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大凌河之戰的一開場,皇太極找到了攻城克堅的正確打開方式,但祖大壽率領的遼東兵將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拉上敵人墊背才是軍人最體面的死法,坐困大凌河城而待斃的蠢事,祖大壽是幹不出來的。
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九日,祖大壽派出騎兵百餘人出戰,被殲。十日,再派馬步兵五百餘人出戰,敗回。失敗未必是成功之母,但絕對是成功的墊腳石,有了這兩場敗仗墊腳,祖大壽決定跟皇太極玩一把大的。
八月十二日,祖大壽先派出小股兵力從西面出城,繼而又派大隊從南面出戰,這兩股明軍誘使後金的正紅旗和兩藍旗離開圍牆和壕溝向大凌河城進擊。後金軍衝至城壕後不得不下馬與明軍步戰,自廢了一半武功,而城下明軍與城上明軍則展開精妙配合,頓時是弓箭、火炮齊發,給後金軍上了一堂非常血腥的城牆攻防實戰課。
後金軍損失慘重,用滿地的屍體向明軍交了學費,這證明孫承宗的倚城制敵戰法還是奏效的,後金軍即便已經弓刀換炮,也仍舊玩不轉攻堅戰。戰後,皇太極直接把一口唾沫吐到部將的臉上,照這麼幹還怎麼圍城打援,全他媽要被明軍報銷在城牆下。
但這還不算完,後金方面甚至還因此鬧出了內訌。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覺得自己的人馬血戰一場,你皇太極怎麼能用一口唾沫打發我們?他不僅發了牢騷,還跟皇太極起了衝突,據說還抽刀要砍皇太極。
這個插曲後來成為皇太極整垮莽古爾泰兄妹三人的由頭,就連他的正藍旗也一度遭到廢除。這麼來說,祖大壽這一把坑的並不是皇太極,而是他的對手莽古爾泰和正藍旗。細說起來,明朝軍將和後金之間從李成梁開始就有互送人情的傳統。
比如,袁崇煥殺掉毛文龍,後金就很認這份人情,後來還專門給袁崇煥平反,說他沒有叛變,不是賣國賊。而祖大壽則間接幫助皇太極除掉了阿敏、莽古爾泰這兩大內患,皇太極也很認他這份人情,所以後來祖大壽兩次鬧轉會,皇太極都很熱情和信任。
但人情歸人情,工作歸工作。皇太極見識到祖大壽還在巔峰狀態,圍城打援的意志就更堅定了。此後無論城內明軍如何挑釁,後金軍的表現都相當謹慎,擋回去就收工,能不追擊就不追擊。
祖大壽此後數次出戰未能撈到便宜,只能老老實實閉城堅守等待援軍。這種局面並不能怪祖大壽能力不濟,皇太極的部署不僅顛覆了後金軍對自我的使用,也讓明軍對眼前死敵有了觸目驚心的認識:「逆奴圍凌,連控四壕,灣曲難行,器具全備,計最狡矣!故雖善戰如祖大壽,無怪其不能透其圍。」
明朝方面最先出動的援軍是在八月十六日從松山方向過來的,但那2000人走到半路上就被後金阿山、勞薩、圖魯什的警戒部隊擊敗。
與此同時,孫承宗也從山海關趕到了位於前線的錦州,親自指揮救援大凌河,丘禾嘉也跟著去了。孫承宗的動態一出來,皇太極的神經立馬繃緊,他馬上做出第三項部署:
一、派阿濟格、碩託率蒙古奈曼、科爾沁、阿魯、扎魯特等部兵之半,向錦州方向攔擊明朝援軍(蒙古兵打頭陣);二、派舒穆祿·揚古利率八旗護軍之半,在阿濟格、碩託出發後跟進增援(八旗軍撿便宜);三、皇太極率護軍、火炮營、車盾等部作為後援,視情況擇機向錦州方向出動。此時的孫承宗雖然排不出馬世龍、袁崇煥、滿桂這樣的豪華陣容,但誰知道有沒有新的偽廢材又被這個老頭化腐朽為神奇了呢?事實上,明軍這次還真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不僅差一點攪了皇太極的圍城打援之局,甚至還說動皇太極向明朝稱臣議和。
八月二十六日,孫承宗派丘禾嘉會同總兵吳襄、宋偉率兵救援大凌河城。但丘禾嘉這個人實在讓人很無語,他做遼東巡撫的最大的心得,就是繼承王化貞、王在晉等前任們所開創的巡撫一定要跟督師(或經略)對著幹的傳統。
他背靠兵部尚書梁廷棟、內閣首輔周延儒在遼東自搞一套的做法,就很有當年王化貞架空熊廷弼的風範。在大凌河築城時他又跟祖大壽鬧矛盾,孫承宗對這個人感到很頭疼,就建議朝廷把他調走。隨後他的靠山梁廷棟丟官、周延儒縮頭,朝廷便調他去做南京太僕寺卿。
但為什麼這位老兄還是沒滾蛋呢?原因出在繼任者身上。
朝廷對丘禾嘉下了調職令後,派去遼東接任巡撫的孫谷還沒到任就遭到罷免,於是又任命謝璉去當遼東巡撫。但謝璉也是一個活寶,知道遼東前線打得正熱鬧,不肯去。
最後朝廷沒辦法,就對謝璉說你只用到山海關就行,錦州前線的事情讓丘禾嘉留在那裡替你代理。這麼一來,丘禾嘉在大凌河之戰中的戲份就一直演到了最後。
要說丘禾嘉的演技確實很吸引眼球,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假動作多、行蹤神秘,不僅後金軍難以一睹丘大人的戰場風姿,就連吳襄、宋偉也不知道這老小子什麼時候出動。
但吳襄、宋偉也不是善茬,這兩人的作戰風格是你不配合我,我也不配合你,碰到硬仗誰不跑誰是孫子。
孫承宗調派的第一次援軍就是由這三塊料帶領的。
援軍在抵達大凌河城東南的長山時,與後金阿濟格率領的蒙古兵遭遇。當日原本是大霧天氣,明軍在大霧中誤入阿濟格的營寨,但還沒來及搞清楚狀況霧就散了,於是視線很好,看得很清楚,周圍全是敵軍。
後面的情況很混亂,吳襄和宋偉誰先跑的不知道,只知道明軍死傷慘重,被阿濟格一直追殺到錦州。
此戰之後,皇太極為了讓這幾塊料少跑點路,就把打援的地點搬到了錦州城外。於是在九月十六日,第二梯隊的七千援軍剛出錦州城就與後金軍遭遇,不知道是不是孫承宗上了城頭督戰,明軍這次打的異常兇猛。先是擊敗了後金前哨圖魯什等軍,並一路追殺到小凌河岸。而後又與皇太極的主力激戰,還差點幹掉多鐸。雙方連戰十餘陣,最後皇太極退軍的時候,明軍尾隨追擊又大戰了一場。
此戰中明軍的打法有了很大的起色,這讓皇太極又覺得不能離錦州城太近,便把軍隊全部撤回大凌河。但是他滿肚子的怨氣憋出了一個壞招,在撤回時讓一部分後金軍穿上明軍的衣服,偽裝成錦州援軍向大凌河城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