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丨以後夏天會不會越來越熱?為什麼中國易受極端天氣影響...

2021-01-09 央視網
新聞1+1丨以後夏天會不會越來越熱?為什麼中國易受極端天氣影響?氣候專家這樣說

原標題:

今年汛期,我國南方多地遭遇因強降雨引發的內澇、山洪等災害,多地群眾和財產受災。24、25日兩天高溫範圍擴展,江南、華南及新疆等地炎熱持續。一邊是汛情,一邊則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為您解答。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非常複雜,尤其是主汛期6月份以來,我國南方地區遭受了嚴重的暴雨洪澇,持續的強降雨,今年的氣候特點總體上還是非常異常。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1、首先今年南方地區梅雨開始比較早,暴雨非常多,持續的時間也非常長,今年南方地區,江南、長江中下遊和江淮地區的入梅時間分別比常年同期偏早了7天、5天和11天。入汛以來經歷了9次強降雨過程,全國64%的縣都出現了暴雨天氣。

2、雨量大,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了超過6成,是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的,像太湖流域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了一倍,是歷史第二位。淮河流域的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了近5成近6成,也是歷史第二位。

3、降水強度非常強,多個縣、市日雨量打破了歷史極值,一些地方單日雨量就可以達到一年總雨量的20%到30%,一個過程的雨量可能就下了一年的雨量。總體從這幾個方面來說,今年的氣候非常的異常。 

 天氣異常的原因是什麼?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長江流域持續性的強降雨是在全球變暖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發生的,研究已經表明全球變暖可以導致全球一些區域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持續時間也會更長,我國增暖的速率是全球增暖速率的2倍,另外1961年以來我國暴雨日數每十年增長3.9%。 另外,我國的雨帶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北側就是雨帶的位置,去年秋季以來,發生一次弱的厄爾尼諾事件,西太平洋副熱帶地區的高壓異常發展,而且面積很大、強度很強,副高南側東方南側氣流把來自太平洋的水汽源源不斷輸送到我國南方地區。同時我國北方冷空氣也非常活躍,持續冷空氣南下,這樣冷暖空氣長時間對峙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造成了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持續強降雨的發生。 

 以後夏天會不會越來越熱?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截至目前,今年我國華南地區、江南南部,6月以來平均氣溫也是歷史同期最高的,像江南南部到華南高溫日數比常年同期偏多了5到20天,福建、海南等地的高溫日數都是歷史第一。當然今年我國整體溫度是怎樣的情況,可能要到今年結束之後,利用觀測數據來進行分析。但是根據目前的預測,8月份隨著副高的北抬,我國的雨帶會向北抬,南方大部地區可能就會受到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副熱帶高壓其實對應就是高溫的少雨。另外從更長的尺度來看,全球變暖的影響對我國的影響也非常明顯,我國高溫日數在過去60年,每十年全國平均高溫日數增加0.5天,如果不加以人為控制,排放控制,未來溫度增高的趨勢,高溫發生的頻率,持續時間還是有一個增長趨勢的。

 今年將是71年來第一個沒有颱風的7月?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往年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區一般會生成26到27個颱風,其中有6到7個會登陸我國。1到7月份常年生成的颱風大概在7.7個左右,登陸我國的大概在3個左右。今年1到7月份,目前為止,生成的颱風只有兩個,登陸了一個,尤其是7月以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颱風生成,的確是非常異常的。歷史上的確還沒有發生過7月份沒有颱風生成的年份,也足以說明今年我國天氣氣候非常異常。


 今年7月以來為何還未有颱風登陸?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7月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颱風生成的原因,還是受到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要影響到南海到西太平洋地區,在它控制下,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區主要的颱風生成源地,它的對流活動,大氣上升運動嚴重的顯著的被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給壓制了,這也是造成了今年以來整個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區颱風生成異常偏少的一個主要原因。


 今年7月零颱風登陸,是好還是壞?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颱風有利有弊,它的弊處就是颱風登陸會帶來暴雨、大風、風暴潮等一些災害影響,但是我國的季風雨帶是逐步推進的,現在是正處在「七下八上」關鍵的防汛季節,如果雨帶北推到我國的北方地區,副高就直接控制了我國的南方大部地區,南方將是高溫少雨的氣候條件,這時如果有颱風影響,一方面會緩解高溫熱浪的影響,同時也會帶來一些降水,會緩解一些水資源短缺問題,同時也會防止一些乾旱的發生發展。因為我們現在看到在我國的華南地區實際上已經有一些乾旱在發展,所以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待。


