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總書記報告丨富民新村新路子

2020-11-30 觀察者網

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和騰格里沙漠南源,交匯出一個美麗的地方——古浪。

從古浪縣城開車向東出發約1個小時,一片易地搬遷移民新區——黃花灘生態移民區,映入眼帘,富民新村便在其中。2019年8月21日,正在甘肅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看望當地鄉親。

△微視頻丨富民新村新路子

一路走,一路看,嶄新的房屋、寬敞的道路、整潔的院落,富民新村一片安樂祥和。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古浪縣南部山區搬遷後,鄉親們通過發展牛羊養殖和蔬菜種植逐步擺脫貧困,日子越過越有奔頭。總書記聽後十分欣慰,讚許道:「你們走出了高深山區貧困群眾易地搬遷和祁連山生態保護雙贏的扶貧開發新路子。

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天高雲淡,曾經的荒漠披上了綠衣,一排排日光溫室大棚綿延向遠方。

古浪縣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南部為山地,中部為低山丘陵,北部為荒漠。南部山區生活條件艱苦,自然條件惡劣。

△古浪縣南部山區搬遷前的舊貌

從2012年開始,古浪通過防風固沙、生態環境治理,在北部沙區逐步建成了12個移民村和一個綠洲小城鎮,統稱為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祖祖輩輩生活在南部山區生活的1.53萬戶,6.24萬人,易地搬遷來到這裡。

從山區搬到沙區,一開始,老百姓心裡犯了難。

「在我們山裡,雖然靠天吃飯,但種上些莊稼還是會有收成。」常年住在山區的幹城鄉幹城村村民趙世澤開始時怎麼都想不通,「搬下來後,都是黃沙。黃沙裡怎麼生存哩?要知道幾輩子甚至幾千年,這個地方就沒有住過人的。」

原幹城鄉大魚村村民何振田,也有著同樣的顧慮,「好多農民都不想搬,說還是我們老地方好。」

搬遷一度陷入僵局。

一次又一次的「家訪」,一回又一回的「碰壁」,當時的幹城鄉幹部、現在的富民新村黨支部書記張延堂漸漸摸索出老百姓不願意搬的原因:「一方面是故土難離,再一方面擔心搬遷下來無法生活。」

了解了鄉親們心中的顧慮,張延堂和村幹部們又進行了新一輪的走訪。

「來過無數次,做了無數次工作。給我們講政策,講了很多好政策。」趙世澤回憶道,「當時跟我說,搬下去住房好,路又平,那麼亮堂的房子,大棚給你們蓋,款給你們貸,建好你們自己去種。」

儘管這樣,老鄉們心裡還是沒有底兒。後來,張延堂乾脆直接開車把大家拉到移民點實地參觀。「下來一看,確確實實啥都好。」趙世澤看後,很激動。何振田的觸動更大,他說山下山上相比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幹城鄉幹城村搬入富民新村的村民趙世澤

打出這一系列的「組合拳」後,大家的想法在悄悄改變。「我們老漢們思想落後,工作組確確實實把我們動員了。下來實地看了以後,我們就決定搬下來。」趙世澤說。

慢慢地,搬遷後的「好日子」在山區裡不脛而走。

這張富民新村黨群服務中心廣場展板上的照片,記錄著當時村民們對「下山」的翹首期盼。

富民新村2018年8月竣工,來自8個鄉鎮的1379戶、4580人順利從山區搬了下來。

從此,這4000多人有了新身份——富民新村村民。

在富民新村考察時,村民李應川一家熱情邀請習近平總書記到家裡做客。走進院子、察看屋子,了解住房改善和改水改廁情況後,總書記來到客廳同李應川一家拉起了家常。

「這日子過得好啊?」

「幸福得很。」

「以前是什麼樣的日子?」

「這就是我以前家的狀況。」

說著,李應川拿出在山區居住時的老照片遞給總書記。

照片上,矮舊的土坯房、枯黃的門前草,無聲地訴說著過往的時光……

△搬遷前李應川一家住的土坯房

這是古浪縣南部山區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古浪縣南部山區搬遷前的生存環境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漏風漏雨,學校極其簡陋,衛生室破敗不堪,吃水需要用毛驢從10公裡外馱回來再存在水窖裡……

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後,40萬畝黃花灘披上綠裝,成為南部山區貧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的新家園。

能過上現在的日子,李應川很知足。他說自己「不光搬進了新房裡,也搬進了幸福裡」。

△搬入富民新村後的新生活

「搬下來後,新建的富民完全小學基礎設施齊全,師資力量雄厚;6個標準化衛生室,並配有合格的村醫,老百姓有個頭疼感冒,看病不出村;告別了苦鹹水,已經全部用上了自來水;道路到處都是硬化路,不管天陰下雨,走路到家裡老百姓腳上都不沾泥。」

