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境廣場位於王屋山的山門溝,這裡本就是陽臺宮或王屋山的山門所在地。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在保護自然生態的前提下,在原址上擴建了這個規模浩大的道境廣場。道鏡廣場達到1000多畝,總投資2億多元。除大型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外,還有長達千米的中軸線上的王屋山文化展示區、兩側的王屋山文化體驗區。通過運用情景化、互動化、體驗化、博覽化等多種手法,充分展現創世文化、道學文化、愚公精神等文化精髓,重塑「天下第一洞天」意境,使之成為王屋山的第一印象區。
從伏羲演八卦、黃帝祭天壇開始,王屋山道學文化就與中華文明相伴而行。老子悟道、列子著書、商山四晧隱居、河上公作注、葛洪煉丹、孫思邈行醫等都發生於此。道鏡廣場以序的形式解讀了王屋山這本歷史書。如果說王屋山是本歷史的書,道境廣場就是解讀的序。濟源市文旅投資集團秉持敬畏之心,發揚工匠精神,打造了內涵博大精深,策劃別出心裁的傳世之作。道境廣場整體布局有七座主體建築,與北鬥七星相應;水系三起三伏,與上善濟水相合。追求品質是最大的節約,規劃建設精益求精,材料工藝優中選優。其中石雕碑坊、五行廣場、石刻經卷、醮壇雙龍太極圖、上陽臺帖石雕等「十大首創」工程,既是全國的、也是世界的,堪稱是「功在當今、利澤後世」的文化藝術精品。
迎賓石
王屋山迎賓石包含五個重要文化元素。正面有毛澤東主席「王屋山」親筆手書,雄秀奔放;奇石紋理,與李白書贊王屋山「山高水長、物象千萬」意境相合。背面孫中山書體「道教十大洞天圖志碑」,雄渾端莊;十大洞天圖,為唐代高道司馬承禎首創;圖文書法釆用顏真卿書體,剛勁有力。此「五絕」在全國獨樹一幟。迎賓奇石與王屋異松相得益彰:讓政治家看到和諧,讓道學者感悟陰陽,讓藝術家讀懂浪漫,讓設計師體會匠心。
朝元仙仗柱
王屋山被譽為我國道教「第一洞天」「道境極地」,天壇峰總仙宮是「五嶽四瀆、十大洞天」各路神仙朝會之所。朝元仙仗柱上面雕刻的朝元仙仗圖,為宋代著名畫師、濟源人武宗元所繪。他在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圖的基礎上創作了八十八神仙圖,現被美籍華人王季遷收藏於紐約明德堂。石柱眾仙男左、女右,浮雕人物栩栩如生,雕工精美絕倫。
九龍在淵地雕
從廣場入口「九龍在淵」地雕,到軒轅殿「飛龍在天」系列石雕,表現的均為《周易》乾卦卦象。潛龍在淵,龍藏水中,意味著尚不得志。這裡象徵軒轅黃帝大戰蚩尤,久戰不勝。雕龍由左至右,龍頭慢慢抬起,是一個聚集力量的過程。人生有高潮有低谷,逆境的時候不要迷失自我,而是時刻準備伺機而動。
石雕牌坊
天上北鬥星,地下北鬥坪。王屋山與北天極相對應,五門六柱十一樓石雕牌坊,處北鬥七星「天樞」位,為王屋山景區地標性建築,寬42米,高16.8米。「第一洞天」匾額,為元代大學士許有壬所書,與背面的「道鏡極地」相對應。六根石柱上刻有發生在王屋山區的女媧補天造人、伏羲演卦推歷、神農嘗百草播五穀、黃帝設壇祭天、鯀禹疏堵治水、后羿嫦娥傳說等中華六大系列創世神話,現在已被濟源市申報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石雕創意源於陽臺宮以畫為聯,在全國獨一無二;「福、祿、壽、喜、財」五門,字畫結合別出心裁;其上還有愚公移山圖、紫氣東來圖、商山四皓圖、葛洪煉丹圖、藥王行醫圖、麻姑獻壽圖、盧仝烹茶圖、荊浩匡廬圖等。
牌坊上精雕有龍鳳吉祥圖案及暗八仙等圖。暗八仙即指八仙手中的寶物,他們每個人的寶物都有不同的意義,張果老的漁鼓,佔卜人生;呂洞賓的寶劍,鎮邪驅魔;韓湘子的笛子,萬物滋生;何仙姑的荷花,修身養性;鐵拐李的葫蘆,救濟眾生;漢鍾離的扇子,起死回生;曹國舅的玉板,淨化環境;藍採和的花籃,廣通神明。八仙手中的暗八仙寶物都有不同的意義。
周圍地形起伏,隨其自然,綠草茵茵,奇松點綴,襯託石雕牌坊分外高雅。四周欄板圖案外圓內方,寓意為人處世之道。道境廣場其他欄板圖案則為丹鳳朝陽地,表示所在的陽臺宮風水寶地之內涵。
