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與1986年日曆"撞臉" 聊城引發日曆懷舊風
市民在家中找到的1986年的掛曆。 梁營營 攝
每到跨年之時,掛曆、檯曆都會集中進入我們的眼帘。碰巧,2014年公曆日曆和1986年的神奇地「撞臉」,這也讓很多人對舊掛曆、檯曆掀起一股懷舊熱潮。掛曆、檯曆,作為記錄時間的紙質工具,曾經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如今一些企業和商家也印製非常精美的掛曆、檯曆。隨著歲月的流逝,掛曆、檯曆從形式到內容以及用途都發生了改變,反映著時代的變遷,隱藏著我們共同的歲月。
驚喜
居民家中無意間找到1986年掛曆
13日上午,家住經濟開發區西苑小區的陳女士在給父親整理房間時,無意中發現了父親收藏多年的十餘本舊掛曆,其中一本就是1986年的掛曆。
記者在陳女士的家中看到,這幾本掛曆其中有1990年的《高松圖》、1991年的《插花藝術》、1991年的《世界大都市》、1998年的《人民領袖毛澤東》等等。記者翻看了一下這幾本掛曆,裡面的紙張都已經發黃,但卻讓記者感受到了一股濃濃的懷舊氣息。
記者仔細看了下那本1986年的掛曆,掛曆封面上寫了一個「虎」字,因為1986年為虎年。封面的下面還寫著「山東省公安消防總隊」的字樣。翻開裡面,每張日期表的上面都是一幅幅威風的老虎畫。
「這本掛曆比我的年齡都大。」陳女士今年27歲了,看著那本1986年的掛曆比自己的年齡還大一歲,她感到很意外。
陳女士說,她在一個星期之前就在電視上看到有關的報導,說今年的公曆日期和1986年的公曆日期是一樣的,於是她就打開手機上今年的日曆表和這本1986年的掛曆上面的時間進行對比,發現果然都一樣。「今年就不用再買掛曆了」。
陳女士的父親陳金成今年59歲了,從小就喜歡收藏。他告訴記者,這些舊掛曆都是他在古玩市場上買回來的。「我主要收藏繪畫、盆景、領袖人物等一些有觀賞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掛曆。」
陳金成說,收藏舊掛曆純屬他的個人愛好。
內容
從「日曆牌」到「美女」再到「名人字畫」
在以前,每年年底,人們都會買上一本掛曆,掛在客廳一進門的牆上或者臥室的門口,就是為了看著方便,什麼節氣到了,有沒有什麼日子需特別關注,在掛曆上都一目了然。
「我小的時候還沒有掛曆,在農村都使用手撕的日曆。」據今年65歲的何先生回憶,那時的日曆牌是一疊一個巴掌大的紙張,每頁面上印著大大的紅色數字,頁下腳還註明了每天的忌宜事項。每過去一天,便需要翻過一頁。何先生說,小時候家裡兄弟姐妹多,大家都還喜歡爭搶著去揭過一頁。
提到自己最喜歡的掛曆,在公園散步的田女士介紹說,上世紀80年代,掛曆還是個稀罕物,印象最深的品種是影視明星掛曆。那時,日本山口百惠主演的《血疑》熱映。掛曆上也出現了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身影,那一本掛曆是她最珍藏的,掛在牆上看著,覺得家裡都因此而增色不少。到了90年代,國內的影星,那個年代最當紅的趙雅芝、米雪更是頻頻「走」上掛曆,一展笑容。
「時代不同,掛曆的內容也不斷變化。」據城區一家常年從事掛曆印刷的鄭先生介紹,上世紀60年代後期和上世紀70年代中期,都是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場面,毛主席像、革命樣板戲是主要內容;上世紀80年代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掛曆達到鼎盛時期,不僅內容豐富多彩,形式也開始發生變化,發行量逐年增加,出現了各種題材的掛曆:山水、花鳥、名車、建築、風景、美女;本世紀初到現在,主要以名人字畫、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像書法作品、繪畫作品、漫畫、名人名言等。當然,製作掛曆的材料也不斷變化,從普通紙材到宣紙、輕紙、絹布、油畫布、鉑金等。
用途
企業喜歡用日曆來做宣傳 制個性日曆可印家人照片