 後期除了南方汛情,也要關注北方汛情帶來的影響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 賈小龍:目前從中央氣象臺的短期預報可以看到,從24號到26號,從四川盆地到長江中下遊還是有一次明顯的強降雨過程,在7月底或8月初我國東部的雨帶可能會逐步北抬到淮河以北地區,到黃淮、華北和東北地區。現在也正處在「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未來可能除了要防範長江上遊和西南地區、西北地區的降水,對於北方地區海河流域、黃河上中遊以及松花江流域、遼河流域可能有比較嚴重的汛情,所以後期可能也要關注北方汛情對各方面造成的一些影響。 


 7月的異常天氣

今天到26日,新一輪強降雨,將自西向東影響西北地區東南部、西南地區東北部至長江中下遊地區。除了汛情,讓人頭疼的還有高溫,北京、天津、河北東部、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部等地也加入高溫行列,最高氣溫都將在35℃以上,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而在往年颱風喜歡光臨的7月,今年的颱風還沒有來敲門。根據中央氣象臺中期預報,7月底前,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仍無颱風生成。這意味著,今年7月有可能沒有1個颱風生成,這也將是1949年以來,我國7月首次「空臺」現象。 


 為什麼中國容易受極端天氣影響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因為我們國土幅員遼闊,關鍵是跨度,我們跨的尾距非常大,所以各個氣候帶可能出現的災害天氣都會在我國出現。我們大概統計了一下,起碼有30多種主要氣象和次生災害都會在我國不同的季節發生,所以這確實是我國的一個自然狀況,或者氣候狀況的一個國情。


 極端天氣越來越多已成定局?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從大概10年、20年前,提出了氣候變暖以後,可能會發生一連串不確定的變化,特別是極端天氣會增加,或者它的頻率會增加。當時可能大家還不太相信,但是經過了這十幾年、二十年來看,它的事實已經出現了,所以現在全球的科學界對這個問題已經基本意見一致了,也就是隨著氣候變暖現象的出現,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對於我國來講,我國本身就是各種極端天氣種類比較多,我國有很多對於氣候的極端性、暴露度和敏感度都比較高的地區,這樣就對氣候的少許變化,反應或反饋就會比較明顯,這個特別要當心。

 「氣候風險」又該怎麼理解?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我們一定要重視未來的氣候風險,這個實際上全球已經有很多國家形成了共識,聯合國也提出未來可能最大的幾個風險,第二位就是氣候風險。因為氣候風險帶來的是整個生存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不能說它完全是不利的,有些地區可能是有利,有些地區可能不利,但是對於出現一個閾值或者超出一個閾值以後,現在科學家公認比如說超過兩度可能就不利,也就是弊大於利了。這樣對全球的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水安全都會造成影響,最後都是反饋到人類身上。所以從中國自己的角度來看,我們也特別關注未來氣候繼續變化下去的話,我們的風險到底有多少。 


 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為什麼這麼大?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農業生產是最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的,因為它離不開戶外的環境的溫、壓、溼等等的變化。對於農業來講,季節變化和地域的分布、地形、地勢,都會對作物的質量產量造成影響。我們說「十裡不同天,一山有四季」,假如氣候帶變化下去,氣候擺動了呢?這種情況下,我們說那就要特別當心。我們現在搞精準扶貧,經常會鼓勵大家去種一些經濟作物,比如果木,別的村可能種的很好,質量也很好,收成也很好,那是不是挪到你們村去種就可以呢?我們說這裡面就有氣候的問題,如果不做好事先的氣候評估,去引種了一個不適合你當地氣候生長的這個品種,那農食也浪費了,最後的產量也是不會好,質量也不會好。 


 應對極端天氣,「農業氣候區劃」需要再摸家底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我們投資建設基礎設施,雨水多,要做一些防洪設施,假如30年、50年這邊雨水變少了呢?而雨水多的地方我們反倒沒有提前做好這種準備。所以這種一進一出,就需要我們一定要未雨綢繆。所以我為什麼說我們要提前再做一次農業氣候區劃?因為我們上次的農業區劃是30年前,30年過來已經變了,那我們在為未來30年求發展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摸一下家底,把它弄清楚,然後科學的去應對。


 未來一個月,需特別關注汛情從南向北轉移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現在隨著雨帶的北移,特別是江南地區、長江中下遊已經「出梅」了,主要就是向北,華北雨季開始了。這時東北地區,包括淮河流域,包括偏北的地區,這些地區可能抗旱相對來說習慣了,但是防澇可能準備不如南方充足。在這種極端天氣,特別降雨量、短時的雨強,都突破往年的情況已經出現的時候,要特別關注這些地區的防汛準備。 

(編輯 趙羽祺)