說起這些變化,張延堂滔滔不絕,「人搬遷下來之後,通過宅基地復墾,每戶補助3000元。原來的老房子全部推平之後種上了草,種上了樹,植被恢復非常好。」

人搬了,山綠了;人進了,沙也就退了。昔日的禿山荒嶺,如今有了生機。

△搬遷前後對比圖

「貧困鄉親脫貧是第一步,」在李應川家,總書記語重心長地囑咐道:「要從發展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等方面想辦法、找出路,讓易地搬遷的群眾留得住、能就業、有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為了讓搬下來的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當地政府因地制宜,決定帶領群眾發展日光溫室大棚和牛羊養殖。

「我們山裡沒見過這東西,心裡也畏難。溫室大棚怎麼種呢?個人心裡沒底,收入到底有沒有?不好說。」像何振田一樣,習慣了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山區群眾又退縮了。

「我把羊養上,還有可能賠掉,萬一賣不出去怎麼辦?」張延堂說,發展養殖這條路,起初村民們興致也不高。

了解到大家的想法後,張延堂認識到擺在眼前的三個難題:資金、技術和市場。

問題明白了,答案也就清晰了。堅持問題導向,富民新村逐一破題——

不知不覺中,230座日光溫室種上了,540多座養殖暖棚養上了……2019年底,富民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72元,實現了整體脫貧。

「以前我們只知道吃西紅柿的,下來我們自己也種西紅柿,茄子也吃上了,西瓜也吃上了,親手種下的都吃上了。」如今,趙世澤不僅吃到自己種的蔬菜,更嘗到種植的甜頭,「山下交通便利,各處收菜的車來了,誰的價錢好賣給誰。」

△富民新村村民馮國安

48歲的馮國安在山上放了大半輩子的羊,過去辛辛苦苦養一年,七八十隻羊羔最多賣上四五千塊錢。「現在來到這地方,把它圈養,圈養人舒坦,一天餵兩次,但是效益高,三到四個月就出一圈欄。今年7月,剛剛賣了30多隻羊,可能賣了有7萬多。」

李應川曾是一位外出務工者,「那些年在新疆打工,老伴住在橫梁鄉,一年也見不了一回面。好幾年了,一心想回來。」2018年5月,回鄉探望妻子的李應川聽說家鄉發展得這樣好,毫不猶豫地留了下來;一年後,同樣在外打工的小兒子,也回到了富民新村。

「到以後我們的產業做實了、發展起來了,外出務工人員人絕對就留下來了。」談到未來,張延堂信心十足。

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富民新村更高興、更幸福的日子,還在後頭。

「你們高興,我們也高興。」總書記來的那一天深情地對大家說,「共產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給老百姓辦事的,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產黨的事業。」

