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春節即將到來之際,大眾網濱州頻道全體編輯記者開展「學批示 踐『四力』——新春走基層」活動。編輯記者們將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 80 周年的重要批示精神為動力,自覺踐行群眾路線,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在春節前夕、在回家的過程中,通過記錄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展現祖國各地欣欣向榮、人民群眾歡度佳節的美好景象,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營造喜慶祥和的濃厚氛圍。
【新春走基層】
垃圾清運工: 一年364天披星戴月與垃圾「打交道」
時間:2019年1月27日
地點:濱州市濱城區
記者:王亞明
他們,一年之中有364天披星戴月出發;他們,不論嚴寒酷暑、陰晴雨雪,整天與垃圾「打交道」;他們渾身髒兮兮,走到哪裡都不「招人待見」;他們,頂著惡臭換來城市的清潔。長年累月,他們患上了職業病,對臭味的嗅覺基本失靈。他們,就是城市裡的垃圾清運工。1月27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對這群可敬的人進行了跟隨採訪。
凌晨4點15分,劉立軍到達大隊,換上工作服後簡單洗把臉就出發
一年364天披星戴月工作,天天與垃圾「打交道」
不到凌晨4點,人們還在熟睡中,位於濱州市濱城區黃河七路渤海一路附近的濱州市環境衛生清運大隊院內已經是一番忙碌的景象。時不時響起的垃圾壓縮車馬達轟鳴聲打破了黑夜的寂靜,垃圾清運工根據時間安排已經陸續上崗。
對於這裡的垃圾清運工來說,凌晨4點甚至更早上崗,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一年四季,不論嚴寒酷暑,不分陰晴雨雪,除了大年初一,一年364天,天天與垃圾「打交道」,頂著惡臭奔赴在清運垃圾的路上,為了人們生活環境的舒適,為了這片城市的乾淨和美麗而辛勤勞作。
記者了解到,這裡共有垃圾壓縮車40餘輛,近90名清運工,負責濱州市濱城區東西渤海五路至渤海十八路、南北南外環至北外環範圍內的生活垃圾清運工作,他們平均每天要清運的生活垃圾多達320餘噸。
凌晨4點15分,垃圾清運工劉立軍和搭檔李永峰準時到崗,換上深藍色的工作服,簡單洗把臉,檢查好車輛狀況,便出發趕往他們負責清運的區域。36歲的劉立軍和38歲的李永峰搭檔已有6年的時間,劉立軍是司機,搭檔李永峰則主要負責裝車。作為80後,他倆是清運大隊裡年齡最小的清運工。劉立軍的父親退休前在垃圾清運大隊工作,受父親的影響,喜歡開車的劉立軍從18歲起便幹起了垃圾清運的工作,這一幹就是近20個年頭。而李永峰是2013年來到清運大隊,在這之前曾幹過搬運工,也當過廚師。
劉立軍和李永峰負責清運黃河五路至六路、渤海六路至八路,以及黃河十路至十二路、渤海七路至八路之間居民生活垃圾的清運。這片區域包括樊家市場、樊家小區、瑄嘉名都小區等40餘個收集點,平均每天產生12噸生活垃圾,核載4噸的垃圾壓縮車需要從垃圾中轉站來回往返3趟才能拉完。
李永峰一路小跑,從遠處拖來垃圾收集箱
倆人互相配合將垃圾裝車
清運垃圾就是與市民搶時間,寒冬穿單衣幹到出汗
4點22分,劉立軍和搭檔李永峰抵達收集的第一個點——樊家市場。壓縮車停在市場內第一個垃圾收集處,倆人迅速帶上口罩和手套,開始將垃圾裝車。李永峰熟練地將垃圾收集桶掛到壓縮車上。按下按鈕,伴隨著發動機轟鳴聲的加大,兩桶垃圾順利被倒入壓縮車車廂內。緊接著一股刺鼻臭味襲來,大量灰塵在車燈的光束裡揚起,一旁拍照的記者不覺後退了兩步。李永峰邊幹活邊跟記者介紹,冬天溫度低,這點臭味根本不算什麼。「到了夏天,垃圾經過一夜的發酵,味道尤其刺鼻難聞。如果再遇到下雨天,桶裡的水倒進壓縮車內,壓縮的時候擠出來濺到身上都很正常。」
