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史詩|大運河,流淌千年的建造智慧

2021-01-15 騰訊網

一河通古今,一脈傳千年。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版圖上雄健的一撇,那大運河定當是厚重的一捺。

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裡程最長、規模最大的活態遺產,中國大運河被視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裡程碑。

這段縱貫2700公裡、延續2500餘年的史詩級水利工程,至今都為世人驚嘆。

而在驚嘆之餘,我們更無法忘卻這項千年工程之中的歷任建造者。

滿載建造智慧的千年史詩

01

大運河「第一鍬」的開挖者

大運河的開鑿始於春秋。

春秋末期,吳國最後一位君王夫差,是大運河「第一鍬」的開挖者。

那時,在打敗越王勾踐後,夫差離稱霸諸侯就只剩對抗齊國。為了方便軍隊北伐,夫差開鑿了自姑蘇至廣陵的邗溝,後又修建了荷水。如此,本不相通的長江、淮河得以連接,達到了運兵運糧的效果。

而後,夫差兩次討伐遠比自己強大的齊國,卻被臥薪嘗膽的勾踐偷襲,最終只得自刎而死。

雖然夫差開鑿運河最初是為軍事行動,但運河後來的經濟價值遠勝軍事價值。東漢以後,運河上往來的商船已絡繹不絕,邗溝也被認作大運河的「第一期工程」,它亦決定了揚州、淮安兩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誕生。

02

鄭國渠——「間諜工程」的惠民路

在古代,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而水利則是農業的命脈。

運河對農業發展的貢獻,鄭國渠當屬典範。

戰國末年,秦國國力漸強。各國博弈中,韓國選擇了一條「疲秦」計謀——派本國著名水工鄭國赴秦,說服秦國建設運河,以利用浩大的工程來消耗秦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當時正為軍隊糧食發愁的秦國,當即拍板建設。

修建運河確實達到了「疲秦」的效果。10年之久的建設,讓秦國「無暇東顧」。而後,鄭國的身份和陰謀被識破,當秦王要殺他時,鄭國據理力爭:「此渠成,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一句「為秦建萬世之功」救了自己一命。

不得不說,鄭國是一個少有的間諜。作為韓國人,為了國家捨生忘死;作為一個水利專家,對工程建設鞠躬盡瘁。

建造期間,鄭國巧妙利用了西北略高、東南略低的平原地勢特點,從北面最高地帶開始修乾渠,使乾渠沿北面向東伸展。如此一來,不僅形成了最大範圍的灌溉面積,還形成了全部自流的灌溉系統。

該工程溝通了涇水與洛水,注涇水入洛河,後又回水於涇河,開創了引涇灌溉的先河。同時,涇水自隴東高原而來,裹挾著大量有機質泥沙,不僅可以抗旱,還有改造鹽鹼地之效。

如此引涇灌溉的建造智慧,足以彰顯鄭國渠的設計巧思與技術先進。據《史記·河渠書》載,鄭國渠灌溉秦國關中地區農田面積多達「四萬頃」(折今110萬畝),「收皆畝一鍾」(折今100公斤)。此後,八百裡秦川物產豐饒,關中成了旱澇保收的大糧倉。

除了灌溉效益,司馬遷還將鄭國渠與秦國兼併諸侯相聯繫。鄭國渠修建十五年後,秦滅六國實現了真正的大統一。鄭國渠也在往後的多次擴張改造中,潤澤了千秋萬代。

從先秦到南北朝,古代水利建造者開鑿的大量運河,已能與天然河流連接通達華夏四方。

因而隋的開河,看似只需將若干自然河流或舊溝連城一氣。卻不料,隋唐大運河的修建,成為了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03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

隋朝統一後,隋文帝定都長安,後隋煬帝定都洛陽。

雖然北方經濟發展迅速,但北邊軍隊仍需大量糧食供應。那時,江浙一帶的糧食產量已遠遠超過黃河流域,南方成了新的經濟中心。

面對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的分離,單憑關中地區的糧食物產供應已無法滿足北方人口的需求。於是,運河的開通,成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必需——前有隋文帝建設廣通渠以溝通黃河、促進運輸,後有隋煬帝開鑿隋唐大運河。

