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鴻茅藥酒案:企業緣何敢置法律於不顧?執法必須加一道監督緊箍咒

2020-11-23 萬家熱線

因為一篇名為《中國神酒「鴻毛藥酒」,來自天堂的毒藥》的網文,廣州醫生譚秦東被內蒙古涼城警方以涉嫌損害商品聲譽罪跨省抓捕,其後被刑拘、逮捕,並移交檢察院審查起訴,結果引發軒然大波。》》》推薦閱讀:涼城公安局回應鴻茅藥酒案:貫徹公安部指示 依法依規開展工作

今天下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官方微博發布情況通報,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指示,已指令涼城縣人民檢察院,將該案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並變更強制措施。同時,公安部官方微博也作出回應,立即啟動相關執法監督程序,已責成內蒙古公安機關依法開展核查工作,加強執法監督。 下午18時,譚秦東醫生取保候審後,已經走出涼城縣看守所。

儘管訴訟程序尚未走完,案件也未蓋棺定論,但此案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端倪,卻已經令人深思。也就是說,僅憑發帖行為還不能證明發帖者的主觀惡性到了需刑罰予以嚴懲的程度。即便是「毒藥」等用詞存在違規嫌疑,也不宜掄起刑責的大棒,來個千裡大追擊。

從調查看,還不僅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問題,訴訟程序也有不少問題。行使偵查權的當地警方,為保護所在地特定企業介入處理,很容易被理解為「地方保護主義」。

​權力是國家公器,行使必須慎之又慎,決不可任性而為。為防止權力的濫用,國家立法明確了執法的程序、標準、要求等,這些就是權力的邊界,也是不容逾越的紅線。在公眾輿論的監督下,上級檢察機關、公安部門積極回應、推動問題解決,體現了規範權力的鮮明態度,也為眾多執法者撞響了警鐘。全面依法治國需要從具體案例抓起。抓住這個深化法治的契機,舉一反三,在深入調查、追責問責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法治意識、加強執法監督,為權力套上「緊箍咒」,才能真正避免類似的荒唐執法重演。(央視評論摘選)

相關閱讀

鴻茅藥酒事件四問:企業緣何敢置法律於不顧?

企業在營商過程中長期存在不良經營行為,第一個原因是違法成本低,違法收益高於違法成本;第二個原因是執法確實存在監管漏洞、監管盲區。

政府部門要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合法創新。發展和誠信並舉,更加注重誠信;公平和效率並舉,更加注重公平。一方面要保護企業合法權益,一方面要制止企業不法失信行為。

企業只有依法經營,才能健康發展。違法經營可能獲得一時高利潤,但是最終會受到法律的懲罰

「譚秦東損害鴻茅藥酒商品聲譽案」持續發酵。

最近兩天,相關部門接連就鴻茅藥酒事件作出回應。

4月16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要求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嚴格藥品廣告審批,加大監督檢查,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4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研究認為,目前該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指令涼城縣人民檢察院將該案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並變更強制措施。

同日,公安部責成內蒙古公安機關依法開展核查工作,加強執法監督,確保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嚴格依法辦理。

目前,「譚秦東損害鴻茅藥酒商品聲譽案」正在依法辦理之中。由此事引發的思考也在繼續,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企業如何在法治軌道上健康發展?

一問

企業緣何敢置法律於不顧

「譚秦東損害鴻茅藥酒商品聲譽案」的一個焦點,就是鴻茅藥酒的產品宣傳問題。

據媒體梳理,近10年來,鴻茅藥酒廣告曾被25個省市級食藥監部門通報違法,違法次數達2630次,被暫停銷售數十次。

4月16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對此事進行回應時也明確提出,責成企業對近五年來各地監管部門處罰其虛假廣告的原因及問題對社會作出解釋。

虛假廣告,尤其是食藥品領域的虛假廣告,並非今天才出現,各地監管部門的數據可見一斑:

今年3月,江西省食藥監局召開保健食品企業虛假宣傳約談會,對涉嫌利用網際網路站發布虛假廣告宣傳的5家保健食品企業進行集體約談。2017年至今年3月,江西省共查處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相關案件409起,罰沒款900餘萬元,收回保健食品廣告批准文號4個。

