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小鋪
講述東北亞地區美食、文化及風土人情
今天小二就通過中日飲食文化上的差異
來分析一下日本人高壽命的原因
中國和日本都屬亞洲東北部國家。從很早以 前中國的飲食文化就已經對近鄰日本有了潛移默化 化的影響,因此兩國在飲食文化上存在著一些共同點 之處。但是,由於兩國地理位置及風俗習慣並不同 因素影響,造成兩國飲食理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存在較大的差異。深入探究中日兩國飲食的差異,對促進中國飲食文化的良性發展,意義重大。
一、中日飲食觀念的差異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從文字中就可以 看出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位置。中國中央電視 臺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生動地表現出中國飲 食文化的深奧精微和中國人對飲食的珍視。中國人的飲食追求是「美味享受,飲食養生」,食物的好壞,味覺永遠是非常重要的。評價佳餚時一般 用「色、香、味」作為標準,雖然在「色、香、味」的排 序中位在最後,但一般如宴請賓客時,常常會先 說:今天的菜不知道合不合您的口味,而絕不會 說:菜的營養價值不高,不夠精美等。
日本人早期的傳統思想意識觀念認為做飯做 菜是下等人才會做的工作,上不了大雅之堂,因此 飲食文化在日本早期不被人們重視。日本人口多,面積小,保護環境、不破壞自然景觀是自古以來的風俗。日本人習慣於傳承先人留下的美,飲食時也表現出含蓄、內斂的美。日本菜餚很注重」形」,常常將烹飪出來的菜餚作為自然景物中的鮮花或風景,但是不注重什麼滋味,不以香氣誘人,而以神思為境。
中國和日本兩國的飲食文化禮儀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中國人招待親人朋友,習慣於提前幾天邀請,客人應邀赴宴一般比約定時間晚到5分鐘左右,這樣主人有充足的準備時間,免得客人先到產生的尷尬。主人和客人在席位的安排上,客人要根據自己的年齡、職位、輩分等選擇相應的座位。
一般情況下,主人坐在靠內、離門口最遠的地方,年齡、職位、輩分低的人坐在離門口最近的地方。菜上到桌後主人先行品嘗,主人用專用筷子為客人布菜,以表示熱情好客之意,客人表示謝意之後再食用,主人和客人之間彬彬有禮,洋溢著和 諧氣氛。中國菜餚的特點是品種多、菜量大,上菜順序為開胃菜、主菜、小點心、水果。通常主食為米飯,在宴請中一般處於從屬地位。在中國,客人故意吃剩下表示「飯菜豐盛」,主人「招待周到」, 主人認為「宴請成功」。2012年以來,國家倡導把 點的菜全部吃光,拒絕鋪張浪費力行節約的「光碟行動」,使中國人飲食浪費現象大為改變。
日本人邀請客人時通常會提前一個星期當面去邀請,而且會至少提前一兩天再次確認。客人如果不能準時到達,需提前通知主人,日本人赴宴非常講究準時。在坐席的選位上中日兩國之間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如會把主賓讓位到宴席的正位的地方,也有從職位、輩分的高低、年齡的大小等 方面安排客人的坐席。日本的宴請通常從「幹 杯」開始,喝過主人倒的第一杯酒之後,說聲我 「領受了」客人才能進食,用餐時不可將菜放入飯碗中,不能用筷子為客人布菜等。在日本就餐的順序多以清淡的菜餚為先, 如先吃一些冷食或涼菜,之後才是炒菜或燉菜,最後以甜食結束。日本的食量以適度為準,花樣精緻種類繁多,但每碟的分量較少。日本人講求適度原則,以「吃淨」為禮。日本人在餐後,通常向 主人說一聲「謝謝您的款待」。客人在被招待後的24小時之內,用給主人打電話等方式表示感謝。
三、 中日飲食在烹調及食材選擇上的差異製作中國菜餚除了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熟練 烹飪技巧外,每種菜餚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 料、輔料、調料等,都有很多規則。
原料在考慮其 品種、產地、季節、生長期等因素外,還要根據菜餚 風味,對選料進行特殊處理。每一菜餚都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烹調,原料要經過煮、煎、滷、炸、炒、 燉、烤等多道程序才能達到烹飪的效果。
中國飲食食材選擇上非常廣泛,水中的、地下 的、地底的、天上的、植物的、動物的、天然的、人工 培植的都可以成為中國飲食食材。
日本人經常食用冷菜即以生、冷、清淡的飲食品味為主,其主要目的是注重發揮材料原有的味道,所以生吃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為了保持食物的原味,例如日本的菜餚最負盛名的是生魚片, 鮮魚不經加工,只蘸佐料直接食用。日本飲食烹調及食材選擇上與中國的差異非常大。
四、 中日酒文化的差異說到中日飲食文化,不能不提及中日的酒文 化。中國很早就已經學會了釀酒,酒文化更是中 國飲食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其不但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價值,同時還在文學詩歌、政治經濟、人生哲學、藝術生活等方面得到了充分體現。中國酒主要有白酒、葡萄酒、啤酒、黃酒、藥酒等, 但是最為中國人青睞的是白酒,中國白酒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中國人在日常飲食中習慣舉杯敘情,喝個痛快。無論是年節假日還是喜事臨門,或是朋友家人的久別重逢,酒常常起到調節人際關係,培養和促進人與人之間感情的作用。
