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一些印度電影的時候,就在感嘆,中國什麼時候也能有一些鞭辟入裡地反映青春與教育的好片子。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表姐發了一條《狗十三》的觀後感,她說了哭了很多次。後來看到毒sir電影的介紹,我決定放下論文,看看這部電影,在油管上找到了它的英文版。看之前我就知道,自己不會像姐姐一樣如此有共鳴到痛哭,我知道姐姐的青春很接近電影主人公。
雖然沒有像姐姐一樣有過叛逆期,但觀影后卻有很多很多話想寫下來,因為片中反映的問題,不管在哪個中國家庭,似乎都多多少少有影子,或者說如果你我將來成為中國父母中的一員,是否會與從前的中國式家長有本質區別?
正因為這個問題無法肯定給出答案,這個可怕性,才讓我覺得此片絕對不僅僅是讓我們去責怪上一輩的教育和緬懷我們成長中失去的東西而存在,當跨過成長期,長成青年,假以時日為人父母之時,我們能不能掙脫一些Chinese education的怪圈?這個問題真的沒那麼簡單。
大致介紹一下劇情吧,主人公李玩,是一個父母離異從下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的女孩,她成績不錯並且酷愛物理,但是英語不好,所以學校老師秉持著拯救「偏科尖子生」的任務,和李玩爸爸一起強迫李玩改興趣班的選擇,把物理改成英語,李玩因此很沮喪,爸爸送了條狗安慰她,狗名叫愛因斯坦。
但爺爺有一天把狗弄丟了,李玩很傷心去尋找,全家買了條長得一樣的新狗騙她說是愛因斯坦......李玩知道真相很生氣但是沒人在意她的感受,繼續睜眼說瞎話,希望她不再糾結狗的事情,但卻引起了更大的矛盾......
新弟弟出生後,被這條狗咬傷,這個狗沒有經過她的同意被送走.... 她也漸漸不再用嘶吼和哭泣解決青春中的事情,學會微笑和妥協,英語偏科的她也成了英文成績第一名....
姐姐告訴了我青春不止一個顏色。
這部電影的主線故事雖然不會使每個人的共勉,但是有很多片段卻像毛姆的書一樣,如刀鋒般解剖著現實和人性。它這裡解剖的是chinese education。
雖然有細節揭露著中式教育的很多通病,我卻意識到自己真的長大了,就像主人公一樣成為狗逼成人世界的一員,會真心地理解片中爸爸,家人的某些行為,而不是一味責怪。
長大後明白生活之不易,便在觀影中回憶起自己成長中相似細節時,不會糾結或是責怪成長中,父母為我做的一些我不愛的事情,正因為那些,我們在這個國度,才能不出差錯地,平庸地長大。再回首也只是帶著無奈,但卻可以對父輩行為報以理解。
姐姐和我是不同的成長軌跡,對此片的感受大概完全不同,我們成長過程中都在爺爺奶奶家呆過幾年,所以有幸了解到她的青春。
她一直以來是一個叛逆者形象出現,而我卻是家中典型的學霸乖乖女,是姐姐帶我看到另一個世界,就像片中的李玩,當時11,12歲的我,也被姐姐,帶領著知道了另一個有趣而叛逆的世界,去溜冰室,也圍觀了早戀是什麼,姐姐和男朋友戀愛,我跟著屁股後面一起回家......
雖然我一直是個旁觀者,從不參與姐姐的世界,但我很感謝她,讓我看到不同的青春面,不是單調的一個顏色,姐姐在我眼裡一直是很美,很有個性,很早熟,叛逆但不壞,成績不好但有藝術才華,而我就像個小跟屁蟲,一邊小心翼翼的欣賞著她恣意的青春,一邊規規矩矩地做好自己好學生的角色。
那也是我人生初次認識到,我想要呆在一個世界,但同時羨慕和欣賞另一個世界的東西。不過這也對我的青春期也造成了『可愛』的後續影響,我成了一個雙面女孩,我不願意只做個無聊的乖乖女,當我變成姐姐的年紀,我仿佛戴著鐐銬跳舞的小女孩,在父母和老師面前做好三好學生的角色,卻像姐姐一樣,在初中,高中,偷偷捕捉早戀的滋味。
姐姐恣意的青春付出了代價,她沒有一個很好的文憑,在多年的成長中,終於不再是那個總是被大人們罵,變成靠譜沉穩女青年了,外在的稜角已被時間磨平,可是她依然還是在堅持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並把她做成事業,就像電影主人公深愛著物理一樣,就像女主角一樣學會妥協和偽裝。
為了孩子將來少一點將就,父母不得以擔起了裁決者的角色
片中有一幕讓我很動容,爸爸和老師強迫著女兒改興趣班志願,讓孩子放棄所愛,改成自己的偏科科目。年紀小的孩子可能會覺得氣憤或者痛惜,可是當看到片中爸爸的這段話,我覺得,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親。
自己也釋懷了小時候的一些記憶,其實中國孩子多少都有這樣的情形,小時候,我特別愛跳舞,小學四年級以後,有一天爸媽不再支持我跳舞,從那時候開始,我的周末被奧數課開始佔據,那個簡直是我的童年和青春期陰影,從小學四年級到初三,奧數猶如魔鬼一般盤踞在我的青春記憶....
原因其實挺簡單的,普通人家的孩子,沒資格任性,文化課是最重要的,偏科也是不容許的,當然,也許有爸爸的私心,他自己酷愛數學,可能相信自己的孩子也能學好吧,小時候,想不通噗,每當我坐在奧數課上聽天書,我都想哭。
大概很多老師和家長都認為,數學差的孩子,在中國教育體系下是沒有前途的(抹淚)。但是現在想想,這該歸咎於父母嗎?不能的,如果沒有他們的當年的行為,我也許真的會被數學拖垮整個成長軌跡....
中國父母對孩子唯分數至上,是因為他們懂得生活的苦,就如龍應臺說的那樣「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片中爸爸追著生氣的女兒,說著「我工作忙了一整天,都沒有機會睡覺,你老師把我叫來談了一整個上午,你爹我容易嗎,你還生氣」,可能是長大了吧,我確實覺得爸爸說的話沒毛病啊,確實不容易,父母起早貪黑的工作,希望孩子以後可以走上更高的平臺,少一些像他們遇到過的那些不容易。這就是,可憐中國父母心。
片中的女孩李玩,在我眼裡,確實有很多我不能苟同的行為,因為生氣家人弄丟愛狗沒去尋找,自己半夜離家出走尋找愛狗,這可以算是為自己所愛堅持和反抗著什麼,但是因為這件事,讓爺爺奶奶大半夜上街尋找自己,還讓老人家受傷,這種對家人造成的傷害,不能用堅持自己所愛來藉口「任我行」的。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13歲女孩做成的事情,我不能以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去在道德上批判她,我只能說片中很多情節,讓人同情和憐惜她的稜角一次次被磨平,也讓自己想起了自己青春中的一些遺憾和無奈,看著自己是如何被教育抹殺了一些東西。這部電影是真的很值得一看,太多細節讓人難過和陷入沉思。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發現自己,心理上真的已經告別青春期,會對女孩與家庭的衝突中,理解家人和長輩的很多行為。
同時,害怕地問自己,我若為人父母了,會和他們有本質的不同嗎,我不會強迫孩子盡力走在一個「安全的軌跡」嗎? 我已經是這個狗逼成人世界的一員,我怎麼能讓我的孩子不和我一樣,不和千千萬萬中國孩子,失去很多靈氣,不遵從那些堅持所愛長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