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黃埔軍校,在中國近代史上可謂赫赫有名,國共兩黨許多軍事將領都出自這裡,而很多國共兩黨的領袖人物都和這所軍校產生過交集。但是黃埔軍校和羅馬一樣,都不是一天建成的,其中的許多趣事和難事,都是我們現在和平年代的人難以想像的
中山先生創辦軍校的目的是培養革命的軍事人才,可是辦軍校是要錢的。當時革命的主要經費都用於前方部隊,根本沒有多餘的錢用來辦校,不過因為得到蘇聯的承諾——提供裝備、教員、資金,所以各方還是頂著困難開辦了軍校。
那困難到什麼程度呢?黃埔一期的學員有這麼一種課,就是練習挨餓,不吃午飯,這種訓練一方面鍛鍊學員的意志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節省經費。另外廣東地區海鮮多,其中魷魚價廉物美,軍校食堂的名菜就是小魷魚炒花生,據說後來黃埔同學會聚餐,這道菜是必須上的,沒吃過這道菜的就不能稱作黃埔人。
除了吃喝,訓練也是個難題,因為沒有武器,幾個人才用一支槍,子彈更是少得可憐,很多射擊課一人只能打一發實彈。沒錢吃飯當然更沒錢買馬和養馬,於是師生就自己做了木馬,模仿騎馬的動作進行訓練。
黃埔軍校的黨代表是廖仲愷先生,廖先生同時也負責籌措軍校的費用。學校開辦沒多久,蔣介石就認為經費不足,軍校不可能辦長久,也不相信蘇聯的援助會到,就拒絕回校,廖先生就保證可以籌措到資金,蔣介石回來做校長安定民心就行,最後廖先生果然還是成功了。
但是軍校不是一錘子買賣,訓練、吃喝、住宿、裝備、武器,幾乎每一樣都需要錢,廖先生當時幾乎天天都在為籌款奔波,周旋於南方幾個大軍閥之間。最困難的時候,廖先生的太太何香凝女士典當了自己的首飾,換了糧食供黃埔師生過了一個月。正因為這份對於黃埔軍校的無私摯愛,廖先生被稱為「黃埔慈母」(德雲社于謙也頗有此風)。
這麼困難的情況一直到1924年12月,黃埔三期學員入學才得到緩解,其原因就是蘇聯承諾的援助全部到齊了。除了軍火、裝備、教官,連資金也落實到位,這個時候軍校的生活可謂大變樣,每天可以吃到饅頭了(之前為節約經費,饅頭很少做),飯桌上甚至出現了肉食和罐頭。學員每人配步槍一支,子彈200發。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黃埔軍校開始讓學員練習騎真馬,可見,和早期比,這個時候的軍校已經不再因為經費而發愁了。
據說,黃埔三期以後的學員看見一期二期的學員,無論官職大小,皆行後輩之禮,而一期二期都以平輩相稱,想來第一是後來人沒有吃過人家吃過的苦,第二人家畢竟學藝在前,又是開天闢地,確實有很大不同!
不過人就是這樣,吃不飽就想吃飽,吃飽了就想吃好,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學員的口味相差很大,學員間往往就會因為這個產生矛盾。比如廣東地區的口味是一點辣都受不了的,但是像左權這樣來自湖南的學員卻是無辣不歡,大家吵到食堂,最後食堂只能分開炒菜,才平息了這場矛盾才算平息。不過這些對於當時已經財大氣粗的軍校來說,這些都是小菜一碟了
在建校之初,恐怕誰也沒有想到黃埔軍校會有後來的輝煌,特別是在蘇聯援助沒有到達的時候,這份辦校的堅持更是難能可貴,可是,頗為遺憾的是,黃埔的創始人之一廖仲愷先生,在軍校剛剛走出困境的1925年就遭到暗殺,竟成了一樁民國懸案,而廖先生遇刺兩年後,蔣介石背叛革命,黃埔軍校的歷史再次被改寫,走上了一條當年中山先生辦校意願完全不同的路。
本文插圖來自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