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清運工:一年364天披星戴月與垃圾「打交道」

2021-01-15 大眾網

  開欄的話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春節即將到來之際,大眾網濱州頻道全體編輯記者開展「學批示 踐『四力』——新春走基層」活動。編輯記者們將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 80 周年的重要批示精神為動力,自覺踐行群眾路線,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在春節前夕、在回家的過程中,通過記錄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展現祖國各地欣欣向榮、人民群眾歡度佳節的美好景象,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營造喜慶祥和的濃厚氛圍。

  【新春走基層】

  垃圾清運工: 一年364天披星戴月與垃圾「打交道」

  時間:2019年1月27日

  地點:濱州市濱城區

  記者:王亞明

  他們,一年之中有364天披星戴月出發;他們,不論嚴寒酷暑、陰晴雨雪,整天與垃圾「打交道」;他們渾身髒兮兮,走到哪裡都不「招人待見」;他們,頂著惡臭換來城市的清潔。長年累月,他們患上了職業病,對臭味的嗅覺基本失靈。他們,就是城市裡的垃圾清運工。1月27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對這群可敬的人進行了跟隨採訪。

  

  凌晨4點15分,劉立軍到達大隊,換上工作服後簡單洗把臉就出發

  一年364天披星戴月工作,天天與垃圾「打交道」

  不到凌晨4點,人們還在熟睡中,位於濱州市濱城區黃河七路渤海一路附近的濱州市環境衛生清運大隊院內已經是一番忙碌的景象。時不時響起的垃圾壓縮車馬達轟鳴聲打破了黑夜的寂靜,垃圾清運工根據時間安排已經陸續上崗。

  對於這裡的垃圾清運工來說,凌晨4點甚至更早上崗,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一年四季,不論嚴寒酷暑,不分陰晴雨雪,除了大年初一,一年364天,天天與垃圾「打交道」,頂著惡臭奔赴在清運垃圾的路上,為了人們生活環境的舒適,為了這片城市的乾淨和美麗而辛勤勞作。

  記者了解到,這裡共有垃圾壓縮車40餘輛,近90名清運工,負責濱州市濱城區東西渤海五路至渤海十八路、南北南外環至北外環範圍內的生活垃圾清運工作,他們平均每天要清運的生活垃圾多達320餘噸。

  凌晨4點15分,垃圾清運工劉立軍和搭檔李永峰準時到崗,換上深藍色的工作服,簡單洗把臉,檢查好車輛狀況,便出發趕往他們負責清運的區域。36歲的劉立軍和38歲的李永峰搭檔已有6年的時間,劉立軍是司機,搭檔李永峰則主要負責裝車。作為80後,他倆是清運大隊裡年齡最小的清運工。劉立軍的父親退休前在垃圾清運大隊工作,受父親的影響,喜歡開車的劉立軍從18歲起便幹起了垃圾清運的工作,這一幹就是近20個年頭。而李永峰是2013年來到清運大隊,在這之前曾幹過搬運工,也當過廚師。

  劉立軍和李永峰負責清運黃河五路至六路、渤海六路至八路,以及黃河十路至十二路、渤海七路至八路之間居民生活垃圾的清運。這片區域包括樊家市場、樊家小區、瑄嘉名都小區等40餘個收集點,平均每天產生12噸生活垃圾,核載4噸的垃圾壓縮車需要從垃圾中轉站來回往返3趟才能拉完。

  

  李永峰一路小跑,從遠處拖來垃圾收集箱

  

  倆人互相配合將垃圾裝車

  清運垃圾就是與市民搶時間,寒冬穿單衣幹到出汗

  4點22分,劉立軍和搭檔李永峰抵達收集的第一個點——樊家市場。壓縮車停在市場內第一個垃圾收集處,倆人迅速帶上口罩和手套,開始將垃圾裝車。李永峰熟練地將垃圾收集桶掛到壓縮車上。按下按鈕,伴隨著發動機轟鳴聲的加大,兩桶垃圾順利被倒入壓縮車車廂內。緊接著一股刺鼻臭味襲來,大量灰塵在車燈的光束裡揚起,一旁拍照的記者不覺後退了兩步。李永峰邊幹活邊跟記者介紹,冬天溫度低,這點臭味根本不算什麼。「到了夏天,垃圾經過一夜的發酵,味道尤其刺鼻難聞。如果再遇到下雨天,桶裡的水倒進壓縮車內,壓縮的時候擠出來濺到身上都很正常。」

  

  為節約時間,地上少量的垃圾直接用手攬

  一旁的劉永軍正拿著掃帚,借著車燈將灑落在地下的垃圾掃成一堆,抄起雙手一下攬到壓縮車內。記者好奇為什麼不用鐵鍬而直接用手攬呢?「趕時間啊,地上少量的垃圾用手攬更快。」劉立軍告訴記者,收集的第一個點選在樊家市場可不是隨意選擇,他們得跟市場內的攤主搶時間,五點後攤主開始上攤,收集車就開不到市場裡面了。

