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行業最愛提的一個詞就是「專業」,經過過去十餘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細分的行業領域。但是每當行業同伴談到傳播的時候,往往都是面帶尷尬。
很多機構負責人在交流中表示傳播人才難找,傳播策略難定,傳播效果不好是機構面臨的一大問題。在與傳播官員溝通過程中,卻呈現了另外一些問題,比如傳播經費不足,傳播依附籌款等。
總結來說,公益機構有一些常見的傳播誤區,可以重新審視自己機構的傳播策略,查漏補缺。
誤區一:傳播只有兩微一網2018年初,筆者曾經參與發布過一個公益品牌榜單,在大量數據分析後,發現國內公益機構,普遍存在傳播上嚴重依賴「兩微一網」(微博、微信、官方網站)現象。官方網站披露信息不足等問題廣泛存在,甚至部分基金會存在因域名或伺服器過期導致網站「失蹤」現象。截至2019年初,基金會中心網FTI指數滿分的基金會也僅有191家。
值得欣慰的是,2018年越來越多的基金會開始探索新的傳播平臺。截至2018年2月中旬,已有51家基金會入駐抖音平臺並認證,社會組織數量更多與此,其中中國扶貧基金會、馬雲公益基金會等機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整體而言,行業仍然處於抖音傳播的末端,大部分機構的抖音帳號仍然處於「拓荒期」階段,嘗試運營失敗後就放棄了更新。
反觀一些企業嘗試通過抖音支持公益傳播,並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其中廣東某企業通過抖音在半年時間內,快速積累了178.5萬粉絲,單條視頻瀏覽量過千萬,月捐贈6858筆的成績,值得公益機構反思。
在與該企業溝通中發現,抖音等新興平臺正處於快速擴張階段,也需要優質的內容進行填充,很多公益機構沒有抓住平臺的傳播特性與傳播規律,簡單粗暴的上傳視頻,勢必不會有好的傳播效果,需要公益機構學習、總結相關經驗重新制定戰略。
誤區二:渠道流量排異反應部分機構通過傳播取得流量後,卻因為各種原因,將流量放錯了地方,導致流量浪費的現象也是公益圈較為常見的。
某國內知名公益機構,坐擁大量明星資源。在一次大型活動中,該機構的傳播策略是將明星資源通過短視頻形式,在微信端推送。結果可想而知,價值上百萬的明星資源並沒有換回相應的回報,完全被浪費了。
究其原因,是國內幾大網際網路企業已經形成派系,網際網路平臺間建立了一定的壁壘,導致用戶不能快速跳轉平臺進行捐贈,用戶每多一個操作步驟,就將造成大量流失的觀念沒有深入公益行業。
流量是一次性產品,是不可複製資源,需要與匹配的資源相結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總結而言有以下規律:微信公號、QQ流量與騰訊公益、輕鬆籌、水滴籌等平臺相配合;今日頭條、抖音流量與淘寶公益網店、支付寶公益平臺相配合;明星資源與微博、抖音流量資源最搭配,配合淘寶公益網店最合適。
不要再讓你的流量資源因為排異反應而白白浪費了。
誤區三:沒有故事只講項目項目需要嚴謹的邏輯與實施步驟,這點毋庸置疑。但是很多機構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傳播內容像項目計劃一樣複雜,導致普通公眾,也就是非項目人員不願意看或看不懂。
有一個「8秒鐘」理論需要我們的傳播官員們記住,即8秒鐘內不能抓住讀者,這個讀者很有可能就流失了。而蘊含複雜項目邏輯的議論文、項目書與細節豐富的記敘文你願意讀哪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傳播官員要做的就是發現項目中的故事,將項目語言「翻譯」為符合公眾閱讀習慣的語言。並且保證開頭足夠精彩,在8秒鐘內抓住讀者的眼球甚至內心,才能留住讀者,將其轉化為捐贈人。
