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如何看時間?早在西周就出現了日晷,此後歷代都在發展計時...

2020-11-22 上遊新聞

日晷

人類使用日晷(註: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的時間非常久遠,古巴比倫人在遠古時代的6000年前就開始使用了,中國是在3000年前的周朝。日晷不但能顯示一天之內的時刻,還能顯示節氣和月份。當然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陽光的時候不能用,比方陰天和晚上。

中國最早的可靠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於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發明的短影平儀(即地平式日晷)。赤道日晷的明確記載,初見於南宋曾敏行的《獨醒雜誌》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圖。

我國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初期,就已經發明了最原始的計時器「土圭」,後來發展為「圭表」。「日晷」大約發明於漢代以前,是觀測陽光投影方向的計時器。「壺漏」又稱「漏壺」,大約發明於公元前五世紀,它是用漏水的方法觀測「刻箭」的晝夜計時器。圭表、日晷、漏壺等,在我國沿用了二三千年。

公元二世紀初,在東漢科學家張衡製作的水力渾天儀(水運渾天儀)上,就有機械轉動的計時部分(載於《晉書·天文志》),每天規律地迴轉一周。之後,漢末的陸績,三國時代吳國的王蕃、葛衡,南北朝時代宋國的錢樂之,隋初的耿詢,都先後製造過帶有計時裝置的渾天儀。

唐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張遂、梁令瓚等製造的水力渾天儀,以及宋人張思訓於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創製的水力渾天儀上,計時部分都有所發展。

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蘇頌和韓公廉等製造了水運儀象臺,整座裝置共有150多種機械零件,使渾儀、渾象和計時儀器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而且在計時器部分已有擒縱機構,相當近代機械鐘錶上的擒縱器或卡子,因此它在鐘錶發展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水運儀象臺

十三世紀後,中國出現了脫離天文儀器的機械計時器。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天文學家郭守敬創製的大明殿燈漏,其計時部分初步脫離了天文儀器(詳見《元史·天文志》)。

大明殿燈漏

到了十四世紀,明初的詹希元運用齒輪系轉動製作的沙漏,才成功製作出完全脫離天文儀、獨立計時的機械轉動計時器。

近代西方機械鐘錶是在明末傳入中國的。公元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送給明朝萬曆皇帝兩架自鳴鐘,對我國的機械鐘錶業有著一定的影響,據說利瑪竇為了符合中國的計時習慣,把歐洲的24小時改為了中國的十二個時辰,還把阿拉伯數字改為了中國數字,每天分成一百刻(即百刻),每段分為一百分。

(聲明:本文版權屬原作者所有,本頻道在選發時有刪節修改)

上遊號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上遊號立場,文責作者自負。如有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聯繫上遊新聞。
聯繫郵箱:syh@cqcb.com