五行四象廣場
五行四象廣場,為中華傳統文化集大成者,處北鬥七星「天璇」位。廣場在不同方位用不同顏色鋪裝的圓形地雕,體現金、木、水、火、土五行:青色為木,代表東方;紅色為火,代表南方;白色為金,代表西方;黑色為水,代表北方;黃色為土,代表中央。
四象是古時人們將天上的星座,分為四方、二十八宿。每一方的七星相連想像為四種動物:分別是東邊青龍、西邊白虎、南邊朱雀、北邊玄武。星座為純銅鑄造,古樸典雅。周邊還有十二生肖地雕,含有一天十二時辰、一年十二月份,圓周360度、回歸年360天的寓意。廣場整體文化內涵,其實是道家提出的宇宙生成論。還隱藏著「開天闢地」「女媧補天造人」故事。
天璣古井
在廣場處於「天璣」位置保留的這口古井,原是山門溝村民的吃水井。千百年來天璣井久旱不幹,據說這是從太乙池到重源雙發的濟水源中間的一個泉眼。水井釆用古舊條石鋪地,井口由整塊石頭琢成,四邊刻有瑞獸,古色古香,常年清水外溢。相傳孫思邈、丘處機曾用此井打水煎藥,防治過民間瘟疫疾病。
謙卦地雕
謙卦:「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它是八八六十四卦中最好的一卦。謙卦卦象如謙謙君子,做人要放低姿態,不顯山露水,不盛氣凌人。表達的是「上善若水」,處弱不爭,方能成其大。
沿途還有十二金仙、福祿壽、暗八仙等地雕。
醮齋神壇
王屋山上有天壇,下有地壇。醮壇即王屋山地壇,處北鬥七星「天權」位,原為道士做祭祀醮齋活動的壇場。在這裡道士身著道袍,手持法器,以「步虛調」吟唱,在壇場翩翩起舞,進行道教祭禱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醮壇三階,仿北京天壇,代表天、地、人三界;每階九級,為最大陽數,等級最高。四方設通道,上下便利,表示天下歸心;漢白玉欄杆,製作精美,仿佛人間天闕。古代盛行「象天法地」「星象分野」。崑崙乃天帝之居,神聖不可侵犯,故唯象「崑崙之天」,法「天壇之地」。道境廣場中軸線與天壇峰夾角,和北鬥星與北極星夾角同為21度,故北天極與王屋崑崙稱天中、地中。醮壇正中的「天心石」,雕刻有直徑9.9米「雙龍太極八卦」,是根據伏羲推演八卦符原意首創,圖案申報國家發明專利受智慧財產權保護。
在中國道學文化發展歷史上,陰陽太極八卦圖是一個代表性符號,但初始並沒有具體的圖形。相傳河上公芮伯最先繪製無極圖,北宋道士陳摶把它刻在華山石壁,明代才出現陰陽雙魚太極圖。根據《周易》的記載,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推演八卦,看到的應該是北鬥星天龍和北鬥坪地龍,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始成八卦。經查閱太極圖的演化過程,參考長沙馬王堆帛畫、南昌海昏侯金牌、漢墓壁畫等龍形圖案,至今還有印第安瑪雅文化、古羅馬軍服上的陰陽圖,終於創製出了王屋山獨具特色的道學文化標識——陰陽雙龍太極圖。
黃帝祭天壁雕
據古代文獻以及唐代杜光庭《天壇王屋山聖跡記》記載:軒轅黃帝戰蚩尤久戰不勝,於元年正月甲子(公元前2697年正月初一)登王屋山瓊林臺設壇祭天,西王母派九天玄女授黃帝《陰符經》,遂克蚩尤之黨,實現部落聯盟民族融合。這裡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起點,自此王屋山主峰始稱天壇,為歷代祭天之所,也是作為道教名山的緣起。黃帝祭天神壁為文化景觀牆,分上中下、左中右幾部分。整個雕塑以王屋山天壇峰為中心,層次分明、詳略得當,以立體雕塑形式具體表現黃帝祭天、王母授書、戰勝蚩尤、部落聯盟等多個場景,場面宏大,氣勢感人,並有在此創生的「東西南北中」象形文字。
石刻道德經卷
由5210塊河卵石刻制的「道德經卷」,舉世無雙。石刻經卷釆用原土(當地黃土埂)、原石(天然河卵石)、原版(唐代景龍碑體)、原創(老子悟道王屋山)、原注(河上公注《道德章句》),表現形式與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相契合。經卷牆體形若蒼龍,即指老子猶龍也;狀似如意,借喻道益人生;更像春蠶,寓意老子如蠶之成長、成熟、吐絲三個階段,以彰顯王屋山對《道德經》成書的作用。同時,景觀構築元素還包含金、木、水、火、土五行。整個經牆全長101米,代表老子在世101歲;高達8.1米,表示《道德經》81章。「道德經卷」設計獨具匠心,製作工藝講究,堪稱文化藝術精品。
