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國粹,展現著東方女性獨有的風韻,象徵著中國的百年風情史。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女性的服裝變革進入了黃金時代。而在那時的上海,中國婦女率先得到了解放,上海的上流社會名媛們追趕時髦,是時尚的先鋒;上海的女學生們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支持女權運動,是文明的引領。
海派旗袍就這樣應運而生,它在旗袍原有的基礎上加入了西式的裁剪和設計,變得更修身,更能凸顯女性的曲線美。
而諸宏生就是海派旗袍的手藝人,16歲學藝的他,是上海資歷最深的裁縫,被譽為"上海最後的裁縫",現已年過百年。
匠心不變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服裝業也逐漸機器化、批量化地發展。而諸老依然堅信手工做的旗袍比機器生產的更有靈性,一針一線出來的旗袍更有韻味。他曾說過:"機器踩出來的都是硬邦邦的。"所以在他的店裡聽不到機器的聲音,每個師傅都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用心縫製。
他16歲拜師學藝,他的師父是朱漢章,是朱順興裁縫店的頭號師傅,朱順興裁縫店在上海可是鼎鼎有名的。
16歲那年他便於旗袍結緣,作為男孩子的他學針線活自然沒有女孩子那麼容易上手,經常把自己扎傷。旗袍的縫製也是不容易的,要學每一種技法,技法又分每一種針法;纏好每一枚盤扣,盤扣根據時令不同,顧客不同而不同;裙擺滾邊的縫法等。這些工序繁複的基本功,不是一兩天能完成的,得花上好幾年夜以繼日的練習,這一定的鍛鍊了諸老的工藝和性子,把海派旗袍很好地繼承了下來。
無論時代怎麼變,諸老對旗袍的匠心始終不變。
諸老的旗袍
18歲,諸老的第一份作品,就驚豔了眾人。那是他為上海著名影星胡蝶做的蕾絲旗袍,採用法國的蕾絲結合中國的旗袍,那針法紛繁交錯,中西合璧,典雅別致,胡蝶穿起來風姿綽約,讓不少人為之讚嘆。這件旗袍在2015年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進行了展示。
杜月笙、主席夫人王光美和宋氏三姐妹等都穿過諸老縫製的旗袍,可見諸老精湛的工藝贏得了不少人的認可。
鞏俐之前也拜託過諸老幫她做一件旗袍,但因鞏俐有事不能到場量尺寸,就叫她的助理拿了一張近照給諸老,諸老僅憑一張近照就能知道鞏俐的三圍尺寸。當鞏俐穿上這件旗袍時,相當的合身非常符合鞏俐的氣質。
要知道,旗袍行業有個規矩,沒有準確量取客人尺寸,是萬萬不能做旗袍的,而諸老只憑一眼,就能算出三圍,這就是匠人。
諸老可以依據每個人的喜好特點,量身定製屬於本人氣質的旗袍。胡蝶喜歡淡雅,他就做了一條翠綠色胡蝶形狀的軟緞旗袍;王光美喜歡花色,他就做了一條暗色大花的旗袍。
諸老還辦過自己的旗袍高定秀,這場高定秀述說著諸老對旗袍的純粹和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