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考,桂城教育繼續以高質均衡的姿態領跑佛山!全市總分前100名屏蔽考生中,桂城獨佔50人!
各高分段數據亮眼:679分以上(區前600名)考生共284人;660分以上考生共774人;650分以上考生共1148人;600分以上考生共2644人。
509人次獲得單科滿分:其中語文70人次、數學52人次、英語80人次、物理70人次、化學85人次、政治66人次、歷史86人次。
中考屢創佳績的背後,與桂城始終堅持推進義務教育高位優質均衡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繫。
近年來,桂城通過村級工業園改造釋放發展新空間,引入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經濟社會發展一路領跑。與此同時,桂城致力打造「公平均衡、生機盎然、溫暖包容」的城市教育文化,結合城市發展與市民需求,悉心寫就「高分秘籍」。
今年1月9日,桂城街道啟動十大教育 「卓越-續航」計劃 攝/廖明璨
秘籍1:高規劃、大投入、優品質格局、視野、情懷、擔當,這些字眼內蘊於桂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中。
桂城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桂城街道黨工委書記麥紹強介紹,對整個區域教育發展「一盤棋」的決心,對教育布局「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魄力,匯聚到桂城的教育,就是「加大投入、優化布局、增值提質」三大舉措。
從2012年起,桂城通過「教育城市化」規劃,深化「教育桂城」品牌,建設教育強鎮。從8年前的1.0版本,至2020年的3.0版本啟動,短短8年時間實現了三進階,取得多項重要成果:教育項目躋身全省全國之列;完成村域學校「(村)居所有·街道管理」的模式推進工作;全街道劃分學區和對中小學校校名實行城市化命名;加大投入,形成完備的「兩線並進」的現代教育發展體系等。
燈湖六小 攝/方智恆
2013年,教育強鎮省複評組讚譽桂城教育是「南海素質教育的標杆、佛山乃至全省優質教育的典範」;2018年,省複評組再給予桂城兩個「示範」兩個「創新」的美譽。
而在規劃逐步落地的過程中,最為全社會稱道並屢次刷爆社會熱點的,是桂城對教育硬體不遺餘力的大手筆投入:自2016年起已投入19.2億元,完成了包括燈湖小學等12所中小學校新建擴建,預計2022年前將完成22所學校建設任務,總投入超35億元,新增學位約3.3萬個。
學校實景圖 攝/劉世輝
「大城資源,小城成本。教育是桂城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桂城的第一民生。」桂城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岑灼雄對桂城教育作出這樣的評述。正是一所所「高顏值」新改擴建學校的啟用、一批批先進教學硬體的更新換代,讓「想要孩子能成材,請到南海桂城來」這句口號更添底氣。
秘籍2:堅定優質均衡目標2017年,一所投資超2億元的全新全日制公辦初級中學在三山新城拔地而起,依山傍水,環境優美。今年,這所學校完整培養的第一屆學生參加中考,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一名學生高分被屏蔽,成為桂城公、民辦初中優質均衡發展的有力佐證。它,就是位於三龍灣南海片區的文翰中學。
「文翰中學的辦學理念是:做未來的教育!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文翰中學校長岑廣翅表示,文翰中學從規劃選址時,就是以片區龍頭公辦學校為目標來打造。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給予了文翰中學極多的指導和幫助,並鼓勵學校更新辦學觀念、大膽改革創新嘗試,拉動整個板塊的教育質量。
航拍文翰中學 攝/廖明璨
此外,街道採取學校教育共同體建設模式,開展學校結對交流、名師交流等措施,選派名師、優秀幹部到東部相對薄弱學校,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校際差距,城區學校、優質學校教師交流輪崗的比例為100%。各項教育資源向相對薄弱的教育板塊集中傾斜,均衡教育資源,實現優質教育。
經過三年的努力,文翰中學辦學特色凸顯,與眾多學校一起,豐滿著桂城「一校一品」特色教育格局。文翰中學乃至文翰湖片區,是桂城教育邁向優質均衡的一個縮影——文翰湖片區往後將會是桂城學校密度最高的片區之一,各種類型、滿足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學校超20所。
