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冰
在中國,只要問到歷史上的「三蘇」是誰?相信很多人會不假思索脫口而出:蘇洵、蘇軾、蘇轍。
是的,縱覽中國歷史,沒有哪一家能像蘇氏家族一樣,在唐宋八大家中,佔據三個席位,傳為千古佳話。當然,這除天資稟賦之外,蘇氏一脈代代相傳的家風淵源,也是他們的重要基石。
三蘇故裡 河北欒城蘇邱村
那麼「三蘇」故裡在何處?蘇氏一脈源於誰?就成了歷史文化追溯的重點。然而,沒有任何爭議的是「三蘇」故裡,就在今天的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的蘇邱村。據《欒城縣誌》記載:「唐蘇鸞臺味道墓在城西北十八裡蘇邱村。」這就明確記載了蘇氏祖籍在河北欒城。
武則天臨朝時期,宰相蘇味道被貶為眉州刺史,其後蘇味道卒於眉州,他的二兒子蘇份留在眉山。蘇份的第九代子孫是蘇洵,蘇洵的二兒子叫蘇軾,三兒子叫蘇轍,父子三人成為一代文豪。蘇味道死後,歸葬欒城蘇邱村。因此,三蘇故裡,就在今天的欒城蘇邱村,蘇味道,是「三蘇」先祖。
走進蘇邱村 拜謁蘇味道墓
出石家莊南二環,順石欒路南行不遠,就到環城水系,從水系南側的大路拐向西直行幾華裡,就到達蘇邱村。蘇邱村,原名為蘇丘(蘇家冢的意思)。《欒城縣誌》記載:「唐蘇鸞臺味道墓在城西北十八裡蘇邱村。」 蘇邱村置自唐代,因唐代宰相蘇味道墓而得名蘇丘,清雍正初改為蘇邱。
蘇味道墓位於蘇邱村中部,有1300多年的歷史,佔地3500平方米。封土高約4米,直徑約10米,四角有四座井亭,墓臺周圍有翠柏和白玉欄杆環繞。墓前立有3通石碑,正中的石碑上書「大唐蘇味道之墓」,左右兩塊碑上書「三蘇發祥」、「眉山發跡」字樣,還有一塊《蘇味道墓修復碑記》臥碑。站在墓前,思緒隨風而動,歷史中的蘇味道立體起來。
蘇味道 三度拜相詩風清正
蘇味道,字守真,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卒於705年),蘇邱村人,唐代政治家、詩人。蘇味道九歲能詩文,少年時,便和贊皇李嶠以文辭著名,時稱「蘇李」,十九歲進士及第。在武則天時期,蘇味道三度拜相,居相位九年。
在初唐時期,他與同時代的李嶠、崔融、杜審言並稱「文章四友」。在詩人中,「蘇李」往往又與「沈宋」,也就是沈佺期、宋之問相提並論。沈佺期18歲中進士,宋之問19歲中進士,同屬鳳毛麟角之才。他們都大力創作近體詩,對唐代律詩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蘇李」的成就雖不及「沈宋」,但由於他兩人身居高位,在當時有較大的影響。蘇味道詩風清正挺秀,綺而不豔,多詠物詩,流傳的有《詠井》、《詠霜》、《詠虹》等,特別是那首《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更是被譽為「古今寫元宵節詩之首」。
蘇味道詩寫的好,但從政卻很謹慎,特別是在武則天強權當政時,他採取明哲保身方式,避免得罪各方,處事便模稜兩可。常對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時有「蘇模稜」之稱,這也就是「模稜兩可」一詞的來源。
「三蘇」感恩 雖居眉山不忘欒城
蘇味道有四個兒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業」做了官,只有老二與眾不同。這個老二叫做蘇份,蘇味道死後,蘇份就在眉山縣,也就是現在的四川眉山東坡區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蘇氏」。
蘇味道死後,歸葬蘇邱村。作為後人的「三蘇」,雖居於眉山,並在眉山開枝散葉,但對於祖籍河北欒城,一直念念不忘。他們在文章、詩詞、書畫經常署名為「趙郡蘇洵」、「趙郡蘇軾」等,蘇轍更是被朝廷授予「欒城縣開國伯」,他的作品集叫《欒城集》。蘇東坡的墓志銘上也寫道「蘇自欒城,西宅於眉」。蘇洵之孫蘇籀撰錄蘇轍語錄一卷,取名《欒城遺言》「以示子孫」也說明蘇氏一門源於欒城。
亭臺掩映詩詞長廊
在蘇味道墓前左側,建有碑刻與亭臺,高大的亭臺,顯然是備給拜謁者臨時休息用的。碑刻的詩詞長廊分布均勻,細細讀來,讓人沉浸在那些雋永的詞句之中。
這裡是蘇東坡祖籍,自然也是「東坡文化」的源頭,因此在蘇味道墓對面的一處古舊房屋牆上,就會看到畫著一些蘇軾的軼事,這也是人們把蘇氏後裔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一種方式。
蘇軾的軼事裡,既有「出人頭地」的來歷,又有「水落石出」的演化,還有「天涯何處無芳草」的趣說,更有「滄海一粟」的來源。更有意思的是,竟然特意把「東坡肉」的傳說進行了重點介紹,想來美食是人人割捨不開的最愛。原來,「東坡肉」是蘇軾在徐州任知州時,帶領徐州人民抗黃河之災,築堤保城,百姓感恩,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研製成紅燒肉,又回贈給抗洪的百姓,肥而不膩,酥香味美,被稱為「回贈肉」。後蘇軾被貶黃州,自己在一個東山坡上開荒種地,便自封「東坡居士」,又把紅燒肉進行完善,成為「東坡肉」了。雖是軼事,也因此說明蘇氏一門,清正廉潔、醉心詩學、淡泊新心性的生活態度。
清明橋上雨紛紛
離蘇邱村不到1公裡,有座清明橋。因此橋是蘇味道後人清明祭祖的必經之路,而得名「清明橋」。
清明橋坐落於洨河故道上,建造年代比較久遠,與趙州橋一樣,同為李春修建,全長44.2米,寬5.08米,是一座規模較大的石拱橋,如今洨河早已乾涸改道,清明橋也已經成了文物,被文保部門保護了起來,是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那些橋上來來往往的蘇氏後裔和路人,已定格成歷史影像。
蘇邱村 依舊熠熠生輝
蘇邱村,作為「三蘇」祖籍,也見證著蘇氏家風代代相傳,甚至已經超越了一宗一脈的意義,載入中國人的口碑,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文化之中。「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蘇氏一門的成就,雖穿越歲月而依舊熠熠生輝。
袁冰山河行
袁冰 河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北方以北圍讀會」聯合發起人,「書多多」原創自媒體公眾號聯合創始人。熱愛自然萬物的行者,醉心歷史文化的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