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公安部制定「姓名字庫」規範起名
教育部27日宣布:研製了10年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正式公布。收錄其中的8105個漢字成為中國首批擁有「身份證」的方塊字。專家介紹,此次字表的制定,收集了18個省市的戶籍調查資料,許多大家喜愛的人名用字都在新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轉正」,例如「喆」、「堃」等。以往一些人辦理登機牌時需要用「?」來代替打不出的漢字,如今有了「合法」身份。
異體字「轉正」
姓氏用字儘量收全
近年來,人名用字比較混亂,出現很多字典查不到、電腦打不出的異體字。有些姓名用字在7萬餘字的國際編碼字符集中都難以找到,致使第二代身份證的製作產生很大困難。《通用規範漢字表》公布後,「閆」等226個類推簡化字、「昇、喆、堃、淼、皙」等45個異體字被收錄其中。
字表研製組組長王寧說,此次制定《通用規範漢字表》儘量將姓氏用字收全,並在已有的人名用字中選擇一些適合於起名的漢字進行規範,可以保證個人姓名有效地在社會上流通。
據了解,《通用規範漢字表》收納的姓氏人名用字主要來源於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18省市抽樣統計姓氏人名用字、公安部提供的姓氏用字及部分人名用字、群眾提供的姓氏人名用字、一些古代姓氏用字和有影響的古代人名用字。
自造字「被拒」
「囧」未能進入字表
近年來網上大熱的「囧」字,沒有被收錄進《通用規範漢字表》。王寧表示,凡是網絡用字裡反映我國的信息、在國際國內表現的字頻等,我們都考慮了。但是現在網絡用字十分混亂,類似「囧」字這樣的字沒有固定意義,不是傳承字,並且可以由其他字詞來取代,因此我們不贊成將其收錄。
「網絡盛行不可能去制止,但仍然建議大家用規範字,不建議大家用怪字和自造字,如果到了一定時候,有明確的寫法和明確意義,在將來也許會上升為規範字。」王寧說。
與此相反,一些地名中的生僻字被收錄進表,如廣西某地地名中的「三點水+萬」字。
「此次中國地圖上出現的鄉級名稱用字已全部收錄,網絡上的地圖都可以找到每個鄉的對應名稱。」王寧說,在收錄和篩選過程中,民政部相關機構和《現代漢語詞典》編纂機構都協助展開調查,通過電話聯繫鄉鎮詢問相應地名。今後民眾寄送包裹快遞,或者使用網絡搜索都會更加通暢。
新聞熱點
新戶籍法有望規定人名用法
此次字表的制定,收集了18個省市的戶籍調查資料,許多大家喜愛的人名用字都在新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轉正。例如「喆」、「堃」等。以往一些人辦理登機牌時需要用「?」來代替的打不出的漢字如今有了「合法」身份。
「很多人在起名的時候為了避免重名,使用一些生僻字或者自造字。二代身份證普查的時候,公安部發現人名中有8000多個字在任何字典、甚至國際字庫裡都查不到。」王寧向記者透露,為了避免這一情況,新的戶籍法有望對人名用法進行規定。公安部正在制定「姓名用字字庫」,今後將引導大家儘量使用規範字起名。
延伸閱讀
字表沒有恢復一個繁體字
王寧27日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歷時10年制定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在堅持簡化原則的基礎上,廣泛徵求港澳臺地區學者和海外從事漢語教學人員的意見,沒有恢復一個繁體字。
近年來,隨著內地與港澳臺地區人員往來和信息交流的推進,簡化字與繁體字對應的問題亟待解決。
王寧指出,弄清楚簡化字和繁體字的對應關係十分重要。比如,簡化字的「幹」字對應著幾個繁體字,涉及詞語包括乾淨、幹預、幹部、樹幹等,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專門徵求了香港、澳門和臺灣用字專家的意見,製作了簡繁易三種對照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已規定了簡化字的規範漢字地位。同時明確規定,繁體字可在下列情形中保留或使用:文物古蹟;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的特殊情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