今年3月,安徽省食藥監局公布2018年首期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違法廣告名單,6起違法廣告被叫停,其中4起為保健食品違法廣告。在這些違法廣告中,有的處方藥廣告違法在大眾媒體發布,未經審批擅自誇大藥品功能主治或適應症範圍虛假宣傳;有的利用專家、患者的形象和名義為產品功效作證明,欺騙和誤導消費者;有的廣告內容含有不科學的表示產品功效的斷言和保證等。

四川省2017年監測食品、藥品、醫療器械嚴重違法廣告616條次,對嚴重違法廣告企業採取撤銷產品廣告批准文號、暫停產品銷售、公告、約談、責令改正等行政措施。

實際上,對於食藥品廣告,相關法律法規早有明確規定。

廣告法明確規定,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廣告不得含有下列內容: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說明治癒率或者有效率;與其他藥品、醫療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或者其他醫療機構比較;利用廣告代言人作推薦、證明;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藥品管理法規定,藥品廣告不得含有不科學的表示功效的斷言或者保證。

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學副教授吳景明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在法律框架下,任何企業都不能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問題在於,為何仍有企業置法律於不顧?

「企業在營商過程中長期存在不良經營行為,第一個原因是違法成本低,違法收益高於違法成本;第二個原因是執法確實存在監管漏洞、監管盲區。」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會長劉俊海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同樣,在對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孟強的採訪中,他同樣提到,「主要原因是違法成本太低。監管機構監管力度不夠,疏於監管,沒有對企業形成威懾,甚至有的地方政府為了稅收,可能會疏於監管,怠於監管」。

二問

監管怎樣對法治建設負責

關於鴻茅藥酒,目前仍有諸多疑問。

不過,在處理這些疑問的同時,還有一個問題更值得社會關注:有關部門如何既支持企業發掘優勢、拓展市場,又能在企業出現違規違法苗頭時,及時提出科學建議、依法進行規範?

「企業應當受法律約束。政府監管部門應該一視同仁地履行監管職責,發現存在輕微違法行為時,可以提出警告,責令整改;如果發現嚴重違法問題,應該採取行政處罰措施,進行罰款、吊銷許可證、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等。」吳景明對《法制日報》記者說,監管部門不能在企業違法時視而不見,不能放任企業違法經營,「哪怕企業是納稅大戶,也不能超越法律。監管部門必須盡到自己的職責」。

對此,劉俊海認為,促進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並不等於容忍企業有虛假廣告、虛假陳述等失信違法行為。有關監管部門應當匡正市場競爭秩序。

不過,孟強也向記者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監管和企業的關係確實比較複雜。「一方面,市場經濟還在發展過程中,社會在轉型過程中,可能確實存在一些模糊地帶,所以監管部門最好事先能夠幫助企業做好風險防範、做好風險排查,適當提醒監督。在此基礎上,對惡性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有威懾力的處罰」。

那麼,怎樣的監管才是對企業未來負責、對地方發展負責、對法治建設負責?

吳景明給出的答案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是保證企業長期發展的根本底線。一旦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最終受到傷害的不僅是企業,還有關相關部門的公信力。這事關政府部門的形象,事關企業的信譽,更關係到人民群眾的人身安全」。

「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監管部門要做到『放管服』。」劉俊海說,「第一方面是『放』,政府部門要簡政放權壓縮行政許可,促進企業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第二方面是『管』,政府部門要做好事中和事後監管。在市場失靈時,監管不能失靈,地方政府不能失靈。第三方面是『服』,政府部門要服務於消費者保護,服務於企業發展,這兩者是並行不悖的。要優化營商法律環境,要一碗水端平。」

劉俊海認為,政府部門要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合法創新。發展和誠信並舉,更加注重誠信;公平和效率並舉,更加注重公平。一方面要保護企業合法權益,一方面要制止企業不法失信的行為。只有這樣,企業才可以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問

企業怎樣擔當社會責任

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政府部門依法保護、依法監管,但同時也迴避不了企業自身的責任。

