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匠匠 了不起頻道
#海派旗袍
「我不辛苦,不忐忑,不虧欠我這一輩子,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狀態。」—— 褚宏生
望哥 · 發現中國好手藝
錦袍素雅身段嬌,春風拂柳展妖嬈。
說起旗袍,大多數人腦海裡都會不自主地閃過《花樣年華》裡的蘇麗珍。
在劇中,張曼玉以23套顏色、風格各異的旗袍展現了優雅迷人的東方女性之美。
我想大抵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一個瑰麗的旗袍夢。
電影《花樣年華》劇照
旗袍固然美,卻也離不開手藝人的創造。
他們用一針一線將旗袍的獨特向世人展現,唯有創造的生靈才會是生靈。
褚宏生便是這其中的一人,從16歲到99歲,他一生製作了5000多件旗袍,
從民國美人到現代名媛,從政治圈到影視圈,無數人拜倒在他的手藝下,成為他的忠粉。
手藝人的成長,大都並非一蹴而就的,
而儲宏生的成功,卻仿佛輕而易舉。
可能荊棘遍地,但我仍想走一遭
2017年,褚宏生99歲。這個年近百歲的老人,從16歲開始,只做一件事——手工製作旗袍。
16歲那年,褚宏生被父母從蘇州吳江老家送到上海,拜當時上海灘最有名的裁縫朱漢章為師。
學徒僅僅2年的時間,他便因為影后胡蝶量身定製的旗袍而一舉成名,轟動了整個旗袍圈。
當時不管在誰看來,他的成功都過於順利。但在成功的背後,隱藏的是他當學徒時的努力和用心。
褚洪生工作室
當時與褚宏生同期的徒弟們都開始動手幹活時,而師傅卻一直讓自己練基本功,褚宏生只能幹著急。
但其實是師傅看出他是塊好料子,又怕他把「學生意」錯當成「跑生意」——把待人接物的技巧當成了養家餬口的路子,所以才用 3 年時間磨鍊褚宏生的性子。
「剛開始的時候我特別不服氣,氣呼呼地去找師傅理論,」褚宏生慢悠悠地回憶,「幾年後,我才理解師傅的苦心,他是讓我別心急,說以後我會比他們做得更好。」
褚宏生出師後,師傅送給他一條愛馬仕款式的老皮尺,搭在褚宏生的脖子上,這一掛就是77年。
1936年,他接到了自己作為學徒的第一個大單,為影后胡蝶量身定做一件旗袍。正是這筆訂單,徹徹底底地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當時褚洪生因為創新的理念與師傅爭論不休,他堅持選用法國蕾絲替代原有的面料,這樣新穎又大膽的想法,在當時如若失敗,可能會成為他旗袍生涯永遠的黑點。
他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不顧師傅的反對,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與傳統相悖的一條路,可能荊棘遍地,但他仍想走一遭。
獨特的旗袍遇上美麗優雅的佳人,二者交相呼應,一經面世,就受到了眾人的追捧。有人感慨:「以胡蝶之豔光亦未能使旗袍失色。」
自那以後,褚宏生逐漸名揚四海,連當時的宋慶齡都忍不住要求他的量身定做。
客人也從胡蝶,宋慶齡變成了張曼玉,鞏俐等人,甚至連杜月笙都把他請到家裡去做。
漸漸的,人們開始稱他為「上海灘名媛們背後的男人。」
旗袍,她有她的性格
從那以後的80多年歲月裡,無數時光都被他縫進了那五千多件華麗的旗袍裡。
手藝從來不能一蹴而就,做旗袍也不例外。一件旗袍的完成必定要經過繁複的步驟,釘直角扣、劃線、刮漿、開滾條、縫紉、盤扣、量體、打樣……
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這些繁瑣的工序本可以用機器來代替,但褚洪生仍然堅持純手工製作,從不曾動搖。
他常說:「旗袍就像一個人一樣,不是機器硬邦邦的,她圓潤有性格,只有人手才能縫出。」這是一位匠人的堅守,更是對於傳統手藝的堅持。
作為上海乃至全國的「大師」級裁縫師,他卻只說自己只是一個做旗袍的「普通裁縫」,比起沽名釣譽,他更喜歡把自己埋在布堆裡專心致志地研究旗袍。
他做了一輩子的旗袍,卻沒有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相比於錢,他的眼裡只有旗袍。
「我就是個做旗袍的,現在老了都做不了旗袍了,就只能幫別人量身,我不辛苦,不忐忑,不虧欠我這一輩子,這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狀態。」
在他看來,旗袍是世上最美、最能體現女性特質的服裝,而且無論時光如何流轉,旗袍永遠不會過時。
儘管已經耄耋之年,說到自己最喜歡的旗袍,褚洪生仍然兩眼發光,就像個看到自己喜歡糖果的孩子。
這個近百歲的老人,在這個成衣泛濫的年代,以近乎笨拙和執拗地堅持,保持著這一針一線的溫度。
他的合作夥伴,忘年之交周朱光評價他:「是一位神人,不用量就能說出客人的三圍,他非常純粹,好像腦子裡只有旗袍,為旗袍而生。」
上海灘最後的裁縫,已成絕唱
2017年春節,99歲的褚宏生作古了,他的旗袍已成絕唱。
談到旗袍,他曾不止一次說過自己的願望,就是:「等到某天,旗袍能回到中國女性的日常裝當中去。」
很遺憾,他沒有看到這一天。更遺憾的是,隨著大師的離去,一個衣香鬢影的時代結束了。
旗袍不復昨日之榮光,我們再難逢見一個穿著旗袍的女子,走在城市的尋常巷陌,風光動人。
這個見證了旗袍起起落落,東方女性審美幾經變換的的旗袍匠人,帶著對傳統的守護與未來的期盼告別了人世。
直到最後,他仍在堅守著自己的旗袍之道,即:女人身上流動著的氣韻,是含蓄與性格之間微妙的平衡。
在如今快餐文化的影響下,無數的手藝人被歷史的洪流淹沒,無數的手藝被現代化的工藝衝 擊,無數傳統工藝就這樣慢慢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又何嘗不是中國文化的悲哀呢?
只願世人有朝一日能慢下腳步,看看那些幕後的手藝人,看看那些已經失傳的藝術,將之發揚光大。
風尚來來去去不變的是對手藝的歷練
匠人老去,匠心不息
原標題:《為旗袍而生!上海老人用83年做出5000多件旗袍,被網友稱為上海灘名媛們背後的男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