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 任佳 陳欣):
你,為什麼結婚?
為人言?為父母?還是敗給了年紀?
在團中央「青年之聲」發布的《當代青年群體婚戀觀調查報告》中,就「如果一直沒有找到理想的結婚對象,您會怎樣?」這一問題,69.53%的青年選擇「繼續等待,找到理想的人才結婚」;15.61%的青年選擇「保持單身」;有9.34%的青年願意「降低擇偶標準」;僅5.52%的青年選擇「將就結婚」。
調查發現,家人「催婚」是青年單身期間最大的壓力來源。在此次調查中,49.55%的青年表示單身期間感受到的最大壓力來自於「家人」,其次是「社會輿論」,第三是「自我壓力」。「催婚」已成為代際關係緊張的重要因素。
面對如此局面,你如何選擇?
「我不是不婚主義者!」
今年34歲的李蕾,從8年前跟前男友分手後,就一直單身。
她,是家人眼中的孝順女兒,是朋友眼中的「賢妻良母」,是同事眼中的「工作狂」。作為一名北京土著,李蕾的條件也算是中上等了,有車有房有存款,工作穩定,相貌出眾,擅長做飯,輕度潔癖,過著許多女性都羨慕的獨立生活。
但她依舊煩惱不斷。
在家裡,她與家人的爭吵越來越激烈,「別人都結婚了,怎麼就你這麼費勁?」這句話始終掛在他們嘴邊。一回家,家人催她趕緊結婚:「年齡這麼大了,再找又能找什麼樣的,將就將就就過一輩子了,最後處著處著就變成親情了。」不厭其煩的說誰誰家的女兒結婚了,誰誰家的兒媳婦懷孕了……久而久之,這些話就像「緊箍咒」一樣,說的李蕾頭疼。「沒合適的怎麼結?匆忙結婚了不合適再離嗎?」剛開始,她還會反駁幾句,後來也懶得說了。
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都相繼結婚後,她顯得形單影隻,成了大家眼中的「難題」。每次聚會,李蕾都被問「是不是不喜歡男人」、「什麼時候找男朋友」之類的問題,時間一長,她也懶得參加這種聚會了,索性一個人在家追劇,倒也落得耳根子清淨。有時候朋友會說:「不合適再離都比一直單著強,你現在這種狀態不正常。」什麼才是正常?李蕾不願委屈自己。
在公司,李蕾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娘」。工作中,她認真努力,甚至有些「較真兒」。她與同事之間也相處融洽,工作之餘,各種群裡聊得不亦樂乎。但隨著公司適齡女性一波波地結婚生子後,群聊話題由「穿衣吃飯」轉變為「嬰幼兒用品代購」,「健身塑形」也變成了「產後減肥」。很顯然,李蕾被「排除」在這些話題之外了,很無奈。
「最初,家人朋友開始給我介紹相親對象的時候,我內心是拒絕的。兩個陌生人坐在一起硬聊,很尷尬。但每次都是熟人介紹,礙於情面,我還是去了。」「也可能是我本身的原因吧,對愛情太過理想化。但我不願隨波逐流,隨便找個人度日。遇不到心儀的男人,我寧願不結婚。」經歷過20多次相親之後,李蕾依然單身。
其實,李蕾也無數次思考過到底要找什麼樣的另一半,在她看來,「一輩子那麼長,我至少得找一個能聊得來,彼此相互支持、同步成長的人吧,兩個人創造出1+1≥2的效果,如果小於2,這樣的婚我寧可不結。」
在李蕾的朋友圈子裡,與她一樣獨立未婚的女生還有很多,和李蕾一樣,她們同樣遇到了被逼婚的情況,但對於這些受過高等教育、思想獨立、經濟獨立的女生來說,婚姻不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不斷投資自己才是王道,她們依然相信愛情,憧憬婚姻,但選擇寧缺毋濫。
當被問到「如果一直遇不到合適的人怎麼辦?」,李蕾嘆了口氣,「其實我也怕自己孤獨終老,但如果只因為這樣給自己找一個伴兒,那我還不如好好計劃一下養老。不瞞你說,我最近已經開始計劃買養老保險了,也在看哪個地方更適宜養老居住,我和單身的小夥伴也約好了,以後老了可以相約養老度假村,和好朋友一起過退休生活多好!」
「別再逼我結婚了,我真的很累」
在劉悅30歲的生日那天,父母打電話來祝她生日快樂,末了還不忘日常逼婚走一波:「閨女,30歲了,真不小了,再不結婚好男孩都被挑走了,你自己掂量吧!」
家裡親戚長輩勸她三十而立,要先成家後立業,「你一個女生在外面,還想怎麼撲騰,最終還不是得回歸家庭。」奶奶也發話了:「人有家有業了才能把日子過起來,沒看哪個『單身漢』能把日子過起來。」
近幾年,隨著劉悅年齡增長,結婚,仿佛已經成為她亟待解決的任務。
作為催婚主力軍的父母隔三差五打來電話,探聽劉悅的「感情動向」,並不時發來各路「有為青年」的照片、個人信息,「這男孩不錯,加個微信聊聊,哪怕多認識個朋友呢。」劉悅也知道父母是為自己好,先後加了幾個男孩的微信,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幾句之後,大多沒了下文;也有堅持到見面的,但劉悅覺得「過程太尷尬了,不知道兩個陌生人有什麼好聊的,分分鐘想逃走」,隨後也就不了了之。
最讓劉悅哭笑不得的是,父母甚至還搬出了封建迷信的那一套。經過數次朋友孩子婚禮的刺激,媽媽終於拿著劉悅的生辰八字,拜訪了當地一位據說「特別準」的大師,大師言之鑿鑿地說:「放心吧,你閨女今年冬天就能遇到一個合適的,明年年底前就能結婚。」媽媽趕緊打電話囑咐劉悅:「最近開始多留意周圍出現的男孩,有人介紹你就見見,周末別老窩在家裡。」
最近,劉悅的父母又給她介紹了一個相親對象,才見了兩次面,吃了一頓飯,家裡就開始提「合適的話」就訂婚的事。劉悅實在無法忍受這種沒有共同愛好、無話可聊的生活,拒絕了男生。母親卻勸她再給對方一個機會,一直逼著她再跟對方聯繫,她倔強不說話,母親立刻大發雷霆,把舊帳翻出來再說一頓。委屈的劉悅被逼得掉眼淚,母親非但沒心疼,還撂下一句「這點小事還值當哭嗎?」