老君煉丹圖
正天門前「老君煉丹」地雕,表現的是太上老君在王屋山煉丹的一個場景。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前,曾在王屋山悟道十多年,至今天壇峰上還有老子祠和老子煉丹池。
黃帝王母圖
正天門前「黃帝會見西王母」地雕,講述的是軒轅黃帝大戰蚩尤、一統華夏,於三年八月十五日,又在天壇峰會見西王母、欲求仙得道的傳奇故事。
正天門
正天門處於北鬥七星「玉衡」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皞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探求人與自然和諧;人道、地道、天道協同。唐代高道司馬承禎秉持「易於天地準」,以北天極紫微、太微、天市三垣,設王屋山正天、中天、南天三門。
正天門前後還有精美的牡丹和荷花地雕。院內院外移栽的老國槐、老皂莢、三角楓,薜荔與紫藤纏繞,增添不少光彩。
曲水流觴地雕
古代文人飲宴風俗是人們圍坐在迴環彎曲的流水旁,將特製酒杯置於上遊,任其順水緩緩漂動,酒杯漂到誰跟前,誰就取杯飲酒,循環往復直到盡興。曲水流觴故事,最有名的要數王羲之《蘭亭序》所記,其樂趣跟現在的「擊鼓傳花」差不多。
人物長廊
千百年來,王屋山不僅是道家方士修道煉丹之所,而且還是文人墨客探幽覽勝之地。歷史上曾有二三十個帝師高道、二三十個文壇巨匠,在此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西側魏華存:魏華存為紫虛元君、南嶽夫人,主姻緣、賜子嗣。拜清虛真人王褒為師,在王屋山悟道多年,俗稱「二仙奶奶」,為我國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師,也是王羲之書法老師。
●葛洪: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早年在王屋山王母洞抱樸坪修道煉丹。所著《抱樸子》一書,極力推崇王屋山。
●司馬承禎:盛唐時期全國道教首座,是魏武帝司馬懿的後代。他受唐玄宗之命自選形勝建陽臺宮,著《坐忘論》《上清天宮地府經》等,列王屋山為「天下第一洞天」。
●呂洞賓:號純陽子,道教全真派祖師,著名八仙之一。相傳呂洞賓曾在天壇頂定心石打坐修道,說「人心安定,方立此石」。
●杜光庭:道教理論集大成者。《天壇王屋山聖跡記》《洞天福地嶽瀆名山》倍加推崇王屋山,稱為天下「神仙朝會之所」。
●麻姑:四川金華人。明代《麻姑寶卷》載:麻姑受西王母點化到王屋玉陽山學道,師從玉真公主。後點石為泉,得道成仙。
●燕羅子:王屋山人。五代時期煉丹家,棲身陽臺宮,後得煙霞養道之訣。著有《內觀經》(即人體解剖圖)等,流傳於後世。
●賀蘭棲真:北宋著名道士。精通老莊之學,辟穀、吐故納新之術。後遊王屋山,用荊柿為梁、棗桑為柱建奉仙觀。壽113歲。
●丘處機:號長春子,道教全真派掌門人。曾在濟源軹城柏林創建長春觀,並率全真七子在王屋山靈山洞修道。以74歲高齡赴大漠見成吉思汗,勸其止殺愛民。
●張三丰:元末明初高道,武當派始祖。張三丰精通丹道與拳術,曾在天壇頂東極宮修長生之道,開創武學「王屋山邋遢派」。
●河上公:主張休養生息。漢文帝時的方士,濟源芮村人。因慕老子之道,隱居王屋山下的黃河八裡胡同「丈人龕」,注老子《道德章句》,倡導以道立身,以養神為宗,一生淡泊名利。漢文帝聞其名,親到王屋山拜見,傳授道德精要,開啟漢初「文景之治」。
●東側張亞子:望子成龍。尊為文昌帝君,司文事、主科考。身邊有兩位童子,一個叫天聾,一個叫地啞,以示不洩露考試秘密。
●荊浩:濟源五龍口人,五代畫家,譽為中國水墨山水畫宗師。創作表現北方山水的《匡廬圖》及《筆法記》等流傳後世。
●盧仝:與茶神陸羽齊名,人稱茶仙。盧仝生於斯,葬於斯,「唐賢盧仝故裡」古碑尚存。《七碗茶歌》創日本「煎茶道」。