之所以不可迴避,孟強說:「嚴格地說,企業自身發展並不是監管部門的職責,是市場行為。監管部門是國家公權力機關,不可能去幫助企業拓展市場,但可以對企業違法行為事後處罰。」

對於企業自律,吳景明是這樣總結的,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充分強調依法治國,企業應該依法辦事,不能違法經營,「只有依法經營,才能使企業長久存在、健康發展。違法經營可能獲得一時高利潤,但是最終會得到法律的懲罰」。

對於企業的自律,劉俊海提出了「一心二維三品四商五嚴六實」的理念,他認為這對企業健康發展極為重要:

「一心」要求企業對廣大消費者常懷感恩之心,真正把消費者視為自己的衣食父母;

「二維」要求企業和企業家的右腦要有盈利合理化思維、而非盈利最大化思維,左腦要有社會責任思維。企業一味強調盈利最大化,必然走向道德淪喪的深淵。社會責任思維意味著,企業不僅要做會賺錢、能賺錢、賺大錢的企業,更要成為消費者友好型的、廣受世人尊重的良心企業;

「三品」要求企業不但穩步提升產品質量,確保產品百分之百的安全,實現定價的合理化,不斷研發和創新,增強市場競爭力,也要注重提升企業的品質,更要注重提升企業背後的企業高管、控制股東和控制人的人品,他們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直接影響著企業的壽命;

「四商」要求企業要有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智商,要有不斷受廣大消費者發自內心的尊敬、信賴與信任的情商,要有自覺信仰與敬畏相關監管法律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法商,更要有自覺踐行相關行業最佳商業倫理的德商;

「五嚴」要求企業要有嚴格的產品安全標準、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嚴格的售後服務體系、嚴格的內控體系與嚴格的問責體系。有些企業的產品安全標準外表非常光鮮,但束之高閣,徒有虛名。產品安全標準的不安全是最大的不安全。產品安全是否有保障,企業要自證清白,更要讓嚴格的制度體系落地生根;

「六實」要求企業夯實和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安全保障權、治理權與索賠權。企業的義務與消費者的權利互為表裡。為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必須心悅誠服地尊重和保障消費者的各項權利。

「要做受人尊重的企業,關鍵是企業要主動擔當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尊重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和安全保障權。法律值得信仰,法律值得尊重,遵守法律就是最大的自我保護。聰明的企業一定要善待消費者,要聽取消費者的批評,儘管有時候有些觀點會存在一些偏激、有的也沒有科學依據,企業還是要眼睛向內,從自身下功夫。」劉俊海總結說。

在培養企業自律方面,孟強給出的意見是,有關部門要對企業進行法律意識的培養,定期與企業座談,提醒他們注意法律上的風險點。

「希望企業慎獨自律,見賢思齊,擇善而從,自覺強化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感。市場失靈,監管不能失靈,我們不能容忍市場和監管雙重失靈的現象。只有實現監管轉型升級,消除監管漏洞、監管盲區,才能提升市場公信力,才能更好地提升消費者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劉俊海說。

四問

公眾應如何看待企業不良行為

鴻茅藥酒事件背後的問題,不僅涉及監管及企業,更關係到群眾切身利益。公眾應如何看待一些企業的類似行為?

北京律師徐盈認為,當前市場上的確存在一些企業違法經營現象,但公眾應該看到,此類問題的存在並不代表所有企業都存在這些問題。應該說,多數企業都會堅守合法經營的底線。

「公眾應該看到,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推進,相關部門的監管日趨嚴格,企業違法行為也能得到及時制止。」徐瑩說,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相信企業都會認識到這一點。只有在法治軌道上行事,企業才能獲得長足發展。因此,公眾應對市場有信心。

對此,上海律師王豔輝持認同態度。她認為,從實踐來看,一方面,企業的守法意識在不斷增強,因為只有依法經營才能真正在市場站住腳,真正有所發展;另一方面,消費者的依法維權意識不斷提高,這也倒逼企業必須守法經營,必須提供安全的產品或服務。

