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蘇04 三蘇祖上 摸稜兩可
《蘇東坡新傳》記載
眉山蘇氏,原籍趙郡,即今河北趙縣,後魏置郡,唐改趙州,宋升為慶源府。欒城從戰國時代就屬於趙郡,今為河北欒城縣。三蘇題名,慣稱趙郡蘇某,蘇轍併名其文集曰《欒城集》者,都是從其祖籍,蓋蘇洵作《蘇氏族譜》,追認趙郡蘇味道為其始祖。
說起來,蘇軾的祖上實在有些不光彩。
這個蘇味道是唐貞觀年間出生的,直到武周朝,攀附上了武后近臣張昌宗,從此仕途發跡。
張昌宗何許人也?
不要把他和奉系軍閥的張宗昌搞混了。其實完全可以忽略此人的名字,他還有個親兄弟,這張氏兄弟倆,一起伺候武后,把老太太伺候的欲仙欲死,面首兄弟組合是也。
對,就是這麼個人物,讓蘇味道攀上了。
蘇味道一生庸碌,無所作為,倒是貢獻了一個今天非常頻繁使用的成語:
《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
相傳,當時有下屬向蘇味道請示工作時,他總是習慣性地撫摸床稜,喃喃:這樣辦也行,那樣辦也行。具體怎麼辦,你們自己看著辦,不要再問我了。
久而久之,下屬給蘇味道起了個綽號:蘇摸稜。
成語模稜兩可,亦作摸稜兩可,即由此得。
後來唐中宗發動神龍政變,張氏兄弟失勢,蘇味道也被貶為眉州刺史,並死在任上。
蘇味道生有四子,伯、叔、季均隨父為官,只有仲子,蘇份未走仕途,在眉州安家落戶,直到蘇份第九代後人上,誕生了一位叫蘇洵的人物,而後才有了軾轍兄弟。
說起來,蘇軾的性格中,如果能稍微嵌入一點點他這位老祖宗的明哲保身、模稜兩可的基因,一生中的大小波瀾,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
話說兩頭,這樣圓滑世故的性格,怎麼可能寫出那樣激蕩、坦蕩的詩詞?
所謂性格即命運,我們這些後人,其實是沒有辦法多做評判的。
現在我們回頭再審視蘇軾、包括他的父兄三蘇一生的成就,其實不能不感慨造化弄人、天賦異稟是多麼神奇的力量。
在蘇軾的父親蘇洵之前,眉州蘇家五世先人無一入仕,甚至連讀書人都沒有幾個。
就說蘇軾的祖父蘇序,為人豪橫俠義,記載說他生性淡泊,不喜讀書,只愛做一些所見所聞所感的打油詩,路見不平必出手相助。
某年,眉州饑荒,蘇序開倉賑濟災民,還會在寒冬臘月蒸了芋頭給有需要的人任食。
蘇軾成年後豪爽與善良的品格,其中很大一部分基因,一定是來自這位樂善好施、為人俠義的老人家。
而令人稱奇的是,這一支蘇氏,在蘇洵之前一點知識分子的基因也沒有,甚至到了蘇洵,也是大器晚成。
史載:眉山蘇洵,少不喜學,壯歲猶不知書。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
但是,如果把個人的軌跡融入大時代中去理解,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一個家族的興衰命運。
蘇氏一門到了蘇洵這裡突然開了竅,竟然異軍突起,一門出三文豪,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
在蘇洵出生前,五代亂世剛剛結束,宋朝肇始,太祖立朝的國策就是抑武揚文,走文官政治的大路線。
這個路線決定了有宋一朝,成為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
蘇洵出生時正值宋真宗在位期間,關於這位皇帝,除了民間評書楊家將裡那個拉偏架的負面形象之外,在正史中最有名的就是他那首《勸學篇》了。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正是這一首朗朗上口的詩歌,讓天下士子盡皆以仕為一生之志。
三蘇,就是在這樣的政治語境下成長起來的。
謝謝觀賞,再見
無犀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