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開始,賈伯斯創造性地促進了移動網際網路的新時代。他發布了驚豔業界的iPhone手機及具備安全、穩定、流暢於一身的IOS,再加上AppStore可謂是形成「三位一體」,無意間完成從硬體到軟體服務的生態布局。而蘋果公司市值也隨之水漲船高被華爾街追捧,所以某種程度上來看蘋果取得成功給中國創業者樹立了榜樣:中國市場除了有智慧型手機、ROM、也有應用商店,在各個環節上都有後到者加入,不過最終絕大部分是失敗的。
前不久,蘋果公司因為徵收應用內打賞30%的費用而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究其結果,無非都是批評蘋果是在自掘墳墓,可君不知蘋果AppStore的營收有多高?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給出的一組關於蘋果AppStore最新營收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蘋果AppStore淨收入49億美金,那麼按照評估抽取30%的費用來計算,上半年AppStore營收約為163億美金;而去年,蘋果AppStore在中國區的營收就有60億美金,這主要歸咎於中國手遊的用戶量巨大,刺激了收入佔比。
由此不難看出,AppStore的收入非常巨大。同時30%的抽成是純利潤,去年大約為85億美金(相當於人民幣500億元),跟中國最優秀的網際網路手機廠商小米在2017年目標營收1000億元比起來,蘋果單純地憑藉一個應用商店的利潤即能達到一半,若考慮營收的話是近2000億元。故移動網際網路到來之時,中國網際網路創業者已經嗅到了商機,紛紛搭建自家軟體應用商店;並且因谷歌GooglePlay在中國區不能使用,更是給足了國產廠商機會。畢竟,當時移動網際網路在國內風起雲湧,確實存在很多一鳴驚人的時機。
人們認為移動網際網路的入口有四大塊:應用商店、瀏覽器、手機桌面、超級APP,譬如曾在移動網際網路進展緩慢的百度為了抓住機會,花費19億美金收購91助手,換言之不管是幹什麼的在那個年代都試圖想插進一腳,以至於應用商店有許多:一是以機鋒、木螞蟻、安卓市場等以論壇為主的Web端應用商店;二是以360手機助手、豌豆莢、91助手為主的PC端分發。
其中豌豆莢先是論壇形式的應用商店被賣身被收購,最後又賣身阿里,這一定意義上代表著國內安卓應用商店混戰時代結束,側面暗含出移動網際網路的入口已不再是應用商店,甚至也在傳遞著中國市場繁多的第三方應用商店走向大敗局。為何會呈現如此現象呢?個人分析有三點原因。
原因一:風口變了,草莽時代結束
具體來說,國內移動網際網路的風口發生變化後,原本的草莽時代已經結束,精細化運作時代來臨;結合智慧型手機性能提高、網速提升、無線wifi普及等等,讓應用商店昔日的優勢蕩然無存。之所以我會這樣講,源自應用商店作為一個風口上的「豬」,競爭門檻並不高,但強者如林。一旦風停下來,多數應用商店的護城河便毫無根基,同質化嚴重的前提下要麼去創新突圍、要麼去賣身巨頭。
原因二:用戶增長停滯,流失逐漸嚴重
隨著國內換機潮來臨,智慧型手機廠商涉足應用市場,用戶不會再下載一個第三方應用商店安裝到手機上,則會很大程度使用手機廠商們自帶應用商店。尤其是以小米為首的網際網路手機廠商崛起,各大手機廠商紛紛跟進;手機廠商們內置的自家應用商店在用戶規模上已處於領先地位,也即是說第三方應用商店每一次換機潮中都遭遇用戶流失的情況。畢竟,手機廠商們掌握著手機系統最底層權限,斷不會把這塊肥肉拱手讓人。
原因三:超級APP爆發,傳統應用商店無流量池
個人認為傳統應用商店走向沒落屬於意料之內。理由有二:第一,以微信為代表的超級APP佔據了用戶們較大使用時長,可有效地通過自身流量進行APP分發。雖不是應用商店,但勝似應用商店且早已經超越,特別是在微信遊戲、社交元素方面國內應用商店沒法相比。
再者,頭部超級APP佔據了海量用戶,它們應用推薦能力不可小覷。而中國APP前20的榜單中,除了超級APP那些應用商店的APP卻不見蹤跡。
因此,傳統應用商店們沒有自身的流量池難以建立品牌優勢,也沒有用戶增長渠道。除了智慧型手機廠商們應用商店用戶的增減,就是自帶流量的應用商店用戶的遞增:騰訊社交分發應用商店;百度搜索分發應用市場,它們最明顯的優勢毫無疑問為自帶流量,能為應用商店導入用戶且讓應用商店在PC端或移動端都可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