相關焦點

  • 2018年夏天為什麼這麼熱 受其影響全球都在熱熱熱
    每年的夏天,大家都有同一個感覺,今年怎麼那麼熱?而且還有一年比一年熱的趨勢,我們都知道這是全球變暖的信號,但是卻不是2018年夏天持續高溫的全部原因。   2018年夏天會是炎熱且少雨的,6-8月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長江中下遊梅雨季節短暫,高溫少雨,高溫天持續久,大概20-30天左右,但很少有40度以上極端天氣。   事實上,我國今年高溫天氣並非「一枝獨秀」,整個北半球都很「熱」。監測顯示,7月以來,全球大部分地區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尤其北半球亞洲、歐洲、北美洲等地高溫事件頻發。
  • 北半球高溫,夏天為何越來越熱?
    夏日火爐「燒遍」全球 來自中央氣象臺的數據顯示,從25日起至31日,中東部地區多高溫天氣,華北中南部、黃淮江淮、江漢、江南、華南等部分地區最高氣溫達35-37℃,局地逼近40℃。 中國天氣網統計了1951年以來中國夏季年平均氣溫後發現,無論平均氣溫、最高氣溫還是最低氣溫均出現上升趨勢,越來越熱並非錯覺。
  • 夏天越來越熱?你的感覺是對的……2019年有望成為地球上有記錄以來...
    在我國,連續3天以上的高溫天氣過程稱之為高溫熱浪或高溫酷暑。那麼,這輪來勢洶洶的高溫,背後推手是什麼?根據中央氣象臺分析,此輪高溫過程持續影響華北、黃淮,主要原因在於冷渦東移後,華北中南部和黃淮大部轉受槽後西北氣流和高壓脊控制,冷空氣影響較弱,以晴好天氣為主,太陽短波輻射增溫效果比較明顯。
  • 受極端寒潮天氣影響,貴州兩地1月11日停課一天
    連日來,受 " 霸王級 " 的寒潮天氣影響,貴州多地進入速凍模式,部分鄉鎮道路出現凝凍現象。為了做好凝凍天氣防範工作,畢節、遵義發布學校停課緊急通知。截至 1 月 10 日下午 4 時 40 分,七星關已有 100 多所學校報備停課,名單如下:↓↓↓▲若有變動,請以學校通知為準遵義市受極端強寒潮影響,習水全縣學校 1 月 11 日停課一天,複課時間視天氣而定。
  • 今年七月有個奇怪的天氣現象:「空臺」,白巖松連線專家解讀→
    昨晚《新聞1+1》評論員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解答讓人牽腸掛肚的天氣狀況。今年異常的天氣狀況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表示,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氣候形勢非常複雜。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梅雨開始早,持續時間長。今年江南、長江中下遊和江淮地區的入梅時間分別比常年同期偏早了7天、5天和11天。
  • 夏天會不會越來越熱?
    根據目前預測,8月份,隨著副高的北抬,我國的雨帶會向北抬,南方大部地區可能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將出現持續晴熱高溫少雨氣候。全球變暖對我國影響明顯。過去60年,全國平均高溫日數每10年增加0.5天。如果不加控制,高溫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將明顯增長。三、7月「空臺」從常年來看,7月進入颱風活躍期。現在7月份都快結束了,颱風還沒來,颱風去哪兒了?
  • 2017夏天比往年更熱嗎 閏六月不會多熱一個月
    在日常生活中,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下今天的天氣怎麼樣,然後再確定穿什麼衣服出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習慣,小編是有的。每年的夏天,大家都想抱著空調。2017年的夏天會是什麼樣的呢,接下來和小編一起看看2017年的夏天天氣情況吧!
  • 2021年1月10日丨北京天氣
    北京天氣寶每天5:00不見不散日出 07:35 日落 17:08三九第(3)天今天2021年1月10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七,星期日;白天晴轉多雲,北風3、4級轉南風2級,最高氣溫2℃,最小相對溼度25%;夜間多雲間陰,南轉北風2、3級,最低氣溫-9℃,最大相對溼度50%;出行提示:周末車輛尾號不限行空氣品質指數請進入公眾號查看,會實時更新未來五天天氣情況1月11日(星期一)晴轉多雲-10~2
  • 北京氣溫突破近二十年1月上旬極端最低紀錄,目前仍在下降
    1月6日晚,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雷蕾介紹說,受西伯利亞南下強冷空氣影響,當日白天北京出現大風、強降溫天氣,大部分地區偏北風5級左右,陣風8~9級;氣溫大幅下降,據實況監測顯示,19時平原大部分地區氣溫為-18℃左右。
  • 夏天太熱的說說短句 天氣熱朋友圈怎麼發文案句子