  

  老舊小區無法調頭,李永峰指揮劉立軍倒車進入

  收集完第一個點,兩人馬不停蹄地趕到下一個點——樊家小區。樊家小區屬老舊小區,此時小區內路邊都停滿了車,壓縮車開進去無法調頭,只能倒進去。指揮著劉立軍將車倒進小區後,李永峰一路小跑到垃圾收集桶放置處,拖起兩個桶再小跑回到車旁開始裝車。劉立軍在快速清理完地下灑落的垃圾後,與李永峰一起拖來垃圾桶裝車。接連幾個收集點,兩人都是如此,不一會兒穿著單衣的兩人已經出了汗,劉立軍戴著的帽子也被汗水浸透。一路跟著,記者早起的困意,早被垃圾的惡臭和兩人緊張忙碌的節奏趕走了。劉立軍告訴記者,他們不光得跟市場的攤主搶時間,還得跟市民搶時間。「工作日裡,七點以後路上的車就多了,趕上堵車又得耽誤時間,上午就清不完了。」

  

  天空剛剛泛起魚肚白,劉立軍駕車趕往垃圾中轉站卸車

  

  在垃圾中轉站,劉立軍操作壓縮車卸車,此時戴著的帽子已被汗水浸透

  上午6點30分,天空泛起魚肚白,壓縮車已經裝滿,劉立軍和李永峰馬不停蹄地趕往10公裡外的垃圾中轉站卸車。途中經過早餐店,兩人簡單買了包子和豆漿,帶上車在路上吃。到達垃圾中轉站卸完車,返回的時候已是早上7點鐘,劉立軍和李永峰又緊張地投入到第二車的收集中。待第二車卸完車返回,已經是9點18分。今天是周末,又趕上學生已經放假,路況還算暢通,估摸著上午就能清運完畢。這樣,下午劉立軍和李永峰便能回家休息了。劉立軍告訴記者,過兩天隨著春節的臨近,垃圾量會大大增加,需要4至5車才能清運完。

  

  9點20左右,劉立軍和李永峰趕到瑄嘉名都小區開始收集第三車

  

  裝車時揚塵四起,為了防止垃圾掉落,李永峰緊挨著車體用手擋住縫隙

  走到哪都「不招人待見」,每個人都有職業病,對臭味基本無感

  垃圾清運工作整天和垃圾「打交道」,走到哪都「不招人待見」,幹清運工將近20年的劉立軍對此深有感觸。在清運垃圾時,劉立軍經常會看到從清運車旁邊經過的人捂著鼻子「快速逃離」,時不時還會投來異樣的眼光。甚至垃圾清運工的家人、朋友都不理解他們。剛乾清運工的時候,劉立軍經常會聽到朋友這樣的話:「年紀輕輕地幹點啥不好,非得幹這個。」

  將近20年在清運垃圾的崗位上,劉立軍見證了清運車從拖拉機到六輪貨車再到垃圾壓縮車的進步,見證了環衛工作的一步步發展,也見證了城市不斷發展變化。每當遇到不理解他這份工作的人,他不會往心裡去,也會不去爭辯。「雖然我幹的工作髒點、累點,但我絲毫不覺得我幹的工作就低人一等,我反倒認為我的工作特別有價值。」劉立軍說,工作總得有人幹,每當他看到乾淨的城市環境衛生,他就會有種成就感,會為在這個平凡崗位上默默付出的自己和同事感到驕傲。

  垃圾清運工晝伏夜出,幾乎沒有了「生活」。整天面對惡臭的垃圾,長年累月也患上了職業病,他們對臭味基本無感。李永峰說,每個崗位上都會有相應的付出,現在單位上配備了食堂、澡堂和休息室,勞保用品、各項福利都有,待遇也不比其他工種差,他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當看到城市變得乾淨整潔,偶爾聽到一聲『辛苦了,謝謝』,我都很感動」。