修建運河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若不注重安全生產管理,一旦超出國力承受範圍,就可能演變為勞民傷財的悲劇。

公元605年,修建隋唐大運河的序幕正式拉開。

隋煬帝即位當年,徵用河南百萬餘名男女工人,修建通濟渠,至江蘇淮安;第四年,動用河北百萬餘名男女工人,修建永濟渠,直達北京以南;又過兩年,江南運河工程開工,直達今天的杭州。

耗時六年,前後共有五百餘萬工人參與修建。完工後的隋唐大運河終於通達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運河的投入使用,對維護隋朝中央集權和經濟運輸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於修建時過度徵用民力,加之嚴苛的督公刑罰,以及安全生產管理的缺乏,隋朝終於耗盡了自己的最後一滴血。

弊在當時不可否認。但隋唐大運河的開通,確實使得南北商業的聯繫加強,也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的交融,更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生成、鞏固和壯大。

假如沒有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或許也不會有唐朝的開元盛世和宋朝的經濟繁榮。可以說,唐宋數百年的長治久安與豐衣足食,離不開隋唐大運河的滋養。

直到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遷都大都(今北京),隋唐大運河顯得不合時宜了。

04

「取直」後的京杭大運河

元朝開始,國都遷到北京,而非唐宋時的中原腹地。

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元朝迫切需要江南輸送的錢糧物資。

然而隋唐大運河主穿南北、兼顧東西的「人字形」走向,只能使物資經過多次水陸轉運。為順應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隋唐大運河不得不進行截彎取直、升級改造。

公元1262年,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因「習水利,巧思絕人」,得到了忽必烈的重視。三年後,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監,成為當時興修水利的骨幹成員。

公元1275年,郭守敬受命考察河北、山東山川地形。考察後,他提出了拉直隋唐大運河的初步方案,更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上報。

公元1292年春,郭守敬開始主持運河改道工程,並負責安全生產管理。

十年間,工程以江蘇清江為基點,在其南北兩岸分別施工。

清江南岸鑿通邗溝和江南運河,抵達終點杭州;清江北岸開挖「洛州河」和「會通河」,沿河的天然湖泊補充了巨額水量,可供船隻直航天津;開鑿最北端的「通惠河」,貫通了昆明湖、積水潭和中南海,使得北京成為橫跨亞歐大陸帝國的首都。

至此,縱穿南北、橫臥東南、呈「一字形」的京杭大運河誕生。

全長1794公裡的京杭大運河,長為蘇伊士運河的9倍、巴拿馬運河的22倍。在歷史上,真正成為了中國南北交流的主動脈。

回望古運河的兩千多年,正是各朝建造者的智慧指引與辛勤勞動,才創造了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的名城古鎮,也承載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

讓運河文明重新「活」起來

兩千多年來,大運河曾見證歷史的波瀾壯闊,也經歷過歲月的默默無聞。

19世紀中期後,海運和鐵路興起,加之黃河改道導致運河水量不足,大運河的運輸功能漸漸落下帷幕。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大運河部分河段經過擴建和修繕,通行才得以恢復。

如今的大運河在交通運輸上雖不復往昔,但在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讓它擁有了新的開始。

作為活態的文化遺產,大運河沿線豐富的古建築遺址,以及傳說的故事、手工藝,宛如奔流不絕的寶藏。但長期以來,遺產保護壓力大、資源環境形勢嚴峻等困難,給人們帶來了挑戰。

