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導語:十一五期間如日中天的外資水務巨頭為何在十二五期間泯然眾人?他們裹足不前的尷尬現狀或許能帶給業界一些啟示。
進入21世紀,在中國經濟的高速騰飛之下,環保意識逐漸甦醒,國家開始對市政廢水、工業廢水採取環保專項水環境整治行動。但國內水環境治理產業尚處萌芽階段,於是大批體量龐大、產業鏈綿長的外資水務公司進入中國,掀起了一陣圈地和併購狂潮。在十一五期間,外資水務公司長袖善舞,成為中國水務市場的主導力量。
十二五時期,水務市場蓬勃發展,市場規模達到萬億之巨,但出乎意料的是,這非但沒有使外資水務企業的神話延續,相反,市場規模不斷縮小。據E20研究院統計,十二五期間,外資企業市場份額從十一五期間的50%,跌落到到十二五末期的10%,至今難見復甦跡象。
「未來兩年是水務的洗牌時期,走下神壇的外資企業能否挺過洗牌潮還很難說。」中節能工業水務工程董事長、總經理張和平在接受《能源》記者採訪時做了大膽的預言。
如今,一些外資企業黯然退出,一些仍然苦苦堅守市場。未來,他們又將走向何方?
擴張滑鐵盧
巴黎第十六區,一座灰白色八層小樓屹立在繁華的街道當中,這座建築便是威立雅全球總部所在地。
就在剛剛過去的2月25日,威立雅的業績發布會在這裡舉行。在談到過去一年的增長時,其全球CEO Jean-Michel Herrewyn興致勃勃地說,威立雅集團全球利潤增長約70%,其中,作為威立雅的核心部門,水務為威立雅貢獻了半數的營業額。然而,但在談到中國市場時,他卻用極為簡短的措辭一筆帶過。
根據福布斯雜誌數據統計,截至2015年末,威立雅資產達到420億美元,位於500強第376位。
1997年,威立雅中標天津凌莊水廠改擴建與20年特許經營合同,其水務部門進入中國市場。2013年,亞洲水務市場為威立雅貢獻了16.7%的份額。
與威與立雅同時誕生的法國蘇伊士集團旗下的中法水務,於1992年中標澳門垃圾發電場、以及三亞等汙水處理廠,逐步向中國大陸擴張。1992年,周俊(化名)加入了中法水務,負責中國市場開發。這一年,周俊參與了集團對廣東中山市坦洲水廠的投資建設,這也是中國第一家全部由外商投資建設並經營管理的水廠。
據周俊回憶:「那時外企大量聘請精通外語,又懂環保的留學生,積極擴張在華市場。」這段時間也是兩家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快速擴張時期。
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不少巨頭的進駐。2005年8月23日,西門子工業系統及技術服務集團在上海宣布,正式進軍中國水市場。當時西門子水務CEO羅傑樂觀的預計,未來中國市場年度增幅將達到8%。
然而,十年過去了,樂觀的情緒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些進駐中國的外資水務企業不僅未能從水務巨頭翹楚的位置上向「全球五百強」更進一步,相反,外資企業從長期把持的中國水務龍頭老大的地位上一路下挫,及至今日,難見復興跡象。
2002年,蘇伊士旗下中法水務遭遇擴張瓶頸,放緩在華市政汙水擴張步伐。這一年,周俊離開蘇伊士,轉而投身擴張更快的中國生物質能源產業。2013年,北控水務以2094萬立方米/日的水處理總能力超過威立雅,有業內人認為這標誌著國內水務公司正式取代外資企業的地位。同樣是在2013年,高調進軍中國的西門子將其下水務部門出售給比卡瓦,黯然退出中國水務市場。
此外,2014年,威立雅將天津水務出售給光大集團。此外,據業內人士透露,因蘭州飲用水超標事件而身陷囹圄的蘭州威立雅公司也正在掛牌銷售,種種跡象引發了威立雅在華收縮資產的猜測。此外,外資品牌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急劇變化。德潤環境總裁孫明華在2016年水務戰略論壇上感嘆環境的變化。「現在,再和地方政府洽談時,外資企業根本不具備投標資格。」
3月31日,E20環境平臺再次發布水務企業排行榜。其中,水務32強企業中,外資企業僅僅佔據3席(中法水務,威立雅、勝科)。從業績增長來看,除中法水務維持增長外,威立雅、勝科在中國的增速緩慢。
2014年,威立雅水務並無新項目落地。2015年,雖然威立雅在規模上以1352萬噸/日的特許經營規模排行水務產業第六,但其新增規模僅1萬噸/日,增速排行跌落至29位。此外,勝科水務2014年新增規模147萬噸/日,而2015年並沒有新項目。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