相關焦點

  • 楊樹浦路1963弄依仁裡,施山靈老伯伯 (我同學的清運垃圾生活)
    很多時候,弄堂居住的居民,為貪圖方便,都不把上面的翻蓋給蓋上,在倒清了自己手上畚箕裡的垃圾之後,一轉身一走了之,視翻蓋開著而不見。和我當時讀小學一年級時候的身高,差不多高的垃圾廂房。依仁裡五號灶披間裡居住的一位我小學同學,他母親就是清運垃圾廂垃圾的清運工人。
  • 錢包誤丟進垃圾桶 數名環衛工2小時翻遍6噸垃圾
    所幸「尋錢」之旅有驚無險,數名環衛工和鄭女士夫婦一起,花了兩小時翻遍六噸多重的垃圾堆,最終找回了丟失的錢包,6000多元現金分文未少。  隔了十多分鐘後去找,錢包被清運車運走  「發現錢包被丟進垃圾桶後,我立馬和丈夫一起跑到垃圾桶處尋找錢包。當時距離弟弟丟錢包僅過去了十多分鐘。可是一到現場才發現,垃圾桶全都空了。」鄭女士告訴記者,她跟垃圾桶旁邊的小賣部老闆打聽後才知道,垃圾清運車剛把垃圾運走。
  • 退伍司機技術過硬放棄高薪工作 運垃圾19年(圖)
    」打交道19年  1997年,34歲的黃孝祿從西藏部隊轉業,成為內江市市中區環衛處清運隊的一名駕駛員兼上車工。由於患有嚴重的低原反應,他身體虛弱,很容易感冒,為了不生病影響垃圾清運工作,19年來,在炎炎夏日他也總是身穿一件夾克。
  • 讓垃圾「分開旅行」!2019年路橋的垃圾有了不一樣的旅程
    此外,通過市場化保潔項目更新為契機,將垃圾分類收運編入項目主要內容,通過3180萬元的市場化保潔項目共引入58輛分類運輸車,分標段制定《分類清運專業作業方案》,建成28條垃圾分類清運專線負責城中村、各住宅小區、大型商市場等區域的垃圾分類收運。
  • 舊衣服內藏的3.8萬現金被當成垃圾扔了,環衛工翻扒30多噸垃圾幫其...
    8月24日,黃江鎮一農民工的妻子張某在搞衛生時,誤將其丈夫藏有3.8萬元現金的舊衣服當成垃圾扔入了垃圾桶。獲悉張女士遭遇的困難後,該垃圾中轉站6名環衛工人葉小雄、羅傑、李召國、周高陂、謝玉珍和吳仕碧花了近4個小時,翻扒了30多噸垃圾,成功幫張女士找回被她當垃圾扔掉的3.8萬元。
  • 昆明新聞 & 垃圾中轉站緊挨學校和住宅區 師生居民遭殃
    在離垃圾中轉站100米左右的關上實驗小學灣流海校區大門口,便能聞到垃圾散發出的臭味。「垃圾場在學校操場的一側,沿著路上的髒水再往裡走就到了。」一名學校保安說。只見矣六段整條路路面上都是汙水。越靠近垃圾場,臭味越濃,地面的汙水表面附著成團蒼蠅,一輛停靠在路邊的白色私家車上也布滿大量蒼蠅。垃圾場內垃圾成山,門口汙水橫流,幾乎無處落腳,垃圾腐爛的臭味瀰漫,燻得人噁心頭暈。
  • 北京垃圾分類的「破袋」尷尬:廚餘垃圾分出量猛增,但部分小區仍...
    她和十來個同事是被小區物業招聘來做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其實我是站在這兒告訴你怎麼分的,不是來替你們分的。」她一邊快速將垃圾袋破開,熟練地把垃圾倒入回收桶,一邊對《華夏時報》記者說。旁邊,一位居民見狀主動挑出袋裡的廚餘垃圾遞給她,她還道了一聲謝謝。
  • 新房保溫牆體材料 裝修時算不算拆牆垃圾
    業主住房裝修,垃圾清理是個難題。長沙市2014年文件明確規定,物業公司對拆牆垃圾可按每平方米30元收取清運費。可是,近年隨著裝配式建築開始湧現,許多住戶在裝修時拆除保溫牆體材料,有的物業公司對此另列「保溫牆材料垃圾清運費」,讓業主有被重複收費的感覺,向女士就是這些業主中的一位。
  • 懷仁:垃圾焚燒發電 讓垃圾變廢為寶
    其中,一期為新建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於2019年10月竣工,11月開始投產,年發電量2.25億度;二期項目為垃圾焚燒熱電聯產項目,建成後,可有效改善懷仁垃圾處理現狀及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功能及綜合競爭力。
  • 城發環境孫公司籤署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具體來看,2018年9月20日,滑縣城市發展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滑縣城發」)作為牽頭人與聯合體成員重慶三峰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洛陽設計院、河南城發桑德環保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中標「滑縣農村生活垃圾清運與靜脈產業園垃圾焚燒發電一體化PPP項目」。
  • 垃圾焚燒發電是否環保?重慶三峰環境豐盛垃圾焚燒發電廠實地探訪
    不一會兒,市政垃圾清運車就來了,工人將這些垃圾運送至位於巴南區豐盛鎮的重慶三峰環境豐盛垃圾焚燒發電廠。  提起垃圾焚燒,重慶市民往往聯想到汙水橫流、臭氣燻天的景象。垃圾焚燒過程中排放的有害物質也成為公眾普遍關心的話題。  垃圾焚燒發電是否環保?能否對生活造成危害?