    夏天太熱的說說短句 天氣熱朋友圈怎麼發文案句子  1.今天去地裡幹活,有幸當了一回明星,路過的大娘說:地裡熱吧?  2.喜歡夏天清爽的穿搭,但是害怕夏日的太陽。  3.這樣熱的夏天,能早一點結束嗎。
  • 天氣頻繁「變臉」到底為何?聽專家詳解!
    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而今年的天氣還有一個「異常」的地方,就是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至今還沒出現。這樣的「異常」到底正不正常?《新聞1+1》評論員白巖松連線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解答讓人牽腸掛肚的天氣狀況。
  • 長熱集團迎戰極端天氣 堅決守好供熱"生命線"
    長熱集團以極端負責的態度迎戰極端天氣,以高度責任感和大局觀,全力保障供熱管網運行安全。時刻心系熱用戶安危冷暖,電、水逐步恢復後,長熱集團以最快、最短的時間對熱用戶恢復供熱。受持續停電、停水影響,長熱集團4800萬平方米供熱面積受影響,多數轄區無法正常供熱,供熱民生保障面臨嚴峻挑戰。  長熱集團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時刻關心民生冷暖,以為民服務實際成效踐行黨的初心使命。
  • 長熱集團迎戰極端天氣,堅決守好供熱「生命線」
    迎戰極端天氣,近1600餘名職工投入到這場戰役之中,調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利用智慧熱網實時監控數據……長熱集團以極端負責的態度迎戰極端天氣,以高度責任感和大局觀,全力保障供熱管網運行安全。時刻心系熱用戶安危冷暖,電、水逐步恢復後,長熱集團以最快、最短的時間對熱用戶恢復供熱。
  • 4日地球離太陽最遠,天氣為何越來越熱?
    距離太陽遠了,按理說天氣應當涼爽,為什麼反而熱了呢?天文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據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地球和太陽系中的每顆行星一樣,都沿著自己的橢圓軌道環繞著太陽旋轉。因此,軌道上就有一點離太陽最遠(15210萬千米),叫做地球的「遠日點」;還有另外一點離太陽最近(14710萬千米),叫做地球的「近日點」。
  • 閏七月就會多熱一個月嗎?專家:天熱與閏月無關
    據了解,這種天氣的形成主要是合肥地區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北方的冷空氣無法南下,因此形成以晴到多雲天氣為主。預計從下周一起,冷空氣開始南下,合肥地區的這種溼熱天氣才會有所好轉。  「秋老虎」真的來了嗎  針對一些市民提出的現在算不算「秋老虎」,氣象專家說,「秋老虎」是一種民間說法,是指立秋以後出現的短期回熱天氣。
  • 號稱「歷史上最熱夏天」是哪天,那一年究竟熱到了什麼程度?
    歷史上最熱夏天」究竟有多熱?乾隆八年夏天,平均超過40攝氏度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總是顯得是微不足道的,畢竟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出現才不過是幾百萬年時間而已,而地球已經是誕生了46億年之久,這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 2021年1月9日丨北京天氣
    >空氣品質指數請進入公眾號查看,會實時更新 未來五天天氣情況 1月10日(星期日) 陰轉多雲 -9~1℃ 西北風2級 空氣優 1月11日(星期一) 晴轉多雲
  • 新聞1+1丨11月CPI,為何創了11年來的新低?
    負增長在未來會成為一個趨勢嗎?《新聞1+1》連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共同關注:11月CPI,為何創了11年來的新低?新聞1+1丨11月CPI,為何創了11年來的新低?1 怎麼看待11月份的CPI同比和環比均下降?張立群:價格變動是市場供求關係的表現。經濟增長有一個周期性變動特徵。
  • 今年七月有個奇怪的天氣現象!
    昨天白天杭州的最高氣溫只有26.1℃,和周四的最高氣溫相比下降了10.6℃,雨水和冷空氣仿佛給全城打開了冷空調,一下子涼快了許多。這個周末,雖然沒有昨天那麼涼爽,但杭州依然不會出現高溫天氣,其中今天多雲到陰局部有短時陣雨,21-30℃;明天陰有陣雨或雷雨,22-29℃。
  • 新聞來了丨2020年1月20日 星期一
    喀什市震感明顯,目前1人重傷、多人輕傷。時政經濟國家發改委:自冬至前10天至臘月十五,已經分6批次合計投放了約15萬噸中央凍豬肉儲備。今後一段時間,包括春節以後,還將繼續加大組織投放凍豬肉儲備。近日,兩名中國遊客在冰島意外身亡。當地時間18日,冰島當地警方表示,二人或因體溫過低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