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泡刺藤
Rubus niveus
薔薇科懸鉤子屬
灌木
昨天,朋友發了個在山上採的莓來問,能不能吃?我回答:「光看果實,定不了種。」
這個回復可能讓她很掃興,但卻是事實:著名大坑懸鉤子屬,哪裡能那麼輕易就讓你認出來呢?
認識這個的親請留言
認識空心泡花了我三年,確定這是紅泡刺藤花了一年,略有進步。
在重慶北部新區,這種野生的懸鉤子屬灌木處處可見,生機勃勃:在交通主幹道的人行欄杆外面,在高級寫字樓下,在人行道的石縫裡,在行道樹下那一米見方的泥土裡,處處可見它的身影。
每到四月,它的紅色5瓣小花成簇開放,小巧精緻,為鋼筋水泥的城市注入了強勁的山野氣息。它具有典型的懸鉤子屬氣質:全身上下長滿了大小不等的皮刺,隨便一碰都會被扎手;奇數羽狀複葉,邊緣有尖銳的鋸齒。
石縫裡照樣野蠻生長
4月開花,小花直徑約1釐米
花序傘房狀
奇數羽狀複葉,邊緣有尖銳的鋸齒
去年初遇後,我拿著它的花、葉、果實照片,請教過大神,問過形色,得到的答案,當真是形形色色。
一說是茅莓(Rubus parvifolius)。它們的花確實很相似,但茅莓的小葉通常3枚,菱狀卵形,花萼外面密被針刺。而這種,小葉多是7-9枚,小葉形狀主要是橢圓形;花萼外面沒有針刺,可以排除。但要注意的是,紅泡刺藤也有5枚、11枚小葉的,基生葉則常是三枚。
茅莓:小葉通常3枚;花萼外面密被針刺
二說是插田泡(Rubus coreanus),花也非常相似。最主要的區別是葉,紅泡刺藤的小葉背面顏色與正面明顯不同,呈灰白色,密被了一層灰白色的絨毛。它的種加詞niveus意為「雪白色的」,我猜就是指這一特徵。而插田泡的小葉背面既不是灰白色也沒有密生的絨毛,且小葉通常為5枚,也可以排除。
本種小葉多為7-9枚,小葉橢圓形
小葉背面呈明顯的灰白色,密被絨毛
三,我還查到一種更像的,叫華中懸鉤子(Rubus cockburnianus)。它的花、小葉對數、葉背面的顏色,幾乎都跟紅泡刺藤如出一轍。根據檢索表與中國植物志的描述,今年我終於從理論上搞清楚了它們的兩點不同,從而確定了我遇見這種就是紅泡刺藤。
一是有沒有毛。紅泡刺藤的託葉、總花梗與小花梗、花萼與果實外面均明顯被絨毛;而華中懸鉤子均無毛。
託葉,被絨毛
總花梗與小花梗,,被絨毛
花萼外面,被絨毛
二是葉形。相比之下,紅泡刺藤的小葉更寬,近橢圓形;頂生小葉有時3裂。而華中懸鉤子的葉更窄,近披針形;頂生小葉邊緣常淺裂。
另一個輔助依據是,不管是在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自然標本館乃至英文網頁上,紅泡刺藤的圖片都比較多,華中懸鉤子的圖片都相當少。而它明明在渝北就隨處可見。因此,我更傾向於認為,它是前一種。
去年六月,我終於等到了它的果實成熟。圓圓的,指甲蓋般大小,紫黑色,最關鍵的是,表面同樣有絨毛。在臺灣,它被稱為「白絨懸鉤子」,取的就是植株上下無所不在的灰白色絨毛之特徵。
這個果實可以整個從花託上取下來——前不久寫空心泡時說過,這就是所謂的「空心」了。沒錯,它跟空心泡一樣,也屬於空心莓組的88種之一。據中國植物志記載,紅泡刺藤的果子可以吃,還可以釀酒。不知有沒有小夥伴吃過呢?
果實表面同樣有絨毛
臺灣叫「白絨懸鉤子」
空心,果實可以整個取下來
今年我還修正了一個觀察謬誤。紅泡刺藤的枝條,常像月季一樣下垂,一開始被我誤當作藤本植物了。但後來在不同的生境中遇見過太多次,我這才注意到,它的新生枝直立而挺拔,高可達兩米多,很明顯是一種灌木。它的主莖,足有大拇指與食指扣起來那麼粗壯,新枝上往往還有白色的粉霜,老枝則常常變成紫紅色。
灌木,新枝常有粉霜
老枝常呈紫色,下垂
近十年來,重慶主城中心「一路向北」,北區成房地產均價最高的城區。大量新建築拔地而起,取代了原先的荒地農田。但正如豐子愷先生所說,大自然的演化之道,乃一個「漸」字,這邊仍有大量野生植物隨時冒出來,表明就在不遠以前,這裡還是人力未至之地。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在南岸區住了十多年,卻一次也沒有遇見過紅泡刺藤。這是否證明,它性本愛荒野,漸行漸遠還生?
紅泡刺藤原生於中國、中南半島及南亞,(印度)邁索爾樹莓(Mysore raspberry)、錫蘭樹莓(Ceylon raspberry)的英語俗名表明了它在南亞大陸分布廣泛。另據維基百科,這種灌木如今在夏威夷、加拉帕戈斯群島(Galápagos Islands)也已歸化,並成為入侵物種。
偶爾我想,再過十年之後,當渝北這片熱土變成熟土後,它會否從今天的優勢物種,變得消逝難見呢?
分布:
產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甘肅、陝西、廣西、臺灣。
緬甸、寮國、斯裡蘭卡、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阿富汗、不丹、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地區、錫金也有。
文章與植物圖片(除註明出處外)均為作者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