秘籍3:深耕基礎教育改革桂城教育質量長期位居全市前列,中小學生學業質量、學生學科競賽、教師技能展示活動等,以絕對優勢領先,特別是中考優生人數一直在高歌猛進。要保持持續的優勢,就要不斷突破和變革,南海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也深深烙印在桂城教育的基因中。
在桂城燈湖小學,學校規模大、師生人數多,如何面向全體老師培養新基本功?這是三年前,燈湖小學校長鄧愛勤面臨的難題和考驗。
2017年11月,南海區教育局與華東師大「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籤署「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合作協議,桂城拿出「航母級」的學校——燈湖小學作為首批實驗學校,開展大膽探索。
燈湖小學體藝節
「新基礎教育」要求學校從上至下擺脫被動、模式化的教學,從校領導到教師到學生,從課堂到班會到日常管理,要以人的主觀能動性為主,培養問題意識和學生立場。學生們在老師的精心安排和設計下,有序地呈現事先排練好的節目,這在過去被視作「完美」班隊會,與「新基礎教育」是背道而馳的。
「這種變化從理念到實踐都是『大刀闊斧』的。」隨著實踐落實到各個班級,落實到日常教學和班級管理,鄧愛勤發現了令人欣喜的變化:「一開學的班會課學生就在關心討論如何管理學校開放書吧的相關問題。學生自覺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關心自己的班級,關心自己的學校,而且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步形成意識,長出能力。」
桂城街道啟動十大教育「卓越-續航」計劃。南海區機關第二幼兒園的小朋友表演花式籃球。攝/廖明璨
不斷探索、不斷突破,不斷尋求新變量,「求變」是桂城保持優勢的一個「秘籍」。在桂城教育行動3.0版本中,不難找到這些變量:試點打造社區教育全國示範鎮、探索打造創客教育鎮本課程和教材、推進全省首個駐校社工全覆蓋鎮街……
秘籍4:名師引領、青年教師衝鋒成就教師,成就未來。就名師人才培育來說,桂城在十大重點項目中,專門發布「大匠名師」培育計劃,計劃與大學院校、教育研究機構合作打造「桂城教師學習中心」,建設專業驅動發展平臺和機制。
桂城通過品牌教師工程,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加大名師和後備人才培養力度。推進兩支梯隊建設,一支是「鎮街-區-市-省-國家級」名師名校長隊伍,另一支是「學科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首席教師」隊伍,充分發揮其示範引領作用。
文翰學子在教師的帶領下遨遊在VR世界,探索未來的創客空間
針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桂城教育局除了組織外出學習、專題培訓、讀書活動、展示研討,還出臺了《桂城街道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三年計劃》,將青年教師作為重點培養對象,要求新教師第一學年上學期在學校上適應課,下學期在街道集中上匯報課,第二學年在學校或街道上「同課異構」課,第三學年在街道上「我離名師有多遠」的學科比賽課,第五學年內有課題研究或科研成果獎。
這些「要求」激勵和鞭策著青年教師,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及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與創造能力。
秉承「抓兩頭促中間」的教師隊伍建設思路,桂城鍛造出一支實力雄厚的教師隊伍:廣東省特級教師有7名,佔全區初中小學總量的72%,佔全區總數的35%;正高級教師有4名;目前全街道各級名校長名師工作室總數達到37個,其中街道級15個名師工作室共有263位成員。
桂城教師榮獲「立德·修身·品質·圓夢」南海區第八屆「華信杯」中小學班主任專業能力大賽團隊特等獎
教師隊伍的壯大,引領著桂城教育事業的專業化發展。尤其是在疫情期間,中小學生在家上網課,桂城以名師充當「領頭羊」,青年教師為先鋒,教育部門做堅強後盾,線上教育質量突飛猛進、遙遙領先,近400節優秀慕課登上學習強國平臺,佔南海區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有了名師的「點點星光」,更有整個教師團隊的「全面照亮」,桂城教育在推廣教育教學成果、建立研修平臺、培訓青年骨幹教師上基礎紮實,朝著基礎教育高水平優質均衡發展的目標堅定不移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