因此,如何保護、傳承大運河承載的優秀文明,成為了新時代建造者的使命。

好在,建造者們重新繪就了綿延的運河畫卷,古運河文明又「活」了起來。

一艘艘遊船停靠岸邊,遊客來自五湖四海。

橋上,鍛鍊身體的人不時經過。

在蘇州,以前的漁民「棚戶區」改造成了美麗的原生態溼地。

在淮安,運河文化長廊清江浦景區年接待遊客100萬人次。

在無錫,清名橋歷史街區被譽為「運河絕版地,江南水弄堂」。

所見之處,既有大運河對沿線城市的滋養,也有繁華都市對古老運河的尊重,歷史與當下在此完美融合。

因為建造者,曾經「商賈迤邐,一河漁火,歌聲十裡,夜不罷市」的繁盛景象,亦有現代的別樣魅力。

運河湯湯,文脈綿長。從歷史深處走到今人視野,大運河印證了中華古老文明的偉大,亦承載了古今建造者的智慧與情懷。

感謝建造者,讓大運河2500多年來的寶貴文明未曾乾涸,且仍將流淌。

相關焦點

  • 書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新篇章——第二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智庫峰會...
    宿遷網訊 (記者 侯蘇雨 肖偉偉 見習記者 紀雅囡 實習生 馬凌峰 李映學)大運河是國家文化名片,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流淌千年的潺潺河水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  12月18日,第二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智庫峰會在宿遷舉行。
  • 俄克裡姆林宮大劇院上演中國文化遺產傳播劇《遇見大運河》
    《遇見大運河》劇照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毓韻):16日,中俄建交7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交流框架作品,中國文化遺產傳播劇《遇見大運河》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克裡姆林宮大劇院上演。《遇見大運河》由杭州歌劇舞劇院歷經三年創作而成,汲取了現代派作品的表現元素,在舞蹈語彙中注入了行為藝術與戲劇藝術的表現手法,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歷史與未來相結合、自然與大愛相結合。全劇貫穿兩條主線:一條是尋蹤大運河歷史文明腳步的現代人;一條是以「開鑿、繁榮、遺忘、又見運河」為脈絡的千年文化遺產。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千年運河見證偉大中國創造
    這是神州大地上通達南北的中國大運河,全長近3200公裡,溝通了中國五大河流水系;這是華夏史書中流淌千年的中國大運河,歷經2500多個春秋,沉澱了興衰更迭的家國記憶;這是民族精神裡頂天立地的中國大運河,哺育世代運河兒女,匯聚了勞動人民的創造智慧。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揚州市考察調研。
  • 紀錄片《大運河》第一集:千年水道
    http://livecdn.cqnews.net//vod1/99/2020-11/15/220fc936cf03482992c386464dbc9def_34042_1280_720_2000.mp4/tzwj_video.m3u8 紀錄片《大運河
  • 至今千裡賴通波——沿著大運河觸摸文明史
    【新書訪談錄】 編者按隋代開始開鑿的大運河,迄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可以說,大運河是舉世矚目的東方奇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一定意義上說,它不僅是一條河,而且是一個涉及交通、水利、地理、歷史和生態等諸多方面的文化長廊。直到今天,大運河仍與民生國運須臾不可分離。在中國大地上流淌著的大運河,是促進國家統一與民族融合的大動脈。
  • 大型民國傳奇史詩電視劇《大運河》建組籌備
    大型民國傳奇史詩電視劇《大運河》建組籌備出品單位:山東影視製作股份有限公司編劇:高滿堂(代表作《闖關東》《老農民
  • 中國大運河第一城揚州牽頭申報中國大運河入選世遺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業革命前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土木工程項目,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和領土的統一管轄,反映出中國人民高超的智慧、決心和勇氣,以及東方文明在水利技術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傑出成就。今年是大運河申遺成功5周年,幾年來,揚州各界舉辦了各式各樣的活動慶祝這一歷史時刻。
  • 誰在割裂大運河的文化動脈:有的小鎮用仿古建築替代本地古建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挺立的脊梁,大運河就是中華民族流動的血脈,是一條承載著密集文化基因的大動脈。中國的大運河是人類文明史上開鑿最早、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它凝結了中華先人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中國智慧,同時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活著的、流動著的中華文化遺產。
  • 揚州欲牽頭「中國大運河」申遺
