拉直隋唐大運河的初步方案,更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上報。
公元1292年春,郭守敬開始主持運河改道工程,並負責安全生產管理。
十年間,工程以江蘇清江為基點,在其南北兩岸分別施工。
清江南岸鑿通邗溝和江南運河,抵達終點杭州;清江北岸開挖「洛州河」和「會通河」,沿河的天然湖泊補充了巨額水量,可供船隻直航天津;開鑿最北端的「通惠河」,貫通了昆明湖、積水潭和中南海,使得北京成為橫跨亞歐大陸帝國的首都。
至此,縱穿南北、橫臥東南、呈「一字形」的京杭大運河誕生。
全長1794公裡的京杭大運河,長為蘇伊士運河的9倍、巴拿馬運河的22倍。在歷史上,真正成為了中國南北交流的主動脈。
回望古運河的兩千多年,正是各朝建造者的智慧指引與辛勤勞動,才創造了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的名城古鎮,也承載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
讓運河文明重新「活」起來
兩千多年來,大運河曾見證歷史的波瀾壯闊,也經歷過歲月的默默無聞。
19世紀中期後,海運和鐵路興起,加之黃河改道導致運河水量不足,大運河的運輸功能漸漸落下帷幕。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大運河部分河段經過擴建和修繕,通行才得以恢復。
如今的大運河在交通運輸上雖不復往昔,但在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讓它擁有了新的開始。
作為活態的文化遺產,大運河沿線豐富的古建築遺址,以及傳說的故事、手工藝,宛如奔流不絕的寶藏。但長期以來,遺產保護壓力大、資源環境形勢嚴峻等困難,給人們帶來了挑戰。
因此,如何保護、傳承大運河承載的優秀文明,成為了新時代建造者的使命。
好在,建造者們重新繪就了綿延的運河畫卷,古運河文明又「活」了起來。
一艘艘遊船停靠岸邊,遊客來自五湖四海。
橋上,鍛鍊身體的人不時經過。
在蘇州,以前的漁民「棚戶區」改造成了美麗的原生態溼地。
在淮安,運河文化長廊清江浦景區年接待遊客100萬人次。
在無錫,清名橋歷史街區被譽為「運河絕版地,江南水弄堂」。
所見之處,既有大運河對沿線城市的滋養,也有繁華都市對古老運河的尊重,歷史與當下在此完美融合。
因為建造者,曾經「商賈迤邐,一河漁火,歌聲十裡,夜不罷市」的繁盛景象,亦有現代的別樣魅力。
運河湯湯,文脈綿長。從歷史深處走到今人視野,大運河印證了中華古老文明的偉大,亦承載了古今建造者的智慧與情懷。
感謝建造者,讓大運河2500多年來的寶貴文明未曾乾涸,且仍將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