「另外,必須看到的是,對於各種新業態、新情況,法律在不斷完善,執法在日趨嚴格,企業的違法成本在不斷增加。」王豔輝說,從各個方面來看,企業違法空間正不斷被壓縮。因此,公眾對個別企業違法行為應理性看待,不能因個別企業的違法行為失去對整個市場的信心。

在陝西律師張軍看來,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公眾的法治意識不斷增強,一方面善於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一方面也會以法治視角對待一些社會問題。對於個別企業的不良行為甚至違法行為,相信公眾會理性對待。此類事件的確影響群眾切身利益,但公眾也會看到,在強調法治建設的今天,不管是地方政府部門還是企業,都必須依法行事,違法必然會受到法律懲罰,付出代價。「在法治軌道上,企業不良行為將越來越少,市場環境也會越來越好,消費者權益保護將更加全面」。

連結

鴻茅藥酒的註冊審批情況如何?

鴻茅藥酒為獨家品種,現批件持有人為「內蒙古鴻茅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由原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廳於1992年10月16日批准註冊,原批准文號為「內衛藥準字(86)I-20-1355號」。2002年,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統一換發批准文號,該品種批准文號換發為「國藥準字Z15020795」。後經內蒙古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兩次再註冊,現批准文號有效期至2020年3月18日。

鴻茅藥酒是如何成為非處方藥的?

我國於1999年發布《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並按照該辦法開展非處方藥的目錄遴選與轉換。2004年以前公布的非處方藥,是由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專家分批從已上市的標準中遴選產生;2004年之後公布的非處方藥,是按照《關於開展處方藥與非處方藥轉換評價工作的通知》,由企業對已上市品種提出轉換申請,經對企業申報資料進行評價後確定轉換為非處方藥。

2003年11月25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印發《關於公布第六批非處方藥藥品目錄的通知》(國食藥監安〔2003〕323號),公布鴻茅藥酒為甲類非處方藥。

非處方藥本身也是藥品,因而具有藥品的屬性。2004年至2017年底,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中,共檢索到鴻茅藥酒不良反應報告137例,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頭暈、瘙癢、皮疹、嘔吐、腹痛等。》》》推薦閱讀:醫生吐槽鴻茅藥酒被抓後 鴻茅藥酒又起訴一撰寫公號的律師

 