    今年6月20日,在北京召開的大運河保護及申遺工作協調會上傳出消息:京杭大運河將「擴容」為「中國大運河」進行申遺,涉及城市從18個增加到24個;沿線城市將成立「中國大運河申遺辦公室」,由有實力、積極性較高的城市牽頭,省政府、省文物部門指導,參與合作、協商和對話。
  • 看央視解讀濟寧大運河:運河水脊 中樞之地
    集《鐵水互連 運河新篇》今天一起跟隨小編通過圖文視頻形式重溫《運河水脊 中樞之地》精彩內容「運河之都」濟寧位於京杭大運河中段,因為地處山東丘陵地帶,所以也是整條大運河河道海拔最高的地區。當時整個會通河建造的船閘達45個之多,因為壩閘林立,會通河也被稱為「閘河」。
  •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揚州樣本」(觀天下)
    大運河全長近3200公裡,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大運河不只是物質遺存,更具有文化和精神的深刻內涵。它所傳承著的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的結晶。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現在更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見證著兩岸人民的歡樂、和平、開放、包容的生活。
  • 三城市爭相牽頭大運河申遺
    據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江蘇揚州、無錫和山東濟寧市政府負責人20日紛紛表示願意作牽頭城市,協調部署中國大運河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  在國家文物局20日於北京舉行的大運河保護與申遺工作協調會上,這3個城市陳述了這樣的願望。
  • 電視劇《大運河》昨日在錫殺青
    昨天,拍攝5個多月的電視劇《大運河》在無錫水滸城內正式殺青。《大運河》從劇本雛形、演員敲定前期就籌備了兩年時間。早在2016年1月,導演張新建、編劇高滿堂就到無錫進行了實地探訪看景。殺青當日,導演張新建、主演鞏崢等主創感慨頗多,「與劇組大夥相處的4個多月,經歷了多重困難與辛苦,不舍離別。」
  • 論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這場「頭腦風暴」交流會幹貨滿滿
    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在這裡交匯,境內有隋唐時期的通濟渠,有元明時期用作漕運主航道的黃河故道,還有清朝初年為「避黃行運」而開鑿的中河,分布著豐富的大運河文化遺產,有7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 首部史詩級大運河連續劇即將開拍 獻禮建黨100周年
    由通州劇作家張少軍創作的52集電視劇《京杭大運河》,將於2020年初啟動拍攝工作,為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獻禮。近日,《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正式發布。作為展現大運河文化的52集電視劇《京杭大運河》創作完畢,目前籌備進入收尾階段。「大運河文化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魂。」
  • 建黨100周年獻禮 首部史詩級大運河連續劇即將開拍
    北京商報訊(記者 盧揚 實習記者 伍碧怡)2月26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由通州劇作家張少軍創作的52集電視劇《京杭大運河》,將於2020年初啟動拍攝工作,為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獻禮。據了解,《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正式發布。作為展現大運河文化的52集電視劇,《京杭大運河》的創作得到了北京市文聯、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目前劇本已全部完稿,國家廣電總局已進行公示,該劇也是第一部立體化、全方位展示中國大運河的電視劇,預計2020年初啟動拍攝工作。
  • 隋煬帝修京杭大運河目的何在?你把大運河的路線連起來,便能知曉
    正所謂失民心者,失天下,當時隋煬帝強徵百姓修造大運河,無數百姓餓死的餓死,被官兵打死的打死,一時間可謂是民不聊生,然而楊廣為什麼要修建大運河呢?將大運河的路線連起來,便能窺探一二。
  • 大運河申遺揚州牽頭 瘦西湖是重要「景觀遺產」
    千年邗溝最早運河是這樣形成的央視攝製組邀請到揚州市文物局原局長、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原主任顧風介紹揚州和運河的故事。顧風先帶著攝製組來到大王廟,參觀古邗溝遺址。「揚州建城史可追溯到春秋吳國建設的邗城,距今2500年。揚州城的北面是長江的古岸,江岸高地上的水流下來,形成一個自然的溝壑。
  • 倍特威視智慧水利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驚喜碼:YH06」
    智慧水利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對監控區域的水位進行監測,當監測到水位即將超過警戒線時,立即觸發報警,通知管理人員及時處理。倍特威視智慧水利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丘區面積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