中國人飲酒時,雙方一定要乾杯並且喝乾來表達對對方的敬意,否則視為失禮。作為主人招待客人時,應把客人喝到盡興以表示誠意,所以中國人喜歡互相勸酒,但喝酒時在餐桌上避免喝醉, 直到用餐結束必須保持清醒,如果在餐桌上喝得大醉,是非常尷尬的事情。
日本的酒文化最初也是由中國傳到日本的, 由於歷史經歷和社會的變遷,近年來中國和日本飲酒存在很大的差異。清酒是日本人最主要的酒品,清酒的原料是秋季收穫的大米,經冬季發酵釀 制而成。日本人飲酒時,雙方也要乾杯,但所謂的乾杯是舉起杯子示意後適量飲酒,不需喝乾,可以按照自己的酒量隨意飲用。
與中國人相反,日本人通常不互相勸酒。在餐桌上喝得酩酊大醉會是 一件非常嚴重的失禮的事情,而具有一定自治能 力不去貪杯的人會被認為可以信賴。
五、中日飲食習慣的差異
中國人對於飲食文化有著執著的追求,歷經 久遠、深奧精微,從食材的發掘、食物的製作、再到 「色、香、味」等各個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資源和精神寶藏,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全方位、深格調、 多層次的文化。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在《建 國方略》中指出:"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固大盛於歐美。
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並駕,昔日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調一道,法國為世界之冠。及一嘗中國之味,莫不以中國為冠矣"。這是因為,中國的烹飪方法,十分注重整體效果,豐富而又和諧,多樣而又統一,帶有濃鬱中國哲學的調和色彩和寬容性。
日本飲食文化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文化、性格、 精神與情感。日本是個單一民族的國家,除了在二次大戰後被美軍佔領過之外,歷史上從未受過外族的入侵和佔領,生活的社會環境比較單 一。
由於日本國土面積小,四面環海,物產資源比較匱乏,形成了食物生吃、少油、清淡、保持食 物的原味的飲食習慣。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當我們為中國飲食文化而驕傲的同時,必須注意其中問題的存在。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注意到,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日本人平均壽命為83歲,位居世界第一,其主要原因與飲食相關。
日本人多將食物生食、少油為主。研究表明, 生鮮的食物營養最為豐富,反之食物經過多道烹飪的製作,部分營養會受到破壞。中國人通常喜歡燻制食品或是含有高蛋白、高熱量的食品,有害身體健康。
日本人的傳統食材是大豆產品、海草、 魚類、蔬菜等。大豆不含膽固醇,並可以降低人體膽固醇,減少動脈硬化的發生,預防心臟病。同時,大豆中還含有一種抑胰酶的物質,它對糖尿病有一定的療效,因此大豆被營養學家推薦為防治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理想食品。褐藻糖膠是海草的成分,除了能提高免疫力和抗高血壓的作用之外,還能誘導癌細胞自然死亡,在癌症治療領域備受關注。
魚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價值極高,所含蛋白質屬於優質蛋白,人體吸收率高。魚含有豐富的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 維生素D等維生素和鈣、磷、鐵等礦物質,魚肉中脂肪含量低,而其中Q-3脂肪酸具有降糖、護心 和防癌的作用。魚、蔬菜和大豆搭配的飲食低脂肪低卡路裡,營養豐富均衡。
總之,中國千百年來積澱下的飲食文化雖深入人心,但是其負面影響必須轉變,學習日本飲食 文化中的可取之深奧精微,從食材的發掘、食物的製作、再到 「色、香、味」等各個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資源 和精神寶藏,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全方位、深格調、 多層次的文化。
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指出:"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固大盛於歐美。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並駕,昔日中西未通 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調一道,法國為世界之冠。及 一嘗中國之味,莫不以中國為冠矣"。這是因為,中國的烹飪方法,十分注重整體效果,豐富而又和諧,多樣而又統一,帶有濃鬱中國哲學的調和色彩和寬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