  • 科學系統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對基層來說,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既是提高基層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又是升級垃圾處理系統的重要牽引,更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契機。近年來,北京市朝陽區以創建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為切入點,堅持目標導向、系統思維、科學謀劃、循序漸進,有效推進了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 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重在推動「全社會治理」,促進習慣養成。
  • 3月1日起,濱州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傾倒建築垃圾
    第十一條 建設工程施工單位應當配備施工現場建築垃圾管理人員,並按照下列規定加強對施工現場管理:(一)設置符合標準的硬質圍擋;(二)按照分類要求分類收集、堆放建築垃圾;(三)及時回填工程渣土、清運建築垃圾,不能及時回填或者清運的,採取覆蓋、壓實、噴淋、灑水、臨時綠化等防塵措施;(四)對工程泥漿實施漿水分離,規範排放,有條件的進行幹化處理;(五)硬化施工工地出入口道路,配備車輛衝洗設備
  • 用什麼裝溼垃圾
    然而日前在小區分類垃圾桶前,筆者卻看到王小姐與垃圾分類志願者僵持的尷尬一幕:志願者要王小姐『按要求』將手中的溼垃圾破袋扔進垃圾桶,肩背名牌包包穿得『山青水綠』急於去上班的王小姐望著洇溼的垃圾袋,擔心臟手且無水可洗,面有難色,不想『按要求』做……  僵持的結果最終如何?不得而知。然而那尷尬的僵持一幕,卻引起筆者的一番思索。
  • 山東萊西:因地制宜讓垃圾分類在農村落地開花
    「以前大家隨地亂扔垃圾,住得很不舒服,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後,大家都很自覺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裡,還會有垃圾運輸車統一清運,如今住村裡也像城裡一樣乾淨了。」家住望城街道韓家屯自然村的林大爺和符大爺高興地說。「垃圾圍村」的現象沒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整潔的街道,環境美了,村民的笑容更甜了,韓家屯自然村的變化是青島萊西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的一個縮影。
  • 因小狗起糾紛 一對男女暴打環衛工
    10月24日晚,一段小視頻在蘇州當地朋友圈裡傳開了,一名身穿環衛工服裝的男子被一名女子拽著,另外一名男子則對環衛工揮拳,環衛工隨即倒地。昨天,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段視頻發生在蘇州平江路,令人唏噓的是,據周圍目擊者反映,事情的起因可能是因為一隻小狗,視頻中這對男女因懷疑環衛工的車子碰到了狗,雙方發生了爭執。  平江路上一家店的監控完整記錄下了事件的過程。
  • 女子把11萬鑽戒扔了,環衛工人翻13噸垃圾找回!網友炸鍋了!
    由於沒有注意,將垃圾和戒指一起扔進了樓下垃圾桶,當時也沒有發覺。兩三個小時後,她猛然發現戒指不在手上,才回想起是和垃圾一起丟進垃圾桶了。當她再次返回垃圾桶旁時,桶內垃圾已經被清理走了。夏女士頓時懵了,因為這枚訂婚戒指不僅昂貴,對她來說更是意義非凡。
  • 同樣都是吃剩的骨,憑啥排骨貝殼是幹垃圾,龍蝦魚骨就是溼垃圾?
    我們先看一下中國的城市生活垃圾裡都有一些什麼東西:近年來中國的人均垃圾產量以及組成|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作為吃喝大國,餐廚垃圾在中國的城市垃圾裡佔有非常大的比重。2014年,這個比重超過了2/3。人均垃圾產量慢慢降低,但是餐廚垃圾一直很穩。就是這些餐廚垃圾,直接拉低了中國垃圾的水準。
  • 同樣是吃剩的骨,憑啥排骨貝殼是幹垃圾,龍蝦魚骨就是溼垃圾?-虎嗅網
    原因不說相信你也知道了:上海開始強制垃圾分類,扔錯垃圾就要罰款。由於回收價值增加,實施垃圾分類後,收集垃圾的成本反而會降低[8]。分類好的垃圾,堆肥、焚燒也會產生經濟效益。德國通過分類可以回收2/3的生活垃圾,垃圾處理的年收益可達到700億歐元[7]。而按安全處理成本計算,我們每年還要為處理垃圾投入幾千億元。
  • 揭瀋陽老虎衝填埋場:一年科學處理垃圾100多萬噸
    &nbsp&nbsp&nbsp&nbsp烏漆漆的滲瀝液流進去 清亮亮的淨水淌出來&nbsp&nbsp&nbsp&nbsp這裡一年處理垃圾100多萬噸,垃圾處理挺科學&nbsp&nbsp&nbsp&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