●李商隱:唐代著名詩人。青少年時期在玉陽山學道,故號「玉溪生」。其間曾與宋華陽姊妹產生戀情,作《無題》紀念。
●韓愈:唐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寄情於王屋山水,求仙問道、探幽攬勝。曾作《送李願歸盤谷序》、題《天壇硯銘》等詩文。
●白居易:唐代著名詩人。對王屋山、濟水源特有偏愛,幾多詩作。尤其是《遊懸泉枋口偶題石上》詩,盛讚「濟源山水好」。
●王維:唐代著名詩人,亦擅繪畫,與司馬承禎等結為「仙宗十友」。在王屋山留下《送張道士歸山》等詩作,其中流露出歸隱修仙之意。
●李白:唐代著名詩人。為司馬承禎「仙宗十友」之一,在王屋山賦詩多首。唯一書法真跡《上陽臺帖》,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張良:字子房,劉邦謀士,譽為「漢初三傑」。精通黃老,功成身退。晚年四處雲遊,交友商山四皓,自稱「王屋山道君」。
●商山四皓:濟源軹人,秦漢高士。避秦禍隱居王屋山,作《紫芝歌》刻於崖壁,以明其志。曾受張良推薦,助劉邦定太子。
●愚公:自強不息。姓呂、名三太,立志挖掉門前兩座大山,最後感動了上帝。愚公的有所為,與對面河上公的有所不為相輔相成。告誡人們,該幹事必須做好,不該幹絕對不做!愚公移山堅韌不拔、團結奮鬥的精神,受到毛澤東主席的大力倡導,上升成為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許願池
金蟾銅鑄,製作精美。蟾為月之精,寓意美好。劉海戲金蟾的故事,相傳發生在王屋山九裡溝。因此民間有了蛻蟾衣、配仙人、釣金錢、蟾宮折桂等美好傳說,故此稱為「許願池」。
莫以善小而不為。通過許願池投幣施捨,帶給的是心靈的淨化,留下的是美好回憶,可激勵人奮發上進。
●《九州圖》地雕 《左傳》說:「茫茫禹跡,劃為九州。」九州,又名赤縣神州,是我國古籍所載夏、商、周時代的地理區劃,後來成為中國的代稱。古人認為天圓地方。九州方圓,天下中華,地大物博,唯我獨尊。《禹貢九州圖》原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歷代各有變化。在上古時代,王屋山所在的冀州,即天下之中,是王者更居之地。
●《內經圖》地雕 後晉時代王屋山高道名醫燕羅子,首繪《內經圖》,因類似人體側面解剖圖,又名內景圖。《內經圖》地雕分頭、胸、腹三部分,涵蓋陰陽、五行等內容,形象地表達了臟腑經絡的活動及其依存制化關係,突出體現了養生修真金丹大道的修煉過程及後天返先天的規律。歷代醫、儒、釋等根據道家這些養生方法,注重培養真氣,溝通任督,達到強身健體之目的。這是我國中醫學說獨有的重大發明。
財神殿
目前中國民間供奉的五大財神是:王亥、比幹、範蠡、關公、趙公明,其中趙公明被奉為「正財神」。財神爺的總代表趙公明,是春秋時期濟源首任郡守縣令趙衰之祖。我國最早的財神廟(玄壇殿)就建在濟源軹城趙村,已經有2600多年歷史。現在財神殿正中有趙公明塑像,牆上彩繪「富甲天下」「光宗耀祖」壁畫。
藥王殿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陝西耀州區孫家塬人,享年101歲。少時因病學醫,博涉經史百家、陰陽和推拿,後被譽為「藥王」。孫思邈一生編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是我國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據記載,孫思邈晚年在王屋山修道行醫,留下許多相關地名和故事。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在王屋山敕封孫思邈為「妙應真人」,林山廟岒至今還有孫真人墳。現在藥王殿裡有藥王孫思邈塑像,牆上彩繪「醫龍治虎圖」「釆藥行醫圖」。
道源館、易源館 (暫未布展)
軒轅殿