掛曆、檯曆,作為記錄時間的紙質工具,曾經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作用。但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各種方式都可以獲取日期信息,因此現在很多年輕人家中都不再掛掛曆,掛曆的出現頻率逐漸降低。
然而,仍有不少企業借掛曆、檯曆來做企業的形象宣傳。一些掛曆經銷商告訴記者,城區有不少婚紗店把自己的優惠活動印在掛曆上。還有一些公司也會把印有福字和公司介紹的掛曆、掛牌在年末送給他們的客戶和合作夥伴。
採訪中,常年從事掛曆印刷的鄭先生告訴記者,近十年來,他們接到的掛曆、檯曆印刷訂單大多來自於企業,掛曆上都有企業的宣傳內容,這樣的掛曆一方面可以回饋客戶,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宣傳企業的作用。
「除了企業用掛曆做宣傳外,一些製作精美的檯曆也很受上班族的喜愛。」鄭先生說,現在一本精美的檯曆中,不但會附有小巧的記事本,而且還加入了一些其他元素,比如耐讀的小故事、幽默故事、名人名言或者漫畫等,都紛紛出現在了檯曆上。當每一個特定的日子需要牢記,上班族便可以在檯曆的日期上畫個圈標記,以作提醒,檯曆也充當了備忘錄的角色。
如今,隨著個性檯曆的風行,還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將自己或家人的照片印上檯曆,打造專屬於自己的個性檯曆。
處理
普通掛曆被扔掉 有價值的被珍藏
掛曆成本不高,重複利用機率並不大,因此,一般需要每年更換一次。對於舊掛曆、舊檯曆市民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市民張女士說,每年快過年的時候,就有一些企業或者朋友送給她幾本掛曆。她就從中選出自己認為最好看的一本,掛在自家牆上最顯眼的地方,以備需要時隨時觀看。
對於舊掛曆的處理,張女士說,一本掛曆用完之後,一般情況下,她會直接扔掉或者和其他的雜物放在一起賣掉。「一本掛曆也值不了幾個錢,而且用完之後,就沒有再重複利用的價值,所以就直接丟掉了。」
今年76歲的劉克功老人,年輕時曾是一名教師。從那時起,他就開始有了用檯曆本記錄事情的習慣。「檯曆本就放在自己的辦公桌上,有重要的事情時,就隨時記下來,以作提醒。」如今50多年過去了,他一直保持著這個習慣,而且每用完一本,他就會把它收藏起來。
在劉克功的家中,記者看到他積攢下來的手掌大的檯曆本有一二十本。「前幾年的時候搬家,丟了一些。」劉克功又指了指他書桌上的一個檯曆架對記者說:「這個檯曆架我已經用了30多年了。」
劉克功說,他還喜歡收藏一些具有藝術性和欣賞價值的掛曆,其中有《中國歷代民族英雄愛國詩篇》《墨跡大觀》《書畫大全》等,記者注意到,這些掛曆的紙張和內容都比普通的掛曆要好。其中有一本名為《滿江紅》的掛曆,高約1.2米,掛曆上面寫的價格為268元。
「這些掛曆的價格都在100元至300元之間。」劉克功說,對於普通的掛曆,因為沒有收藏價值,他都會當廢品把它們處理掉。
相關連結
掛曆的由來
古羅馬時代,當時社會上有一種專門從事放債業務的人,按月向債戶收取利息。為方便起見,他們將何月何日某人該還的債和該付的息都記在一個本子上。因為這種本子是以月為單位,按日期排列,附有記事欄,其記事方法簡便明了,漸漸地被其他行業所借鑑。
香港著名英商太古洋行第二任華人買辦莫藻泉上任後,興建了一家糖廠。1884年他推出一種類似海報廣告式的「月份牌」,用以宣傳太古糖廠的產品。莫藻泉特意聘請設計師關蕙農設計畫面,內容多為花卉、吉祥人物、福、祿、壽、喜、中國古代天官賜福、迎春接福及仕女圖等。凡購買太古糖者,贈送「月份牌」一幀。後來,許多廠商競相印製免費贈送「月份牌」,並不斷改進形式。隨著歲月的流逝,「討債本」和「月份牌」逐漸演變成為當今的掛曆。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彩色印刷技術的發展,掛曆也得到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出版社等新聞出版單位大都把「掛曆」當成一種對外宣傳品,文字是中英文,有的全部是外文,畫面內容有建設成就攝影、祖國風光、古代山水等方面的內容。(梁營營)(完)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