為節約時間,地上少量的垃圾直接用手攬
一旁的劉永軍正拿著掃帚,借著車燈將灑落在地下的垃圾掃成一堆,抄起雙手一下攬到壓縮車內。記者好奇為什麼不用鐵鍬而直接用手攬呢?「趕時間啊,地上少量的垃圾用手攬更快。」劉立軍告訴記者,收集的第一個點選在樊家市場可不是隨意選擇,他們得跟市場內的攤主搶時間,五點後攤主開始上攤,收集車就開不到市場裡面了。
老舊小區無法調頭,李永峰指揮劉立軍倒車進入
收集完第一個點,兩人馬不停蹄地趕到下一個點——樊家小區。樊家小區屬老舊小區,此時小區內路邊都停滿了車,壓縮車開進去無法調頭,只能倒進去。指揮著劉立軍將車倒進小區後,李永峰一路小跑到垃圾收集桶放置處,拖起兩個桶再小跑回到車旁開始裝車。劉立軍在快速清理完地下灑落的垃圾後,與李永峰一起拖來垃圾桶裝車。接連幾個收集點,兩人都是如此,不一會兒穿著單衣的兩人已經出了汗,劉立軍戴著的帽子也被汗水浸透。一路跟著,記者早起的困意,早被垃圾的惡臭和兩人緊張忙碌的節奏趕走了。劉立軍告訴記者,他們不光得跟市場的攤主搶時間,還得跟市民搶時間。「工作日裡,七點以後路上的車就多了,趕上堵車又得耽誤時間,上午就清不完了。」
天空剛剛泛起魚肚白,劉立軍駕車趕往垃圾中轉站卸車
在垃圾中轉站,劉立軍操作壓縮車卸車,此時戴著的帽子已被汗水浸透
上午6點30分,天空泛起魚肚白,壓縮車已經裝滿,劉立軍和李永峰馬不停蹄地趕往10公裡外的垃圾中轉站卸車。途中經過早餐店,兩人簡單買了包子和豆漿,帶上車在路上吃。到達垃圾中轉站卸完車,返回的時候已是早上7點鐘,劉立軍和李永峰又緊張地投入到第二車的收集中。待第二車卸完車返回,已經是9點18分。今天是周末,又趕上學生已經放假,路況還算暢通,估摸著上午就能清運完畢。這樣,下午劉立軍和李永峰便能回家休息了。劉立軍告訴記者,過兩天隨著春節的臨近,垃圾量會大大增加,需要4至5車才能清運完。
9點20左右,劉立軍和李永峰趕到瑄嘉名都小區開始收集第三車
裝車時揚塵四起,為了防止垃圾掉落,李永峰緊挨著車體用手擋住縫隙
走到哪都「不招人待見」,每個人都有職業病,對臭味基本無感
垃圾清運工作整天和垃圾「打交道」,走到哪都「不招人待見」,幹清運工將近20年的劉立軍對此深有感觸。在清運垃圾時,劉立軍經常會看到從清運車旁邊經過的人捂著鼻子「快速逃離」,時不時還會投來異樣的眼光。甚至垃圾清運工的家人、朋友都不理解他們。剛乾清運工的時候,劉立軍經常會聽到朋友這樣的話:「年紀輕輕地幹點啥不好,非得幹這個。」
將近20年在清運垃圾的崗位上,劉立軍見證了清運車從拖拉機到六輪貨車再到垃圾壓縮車的進步,見證了環衛工作的一步步發展,也見證了城市不斷發展變化。每當遇到不理解他這份工作的人,他不會往心裡去,也會不去爭辯。「雖然我幹的工作髒點、累點,但我絲毫不覺得我幹的工作就低人一等,我反倒認為我的工作特別有價值。」劉立軍說,工作總得有人幹,每當他看到乾淨的城市環境衛生,他就會有種成就感,會為在這個平凡崗位上默默付出的自己和同事感到驕傲。
垃圾清運工晝伏夜出,幾乎沒有了「生活」。整天面對惡臭的垃圾,長年累月也患上了職業病,他們對臭味基本無感。李永峰說,每個崗位上都會有相應的付出,現在單位上配備了食堂、澡堂和休息室,勞保用品、各項福利都有,待遇也不比其他工種差,他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當看到城市變得乾淨整潔,偶爾聽到一聲『辛苦了,謝謝』,我都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