精彩閱讀

新一代個人網絡身份標識eID發放 公安部:可防止網上個人信息洩露

中興被美禁購零部件 商務部:隨時準備採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合法權益

小區垃圾堆爆炸致路過業主毀容 律師:物業監管缺失負有次要責任

跨境信用卡詐騙案被偵破涉案金額達1000餘萬 犯罪鏈條6個環節分工精細

相關焦點

  • 算命老人擺攤賣「鴻茅」,稱泡出來就是鴻茅藥酒,每天最多兩口
    聽說過鴻茅藥酒,但你聽說過「鴻茅」嗎?日前,在魯北一景區內,就有一名70多歲老人擺著一兜「鴻茅」出售,根據每棵大小要價30元、10元不等。老人說,用野生「鴻茅」泡出來就是「鴻茅藥酒」,有舒筋活血作用,但每次只能喝兩口,多了不行。
  • 2018十大刑案點評:鴻茅藥酒案引發多方位思考
    張文中案:依法保護企業家的「標杆」案情簡介:2009年3月,物美集團原董事長張文中終審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並處罰金。2018年3月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兩高」報告,均把張文中案作為糾正冤錯案件、落實產權司法保護的典型案例。
  • 新時代人大監督的經典範本
    三年來,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了解人民群眾對汙染防治的所思所想所盼,推動法律制度全面施行和汙染防治工作改進,使之更加符合民意,更好惠及於民。緊扣法律依法開展檢查,充分發揮法治威力慄戰書指出,人大執法檢查不是一般性的工作檢查,而是對法律實施情況進行監督,必須緊扣法律制度、法律規定、法律條文開展檢查。
  • 前股東稱被陳睿「陷害」,「感覺自己比鴻茅藥酒那哥們冤」
    文/劉丹如」感覺自己比鴻茅藥酒那哥們還冤枉。「5月23日,深夜十一點半,B站前前bilibili遊戲運營負責人高楠楠在電話裡向AI財經社爆料,稱近兩年來與B站之間的糾紛給自己帶來極大困擾。
  • 深植執法規範化之樹 守護一方陽光沃土 青島城陽派出所再獲「全省...
    日前繼被評為「全國公安機關執法示範單位」後,城陽派出所再次獲評「全省公安執法示範單位」,年內,共抓獲各類違法犯罪嫌疑人150餘人,發案率較去年同期下21.4%。  一方面,推進受立案制度改革,高標準設置受案室、案管室並使用統一的制式法律文書,按照「五個當面」的工作要求,形成各環節無縫監管,重點執法環節均在系統內流轉審批;另一方面,壓實執法責任,建立完善責任追究體系,對發現的執法問題分類細化,形成全所執法問題清單,有效提高了執法辦案效能。
  • 德清縣司法局「三抓三有力」深入推進行政執法監督「正法直度...
    >begin--> 德清縣司法局充分發揮行政執法監督部門在高水平推進嚴格執法中的促進作用,嚴正法律、統一標準,高質量開展「正法直度」專項行動,助推縣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抓「證照分離」專項監督,有力推進改革審批監管責任到位。
  • 藉助網際網路構築監督「點線面」
    明確關鍵節點,及時公開信息,增強內外監督的實效性。一是將檢察機關辦理案件的關鍵節點及時向全社會公開。充分利用最高人民檢察院案件信息公開網,將案件辦理程序性信息、辯護與代理預約申請、重要案件信息、法律文書公開。二是向關鍵人員點對點投送信息。案件管理中心面向最關心案件信息的人群,特別是對民事申訴案件中的當事人、律師及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開通案件進程簡訊告知服務試點。
  • 財政部長劉昆:給地方債務多加一圈「緊箍咒」 持之以恆、一以貫之...
    應該看到,近年來我們實施的許多減稅降費政策是制度性、持續性的,疊加累積效應會越來越大,企業減負也會越來越明顯。財政部門將堅決把該減的稅減到位,把該降的費降到位,助力企業輕裝上陣、更好發展。 擴大「直達資金」範圍,兜牢兜實基本民生底線 記者:2020年2萬億元直達資金惠企利民成效顯著,2021年是否繼續沿用這一模式?
  • 石家莊建陽光警務執法辦案查詢系統 可網上查詢監督
    我省還將建成向特定對象公開的「陽光警務執法辦案查詢系統」,實現案件當事人對54項案件信息網上自助查詢,監督民警辦案。    看點一:民警辦案,群眾可網上監督    記者從當天的現場會上獲悉,自去年以來,石家莊市公安局組成專門課題組研發推廣了執法公開服務平臺,設置了「案件查詢、法律法規、信息發布、諮詢互動、行政複議、國家賠償、治安戶政、出入境」八大功能模塊。
  • 刑事審判法律監督「:劍鋒」日益凌厲
    這組沉甸甸的數字讓人深深感到,經過多年磨礪,刑事審判法律監督的「劍鋒」終於逐漸凌厲起來。   對於高檢院公訴廳來說,2008年是近年來刑事抗訴工作「辦案力度最大、辦案數量最多、辦案效果最好」的一年。他們共辦理了各省提請抗訴的各類刑事案件39件,目前大部分案件已經審結,其中通過提出監督意見的方式,最高人民法院自行啟動再審一件,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兩件。