誤區四:日常更新難以保證「不夠新、不夠及時、沒有規律」,是公益機構傳播平臺運營的常見現象。通過對500家公益機構2017年、2018年公益機構微信公號、微博帳號的研究發現,微信公號、微博能夠保持每天更新的機構,僅為12.5%。超過90%的機構不會在當天更新相關大活動的微博,47%的機構會在活動結束後3天內更新相關微博。140字的微博尚且如此,微信公號的更新情況就更加慘不忍睹了。
在大部分媒體看來,新聞時效性是選擇內容的重要標準之一,而公益機構的信息發布滯後,將直接影響媒體對相關話題的關注。因此,及時發布機構相關信息,積極參與社會話題討論是公益機構獲得媒體及社會關注的主要方式。
誤區五:照片擺拍硬廣露出在長期關注國內超600家公益機構微博,超500家公益機構微信公號後發現,公益機構照片擺拍現象嚴重。很多公益機構最常見的傳播圖片就是領導合影、捐贈人合影、志願者合影,甚至是一線工作人員忙裡偷閒也要合影。
伴隨合影始終的還有各種旗幟、條幅、LED,恨不得每張照片都有自己機構的硬廣出現。與許多傳播官交流過程中了解到,因為機構傳播內容流於形式,很多傳播官自己都不看所在機構的推送,這一點在微信「看一看」功能中也不難印證,傳播官為所在機構推送點擊「好看」的人並不多。
最近行業內更興起了會議照片加水印的風潮。很多機構仿照企業,花費不菲地邀請圖片平臺支持活動,全部活動照片加水印,合作媒體全部都只丟一個照片集連結過去。試問中國有多少正規媒體會使用加了水印的圖片做新聞源?這樣照貓畫虎的行為也是不可取的。
通過聘請專業攝影師提高機構圖片質量,筆者是非常認同的,但好鋼應該用在刀刃上,如果不能通過優秀攝影師記錄下更好的項目照片,即便你會議辦的再好也終有被公眾拋棄的一天。
誤區六:目光緊鎖一線城市在CNNIC發布的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披露,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已超過8億,佔總人口數量的57.7%,而這其中大專以上文化水平僅佔20.6%。也就是說,有79.4%的中國網民文化水平在高中及以下,並且還有5億中國人不使用網際網路。大部分公益機構在傳播過程中,依賴高大上的網際網路傳播方式,而這部分人群往往是被公益機構在傳播過程中忽視的人群。
一些機構,尤其是項目目標群體為山區農牧民的公益組織,急需低下頭,走出北京、上海這些一線城市,看一看自己真正的受眾都在用什麼方式了解世界。其實驅車離開一線城市幾百公裡,就可以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中國。不難發現,連阿里巴巴、淘寶都去農村刷牆了,我們還在等什麼?
另一方面,快手、拼多多的崛起已經在告訴我們,三四線城市甚至山區的網際網路市場不容小覷,他們也有極強的消費能力,能夠參與到中國公益中來。
誤區七:傳播依附籌款意志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國內公益機構非常喜歡在海報醒目位置,貼一個大大的籌款二維碼,試問除了與機構有關聯的人,又有多少人願意將這樣的海報轉發到朋友圈呢?沒有傳播帶來的流量,又何談轉化率呢。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其實說到底就是籌款主導了傳播意志,不以美觀和吸引人為核心,而是滿眼只有錢。
「真正的高手」是將意圖隱藏在內容當中,通過吸人眼球的內容來轉化捐贈率。潛移默化,通過項目與故事吸引人,畫龍點睛的一筆帶出意圖即可,如果不能做到如此,真的還不如踏踏實實做做傳播,不要一天總想著變現,畢竟我們做的是公益行業,做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裡,筆者只能指出目前公益行業傳播存在的問題,每一個問題想要解決,背後都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希望公益行業的夥伴能夠重新認識傳播,認識到傳播的重要性,認識到自己做這個行業的本心在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