相關焦點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聰明的中國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跟隨「大唐反恐24小時」的劇情屏息凝視,你是否有想過一個問題:沒有鐘錶的中國古人,是如何知道時間的呢?其實,答案就出現在每一集的片頭,那就是日晷。 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周朝,中國民間就開始普遍使用日晷了。作為彼時十分經典和傳統的天文觀測儀器,日晷僅由金屬制的晷針和石制晷面兩部分組成。其運行原理也很好理解:太陽東升西落,投影晷針的方向也隨之移動,打在晷面上的一條線影落在什麼區域內,就代表著一天的什麼時候。 由於處於中低緯度地區,中國的日晷主要採用赤道式的角度擺放。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都用什麼工具來分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
    鐘錶是我們現代人司空見慣的時間工具,幾乎每家都會有一個鍾或手錶,發展至今天,鐘錶越來越小型化,各種奢侈表,名表充斥著市場,電子鐘也大行發展,極大的方便了人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更夫打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都成更夫的代名詞了,打更其實就是報時,晚上七點打「落更」,「二更」為晚上九點,「三更」為晚上十一點,「四更」為凌晨一點,「五更」為凌晨三點。
  • 古時候沒有鐘錶,古人都怎樣分辨時間?用什麼工具?
    古時候沒有鐘錶,古人都怎樣分辨時間?用什麼工具?現代社會的人生活過得都十分的快,每天都過得很緊湊,好像每一分和每一秒都很重要,必須抓在手裡,但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有鐘錶,我們可以記錄時間的流失。可是在古代的時候根本沒有鐘錶,鐘錶是近代才發明出來的,那麼古代的人他們又是用什麼東西來記錄每一天中不同的時間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話題。古時候沒有鐘錶,古人都怎樣分辨時間?用什麼工具?我們在一些影視劇裡面經常會看到一些更夫,晚上的時候會出來敲著棒子打更,但是他們又是怎麼知道當時的時間呢,其實古代人計時的時候會用日晷,滴漏或者燃香。
  • 古人是如何計時的?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彈指」、「瞬息」、「一念」、「剎那」,它們之間如何換算?來,漲知識,收藏吧!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
  • 中國古代計時方法獨特 十二時辰制西周開始使用
    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就是沒有分鐘哦。  時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開始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 麗水應星樓前赤道式日晷計時有誤?足足快了近5小時
    閱讀提示  市區應星樓下有一個石質日晷(guǐ),日晷是一種古老的計時工具,凝聚著古人的智慧。但近日有市民發現它的計時有誤差近5個小時。應星樓方面也回應,這個日晷的擺放位置有誤,觀賞性大於實用性。  照片拍攝時間為上午9點44分,但日晷的顯示時間卻有5小時誤差。
  • 沒有鐘錶、手機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看時間的?
    就拿看時間來說,我們想要知道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什麼手錶啊,手機啊,電腦啊,都可以準確的告訴我們時間,但是在古代呢,古人是怎麼知道時間的呢?今天,作者為大家分享一些古代的計時方法,看看有哪些驚嘆到了你?太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太陽可以說是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看時間方式了,這也形成了古時候人們的勞作規律。
  • 《長安十二時辰》,沒有鐘錶、手機,古人如何知道時間?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日升月落,我們每天都經歷著時間的流逝,在古代,人類是用什麼方法計量時間?通過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劇中向人們展現的那些古人計時的智慧。《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擊鼓聲落,畫面出現了日晷上書「大荒落,巳正」,《長安十二時辰》與時間賽跑拯救長安安危的故事由此展開。
  • 如果進入古代,你是否認得這些計時工具?可別看錯了時辰!
    而古代並沒有手錶時鐘,除了晴天時候看太陽方位進行辨別時辰,古人們還有什麼方法來辨別時辰呢?先說一下時間的劃分,大家都知道,古代是分十二時辰,而並非二十四小時,所以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子醜寅卯各司其時。古代還有一種職業,叫做打更人,打的這個更,指的就是時辰。古代將黑夜分為五更,從十九點開始算,一更有三小時,直到凌晨五點,五更結束。而以古人的聰明智慧,所計時的工具也多種多樣。