軒轅殿處北鬥七星「開陽」位,為雙簷歇山式仿古建築,金龍合璽彩繪,富麗堂皇,雄偉大氣,是民眾朝拜我國古代聖賢君王的場所。殿內正中供奉軒轅黃帝,為純銅鑄造。在全國眾多黃帝塑像中,特別與新鄭故裡、陝西黃陵黃帝像相比是最具霸氣的一尊。旁邊侍女銅像為玄女和素女。大殿右側五位是我國上古時期賢明聖君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左側是毛澤東主席《沁園春·雪》所說我國古代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五位帝王,他們都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做出卓越貢獻。軒轅殿牆上壁畫,為中國美院畫師以毛澤東主席詩詞意境,彩繪「江山多嬌圖」「大好河山圖」,正是這方壯麗山水,孕育了如此英雄人物,創造了如此中華文明。
軒轅黃帝銅像後側為「西王母遊幸圖」壁雕。大殿前後還有精美的秋菊和冬梅地雕,與正天門呼應形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觀。
《源遠流長》碑記
《源遠流長》碑是弘揚王屋山歷史文化的又一力作。碑記主要記述軒轅黃帝戰勝蚩尤、統一華夏的豐功偉績。按唐代杜光庭《天壇王屋山聖跡記》原文校訂,石碑前敘後記﹔兩側還有《逸周書》《山海經》相關內容。碑文以繁體字重新雕刻,以便完整體現軒轅黃帝在王屋山設壇祭天的重大意義。
石碑為青灰色花崗巖,古樸厚重。碑身統高3.6米,與周邊景觀空間布局合理,高低錯落有致。碑刻一式兩通,分置道境廣場和天壇頂總仙宮。為方便運輸安裝,總仙宮石碑陰陽雙合,工藝比較複雜。
鐘鼓樓
鐘鼓樓為雙簷亭式仿古建築,金龍合璽彩繪。神鍾圓形喇叭口,通高3.49米,口徑1.98米,重達4噸。造型美觀大方,古銅本色。鐘體強筋結構,響銅配方,音質渾厚,有效延時長,傳播距離遠。鍾鈕為龍生九子蒲牢。其他圖案文飾古樸典雅,鑄造清晰規整。上鑄王屋山「天下第一洞天」漢隸銘文,分為天下之中、道學之源、道境極地、名家薈萃四大部分,以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吉祥用語。
天鼓圓腹收口,鼓面直徑2.97米,澳大利亞進口牛皮,整張無拼接,表面光滑,耐拉打,音質好。鼓身堅韌有彈性,大紅色底色,彩繪龍鳳呈祥。黃銅飾件,碩大精美。內部鋼筋牽引加固,不變形不開裂。鼓內加裝兩面銅鑼,以增音潤色。鼓架仿銅色,穩重大方。鼓面按風水羅盤繪製,以先天八卦為體,後天八卦為用。
附:王屋山「天下第一洞天」神鍾銘文
一、天下之中
太史公曰:「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乃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王屋山位處三河交接中心,是上古時期王者更居之地,故稱王屋山也。
江、河、淮、濟為四瀆。古代濟水是條源於河東,流經河內、河南,跨河入海,起伏不定的泱泱大河。濟,齊也,中也。古時候齊通臍,濟水即天下地臍之水。濟水平地湧泉,三起三伏,直奔滄海,越河而不濁,古人視為神水,歷來享有天子之禮。
作者簡介:李立政,河南濟源人,現任市旅遊業協會會長、市文旅集團文化總監。從事旅遊工作30多年,在歷史文化研究與旅遊景觀開發相結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與人合著《河之洲在哪兒?》《中華文明聖地崑崙丘》,主編《趙姓簡史》《中華趙姓發跡地-河南濟源》,還有《老子悟道王屋山》等上百篇論文,在國內外報紙和學術刊物發表,為濟源旅遊發展和景區景點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
審核:文子 | 責編:王芳 | 編輯:玉川子 | 圖片:網絡
本文內容系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 "大河文學"(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顧問:河南北法律師事務所楊勝利律師;編輯微信:dahewenxue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