通過生態扶貧、易地扶貧搬遷,黃花灘生態移民區書寫了生態保護和扶貧脫貧一個戰場、兩場戰役的雙贏。

富康新村、陽光新村、圓夢新村、愛民新村、富民新村……移民區上的一個個村莊,串起一個個脫貧攻堅的奮鬥故事,串起一顆顆走進小康的感恩之心,繼續奔向前方……

總監製丨駱紅秉

監製丨王姍姍 張鷗 劉龍龍

製片人丨興來 吳璇

主編丨寧黎黎

記者丨楊彩雲 趙言言 楊青博

編導丨趙言言 楊彩雲

剪輯丨趙言言

攝像丨惠傑 劉逸晗

攝影丨楊麗璇

視覺丨楊麗璇

鳴謝丨中共古浪縣委宣傳部 古浪縣融媒中心

相關焦點

  • 總書記為移民搬遷想得真周到
    見到記者,甘肅省古浪縣黑松驛鎮西莊子村第一書記田鵬動情地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我一定牢記總書記的囑託,撲下身子,沉下心來,紮根基層,實實在在為當地百姓解決實際問題,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  2019年8月21日上午,在甘肅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進學校、訪農戶、問民生。
  • 向菏澤人民報告丨牡丹區:一朵牡丹花催生富民大產業
    一朵牡丹花催生富民大產業牡丹區研發牡丹系列產品近300個,牡丹產業已成為助農增收大產業本報訊(郜玉華 高婷婷 蔣碩) 牡丹區黃堽鎮26歲的王東,2011年開始種植牡丹,當時面積僅70多畝。如今,他流轉土地1000餘畝種植牡丹和芍藥,2019年掙了100多萬元。王東說,在黃堽鎮像他一樣的種植大戶還有很多。
  • 2016,總書記與我們在一起
    赤溪村過去是個特困村,多年來在總書記關心和指導下脫貧成效顯著。在視頻裡,總書記先後同村黨支部書記杜家住、長期關心支持赤溪村扶貧的退休幹部王紹據對話,他向鄉親們問好,叮囑他們保護好綠水青山,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路子。
  • 2016 總書記與我們在一起
    赤溪村過去是個特困村,多年來在總書記關心和指導下脫貧成效顯著。在視頻裡,總書記先後同村黨支部書記杜家住、長期關心支持赤溪村扶貧的退休幹部王紹據對話,他向鄉親們問好,叮囑他們保護好綠水青山,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路子。
  • 雲頭條丨雲南:攜手同心邁步新徵程_時政_雲南頻道_雲南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雲南並發表重要講話,為雲南確定了新坐標、明確了新定位、賦予了新使命。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對雲南的發展提出了「一個跨越」「三個定位」「五個著力」的要求。
  • 時政新聞眼丨最高規格表彰全國勞模,總書記這一席話與你緊密相關
    其中有不少新表述值得關注。  △視頻丨來看故宮文物醫院的鑲嵌修復工藝(來源於故宮博物院官網)  在五年前的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強調的是要始終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這次總書記把工匠精神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並列。
  • 圖說天山新村今昔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從1952年天山一村破土到1954年天山二村開工,都是長寧區向新涇區徵地才得以興建。1956年新涇區改為西郊區。1958年7月,江蘇省上海縣劃入上海市,西郊區與上海縣合併,與天山接壤的新涇鄉、虹橋鄉均劃入上海縣。天山新村因路得名說起建天山新村,還得先說天山路。天山路的「老底子」是上海殖民地時期工部局「越界築路」的產物。
  • 時政新聞眼丨 最高規格表彰全國勞模,總書記這一席話與你緊密相關
    其中有不少新表述值得關注。  在五年前的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強調的是要始終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這次總書記把工匠精神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並列。2016年4月,總書記在合肥召開的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弘揚「工匠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 總書記和我話扶貧:從窮鄉僻壤到「夢裡壯鄉」
    羅朝陽帶領村幹部向全村人立下承諾——「如果不把困難群眾帶出大山,過上好日子,我們村幹部就集體辭職!」說幹就幹,羅朝陽組織黨員骨幹成立「新村建設管委會」,沒有資金就一戶一戶地籌,沒有工人就發動村民一起幹。正當搬遷安置項目幹得熱火朝天之際,對口幫扶百色的廣州市政協前來考察,被新立村這份向貧困「宣戰」的幹勁感動,拿出500萬元資金支持項目建設。移民新村「廣新家園」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 ...為譜寫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時代篇章提供更大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為譜寫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時代篇章提供更大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編者按2019年8月19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圍繞弘揚敦煌文化、講好西路軍故事、加強生態保護、決戰脫貧攻堅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 深論|走出一條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子
    深論|走出一條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子 2020-12-29 14: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不一樣的2020,總書記步履不停
    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3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這是習近平在軍事醫學研究院重大疫情應急防控藥物研究室了解疫苗和抗體研製情況。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 攝↑3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專門赴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 回眸2020丨溫暖的目光
    難忘早春三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赴湖北省武漢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步履匆匆,牽掛濃濃。    目光中的變遷  從土窯洞到美麗新居,變遷,發生在美麗新村中。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沿著寬敞整潔的水泥路,走進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西坪鎮坊城新村。  一排排平房小院,透出晉北傳統民居的特色,白牆飛簷,整齊有致。
  • 時政微周刊丨總書記的一周(2020年12月28日——2021年1月3日)
    時政微周刊丨總書記的一周(2020年12月28日——2021年1月3日)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高芹 2021-01-04 12:14:22
  • 上下同心再出發——習近平總書記同出席2019年全國兩會人大代表...
    70多歲的晏傳忠是這戶當家人,他對我說:『總書記十九大報告講了3個多小時,我是站著聽完報告的,我如果不站著聽完,我就感覺對不起總書記,因為是黨讓我們老百姓脫貧致富了。』」  「當時聽完這話,我感動得掉了淚。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沒上過學的農民,對總書記、對我們黨這麼深厚的感情……」說到這裡,黃久生哽咽了。代表們凝神片刻,隨即熱烈鼓掌。  「你回去向這位同志轉達我的問候!」
  • 社論丨當好新徵程上的逐夢人 ——熱烈祝賀區九屆五次黨代會勝利閉幕
    大會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全面總結了「十三五」椒江發展成就,科學謀劃了「十四五」椒江發展思路,詳細部署了開局之年重點工作,描畫了椒江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發出了逐夢奮進再起航的集結號令。
  • 決勝2020:衡陽新階聯大走訪感受雙全新村鄉村振興的喜人景象
    近日,衡陽市委統戰部組織新的社會階層代表人士開展「美麗鄉村·新階視角」社會服務暨新階層代表人士談心活動。活動首站來到了市級「同心美麗鄉村」——衡山縣開雲鎮雙全新村。雙全新村舊貌變新顏的故事,讓新階層人士深有感觸。驕陽似火。藍天下的茶山鬱鬱蔥蔥。多彩的牆繪,筆直的柏油馬路,告訴人們這裡的綠化、硬化、亮化和美化都是按照美麗鄉村的規划進行打造的。「談心談什麼?
  • 系列時政微視頻丨一抓到底——跟著總書記一起建設美麗中國
    系列時政微視頻丨一抓到底——跟著總書記一起建設美麗中國 2021年01月09日 13:29
  • 2014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34位親歷者講述
    現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出努力把國防和軍隊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保證。國防科技是國家的重要創新領域,只有國防科技的不斷創新,強軍夢的技術支撐才能有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