交談中,可以感受到,家人帶給她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迅速「脫單」是她目前唯一的願望。「家人的感受很影響我的心態,如果不結婚,我會被家人罵死的。」
為了不打無準備之仗,劉悅買了不少戀愛婚姻「教科書」,加了幾個情感公眾號,還在朋友的推薦下,下載了線上交友軟體。每到周末,她還要去參加各種各樣的興趣小組。這些幾乎佔據她工作以外的所有時間,但一想到父母期盼的眼神,她還是咬牙堅持著。
採訪最後,劉悅對央視網記者說:「我不知道將來會不會因為壓力而進入婚姻,但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很想跟父母說,別再逼我結婚了,我真的很累!」
「領證那天,我覺得天都要塌了」
兩年前,28歲的楊一楠結婚了。男方是她小姨介紹的,也是父母眼中的「理想女婿」,年齡相當、有車有房、工作穩定,人看著也老實。
楊一楠的父母從小就為她規劃好了一條穩定的人生道路:上個大學、讀研究生更好,畢業後在當地做老師或者公務員,嫁一個同樣工作穩定、家境相當的老公,再過兩年,給他們生個小外孫,就這樣安安穩穩地在他們眼皮子底下過一輩子。楊一楠沒有讓父母失望,學習、工作都很順風順水,但就是在戀愛結婚上總是不盡人意。
「在我們家那個地方,26歲還沒結婚就算得上是大齡剩女了,都屬於困難戶。」父母開始不斷地給楊一楠介紹對象,楊一楠也試圖反抗過,但父母各種逼各種鬧,她還是妥協了。
為了躲避父母,楊一楠基本上天天都等他們睡了才回家,結果後來父母早晨起來就跑到她床邊發脾氣,問她什麼時候能解決問題?這樣是不是要逼死他們?如果楊一楠反駁,母親就會又哭又鬧,變本加厲地說她。
重壓之下,楊一楠覺得疲憊不堪,在與小姨介紹的男孩相識半年後,便決定結婚,「對他不反感但也說不上喜歡吧,就是覺得各方麵條件合適,大家都覺得我們倆很般配,他們家也催得緊。結婚前我也想好了,大不了先結婚後戀愛,婚後培養感情。」
可漸漸地,楊一楠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三觀不合,沒有共同語言,使得兩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其實在籌備結婚的時候,我就越來越覺得我倆沒話說,但當時有種趕鴨子上架的感覺,就是被架在那裡就再也下不來了。直到領結婚證那天,我覺得天都要塌了。」
婚後情況並沒有好轉。兩人小吵不斷,生活中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仿佛都能成為爭吵的理由。兩個人在一起每天都像在折磨彼此,這種生活讓楊一楠痛苦不堪。
在一次激烈的爭吵中,楊一楠被家暴了。忍無可忍的楊一楠回到娘家,把婚後生活跟父母一五一十地說了。父母很吃驚。他們為女兒精心挑選的另一半怎麼會是這樣。楊一楠用淚水向父母訴說著婚後生活的心酸與痛苦,父母此時後悔不已。
如今,楊一楠恢復了自由身。再回首這段失敗的婚姻,她並不埋怨父母,也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更加明確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婚姻。她依然期待一份真摯的愛情,一個能夠共度餘生的愛人,沒有了以往的焦灼與不安,她的生活更加灑脫了。
2016年,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健康體育發展中心發布的《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中顯示,逾七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歲的青年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甚至有3%的青年,還未到法定結婚年齡,就被父母逼婚了。
《2018單身人群調查報告》數據同樣顯示,84%的單身人群有過被催婚的經歷,其中26歲至30歲是催婚高峰時期,30歲以上被催婚者中,北上深佔比最多。
逼婚,已成為當代中國親子關係中最為普遍的現象之一,而逼婚帶來的,則是兩代人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與隔閡。
有心理學家表示,當前,中國正在從「群聚性自我」的時代走向「分離個體化」的時代,父母的生命軌跡,已經無助於孩子們面對當下的生活;父母的生存邏輯,已無法幫助他們應對這個世界。父母還在要求繼續共生,但新的一代已經開始拒絕,這時大量的衝突就會發生。
忽然想起《剩者為王》裡,父親對身為高齡「剩女」的女兒不婚的態度,所表現出的那份豁達與支持:
「我為什麼不催婚,因為三十年前是她來了,才讓我成為一個父親。她未必要到婚姻中去討生活,她不應該為了父母親結婚,她不應該到外面聽到什麼風言風語,聽多了就想結婚。她應該想著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地結婚,昂首挺胸的,特別硬氣的,憧憬的,好像贏了一樣。」
催婚也好,逼婚也罷,孩子真正感到幸福,才是父母最大的安慰,畢竟幸福不是一紙婚約能定義的。
「世界上只有該結婚的感情,沒有該結婚的年齡。」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所涉人名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