  • 廣西環境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候選個人事跡
    該同志率先垂範,加大日常監督檢查執法力度,採取日查與夜查、明查與暗訪相結合等多種執法形式,對轄區內重點汙染企業採取不打招呼、直奔現場、直接檢查的方式進行突擊檢查,強化對排汙企業執法力度,防範環境安全隱患發生,還根據經開區城鄉結合部多、村民環保意識薄弱等實際情況,經常自我壓擔主動攻堅,帶隊深入到各村屯、山溝清查小散亂汙等環境違法行為。
  • 汨食藥工商質量監管案處字〔2017〕40號
    ;類型:個人獨資企業;住所:湖南省汨羅市XXX;民族:漢;出生:1986年X月X日;住址:湖南省平江縣XXX;投資人:XXX;成立日期:2008年07月16日;經營範圍:糕點(湘式擠壓糕點)生產、銷售。
  • 內蒙古環境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候選個人事跡
    二、2017年環境執法大練兵情況  2017年1月-10月由王亞軍同志主辦的環境違法案件共計為59件,處罰金額累計達423.03萬元。其所立案查處的環境違法行為種類豐富,具體如下:涉及汙染物超標排放案33件、粉塵無組織排放案11件,堆場料場揚塵汙染案11件,在線監控設備未安裝案2件,建設項目未批先建案1起,危廢貯存未設置標識案1件。
  • 為執法規範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加入公安隊伍後,她先後經歷了一線偵查部門、刑事案件監督部門崗位,如今在法制總隊一支隊任中隊長,主要從事執法規範化建設工作。建立公職律師制度,是北京警方深入推進法治公安和執法規範化建設的重要舉措。2018年7月,北京市公安局首批百名公職律師正式上崗。兩年多時間裡,公職律師們為公安執法決策建言獻策,參與執法培訓、普法宣傳等工作,為公安執法規範化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 ...的節日·人民警察愛人民】推進執法規範 鍛造公安鐵軍 他們有話說
    個人感言: 公安民警執法權是人民賦予的,必須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並接受人民的監督,必須滿腔熱忱地對待群眾的訴求,必須一字一句的審視,來不得半點馬虎,必須實事求是,以法律為準繩,努力做到執法公正,因為法律就是法律,容不下半點瑕疵。
  • 人大監督要轉變「四化」
    長期以來,不少地方人大在行使監督權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監督意識淡化、監督手段軟化、監督機制老化、監督實效弱化等「四化」問題,監督工作難以取得實效。那麼,在貫徹實施監督法的過程中如何依法監督、增強監督實效呢?筆者認為,人大監督要變老「四化」為新「四化」:一是監督意識要強化。
  • 廣州南沙區執法案告一段落 環保部讚賞有加
    【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6月17日,環保部對廣州市南沙區環保局新一起執法案讚賞有加,稱其為「有經營案件的意識」。環保部表示,本案涉及兩次按日連續處罰,對計罰日數的計算需要對有關規定的準確把握。廣州南沙區執法案告一段落 環保部讚賞有加    廣州市南沙區環保局新因一起執法案受到環境保護部讚賞,17日,環保部發布稱其「有經營案件的意識」。    據環保部介紹,廣州市梅山熱電廠有限公司(下稱梅山電廠)按廣州市政府要求,應於2015年底前完成關停或者改燃清潔能源,但該電廠一直未啟動關停或改燃清潔能源。
  • 受害人的「護身符」,家暴者的「緊箍咒」——隨縣法院近期發出兩份...
    受害人的「護身符」,家暴者的「緊箍咒」——隨縣法院近期發出兩份「人身安全保護令」 2021-01-13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白頭翁論酒文化之三:戲說毒酒、藥酒
    從處理嫪毐一案,呂不韋已看出嬴政手段,不但車裂嫪,滅其宗族,又誅殺親兄弟二人,囚其親母,株連數千人。對嬴政,其功莫大於不韋,其恩莫大於不韋,封君河南享十萬戶亦不為過,稱其仲父亦名正言順,這些秦王心中明白,呂不韋亦清楚。現在要卸磨殺驢,焉愁無罪名乎?呂不韋知道,等待他的很可能是生不如死,人不如鬼。他的選擇是明智的,自殺了結這場恩恩怨怨。
  • 雲南省環境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候選個人事跡
    在行政處罰案件辦理中,他堅持「誰執法,誰普法」的原則。對違法行為當事人在調查處理過程中,不僅依法依規並且講解、宣傳國家環保法律法規及相關環保知識,以理服人,使得違法行為當事人知道了自身的環境違法行為,懂得了生態環保重要性,切實增強了群企環保意識。  在今年辦理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醫療廢物行政處罰案件過程中,他敏銳發現一宗醫療廢物「案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