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陳繼儒
在封建社會中一直是以男權居上,女子更多的情況下只是男人的一種附屬物品,乃至於生育工具。那時候人人都以「女子無才便是德」為至理名言,因此,封建時期的女子享受不到教育權,繼而就難以獲得自己的價值,難以實現個人的經濟獨立,難以獲得與男子平起平坐的權力。
這種情況直到清末時期才慢慢得到了改善。1840年,當英國的大炮轟開了清朝的大門之後,伴隨著大量外國人一起湧入的,就是當時相對而言比封建社會思想先進得多的新式思想。
而這些思想之中,就包含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致使清末民初的中國本土思想遭受了很大的衝擊,有些人就乘著這股思想浪潮實現女權的提升,但也有些人卻直到最後也沒有衝破這種枷鎖。
而安徽陸家大小姐陸英也沒能逃過這一魔咒。
陸英所在的陸家,乃是安徽境內頗為有名的鹽商,家境十分殷實。可惜陸家確實一個傳統的封建家族,對陸英的培養也是以琴棋女紅為主,沒有讓陸英進入新學堂中學習。
但陸英從小就聰明可愛,長大後更是亭亭玉立美貌動人,加上又是大家閨秀,為人親切健談,在當地也就成為了一代名媛,若不是陸英早已名花有主,而且這個主人來頭還不小,那在陸家門口排隊求親的人肯定就成百成千了。
而這個所謂來頭不小的主人 ,名字叫做張武齡。張武齡乃是合肥四大家族之一的張家大少爺,他的祖父是晚清大臣張樹聲,張樹聲在晚清曾任總巡撫、總督、淮軍將領等等職位。他的父親張蔭谷既是清朝大臣,又是當地富商,錢權在手,張家也就被列入了合肥四大家族名單之中,僅在李鴻章所坐鎮的李家和段祺瑞坐鎮的段家之下。
彼時,張家想要在鹽業更進一步,於是就跟陸家聯了姻,雙方家長給張武齡和陸英訂了親。等到二人都到了適婚年齡後,沒見過幾次面的兩個人就成了婚。從此,陸英成為了張家的媳婦兒。
兩人雖然沒見過幾次面,但是也並不是很反感這段婚姻。張武齡才華橫溢,是近代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教育家,尤其在女子教育和提升女性權利上做出了很大貢獻。而陸英長相美麗,端莊大方,把張武齡的家事操持得僅僅有條,因此兩人成婚之後也算是非常和睦。
可這種和睦之下,潛藏這一種危險。一個是兩人關係和睦,以至於夜夜笙歌翻雲覆雨,另一個是封建思想多子多福,由此,陸英淪為了「生育機器」。
1906年,20歲的陸英嫁入了張家,在之後的16年裡,總計為張武齡生下了14個孩子,其中有5個早早夭折了,這讓陸英頗受打擊,加上接連不斷地懷孕生產,完全透支了陸英的生命力,到了36歲的時候,陸英就因為身體極其虛弱因病去世了。
而她留下來的9個子女中,四個女兒卻個個生得美麗動人而且才華出眾,她們的名字分別叫做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和張充和,即是後來文明大江南北的「合肥四姐妹」,其中張兆和還嫁給了近代著名文學家、小說家沈從文,因此在四姐妹中最為知名。
而四姐妹在張武齡的安排之下都接受了新式教育,她們有自己的才華,有自己的能力,加上本身出身也十分不錯,因此根本不需要攀附男人才能過活,因此四姐妹都在最後得以善終,沒有走母親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