  • 古人是怎麼計算時間的,根據什麼來判斷時辰和年月的看看古人智慧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個小時,每小時有六十分鐘,而每分鐘有六十秒的時間制度來自西方,可以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計時工具。但是,在現在的時間制度傳入我國之前,我們祖先們依靠的是怎樣的時間體系來生活的呢?
  • 中國古代是怎麼計時的呢?看看中國這些古老的「鐘錶」
    根據相關資料,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有根據日影長短及方向測定時間的圭表、日晷,有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製作的刻漏(用水)和沙漏,有採用機械傳動的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
  • 耕育更時藉助古代五更計時便利現今交通旅行
    民間更多使用燃香,蠟燭等計時方法。宋代開始,中國出現了機械式司辰,通過齒輪帶動轉盤,帶動持時辰牌的小木人出現在視野中。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的一日六十的分法傳入中國,與十時辰制配合使用,形成了更點制。反映了十時辰制在歷算中比十二時辰制更便於籌算。鐘鼓樓授時,通常鼓聲為更、鐘聲為點。
  • 在古代是人們是靠什麼來計算時間的?
    可是計時在古代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他們的計時方式並不像現在這麼方便,那麼古代人是靠什麼來計時的呢?在一些古裝的影視劇中,古人都是通過觀察太陽,來確定時間,可是看太陽真的能看出是哪個時辰嗎?其實在古代人們最初是使用一種叫圭表的東西來計時,其實就是靠計算影子的長度來計時。圭表的構造很簡單,一部分是直立的標杆用來測日影,還有一部分是在地上用來測量影子的長度的刻板。
  • 古代沒有電、電池、鐘錶,陰天日晷也看不了,那如何掌握時間呢?
    古代沒有電、電池、鐘錶是怎樣看時間的?既然沒有鐘錶的依靠,古人就只有靠一些土辦法自已來摸索規律,掌握時間了。晴天可以根據太陽的起落看時間;夜間可以根據雞鳴來確定時間,下午根據雞上籠確實時間;   當然,陰天時古人可用點香和打更等方法來確定時間
  • 中國古代的計時器——日晷
    時間:  公元前2357~2258年,朝代堯,日晷測時已達相當高的精度(記載文獻:殷墟出土卜辭《尚書•堯典》)  功能:  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劃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
  • 為什麼《長安十二時辰》裡,要用幾種不同方式來計時?
    故事每一集為半個時辰,每集開頭都會以日晷報時,半個時辰等於現在的一個小時。其實早在周朝時期,民間就開始用日晷計時,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也許你想問,日晷是如何計時的?人類對於時間的感知,最早的來源就是太陽,日升日落,周而復始。「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按擺放角度不同,日晷分為地平式、垂直式和赤道式等三類,以赤道式最為經典。
  • 日晷不是擺設,正確安裝得知道這些
    而後,該市一家高檔酒店門前的日晷晷盤內容也被爆出現內容差錯。日晷為何物?有什麼用途?可以分成哪些類型?帶著諸多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副研究員馬莉萍。  日晷可分三類,赤道式最常見  《說文解字》中有「晷,日影也。」日晷就是利用太陽的位置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儀器。
  • 古代沒有鐘錶,人們是如何精確掌握時間的?
    今往古來來說說古代沒有鐘錶,人們是如何精確掌握時間的?古代沒有現代的機械錶、電子表、石英表,但是也有計時器,不過精確度不高,達不到現代人對於時間掌握程度的要求罷了。目前經科學發掘出土、有準確年,為了適應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根據晝夜的交替,逐步形成各種計時的方法。
  • 看了《長安十二時辰》,你知道現在是什麼時辰嗎?
    近日,《長安十二時辰》熱播,小編也忙裡偷閒(不是上班時間!)去追了個劇。小編發現,其中一些畫面需要些耐(zhi)心(shang)才能看懂。比如,劇中常常出現的日晷圖,就讓很多人一頭霧水。△劇中片頭出現日晷的畫面作為一種計時儀器,日晷有著數千年歷史,曾在世界多地被人們所使用。在中國,日晷的使用可追溯至約3000年前的周朝。日晷將線性的時間劃分成若干等量刻度,能做到精準計時,減小誤差。真是「不明覺厲」。
  • 古人是怎麼計算時間的?一個時辰,一炷香到底是多久?
    前陣子阿燃在看一本以古代為背景的小說,裡面提到了主人公正常的一覺睡了七個時辰。乍一聽好像沒什麼問題,我們現代人睡覺一般也是七八個小時,但其實放在古代可就大錯特錯了!原因無他,我們都知道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可是古代的並沒有「小時」,這一時間計量單位。他們用的是「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