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可是,不少人可能都理解錯了。這句話出自《詩經》「採葛」,原文是「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本意是形容熱戀的情人,須臾也捨不得離開,一天見不著也難以忍受的意思。
我們一般都認為「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意思是「一天不見面,好像相隔有三年」。其實,這句話還真不是這個意思。
我們的漢語在傳承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好多詞義都發生了變化。比如,在古代「行」是走的意思,而「走」是跑的意思。再比如,古代南北朝時期的北朝稱呼父親為「爺」,大家可能對《木蘭詩》都耳熟能詳了,「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這裡邊的「爺」指的是父親。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發展。「爺」就變成爺爺了。
那麼,我們再回到「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大家一般都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日不見,如同三年」。如果這麼理解,還真不準確。因為在《詩經》「風雅頌」的國風中,在這篇《採葛》中,「秋」指的是三個月的時間,也就是一個季度。如此說來,「三秋」不是三年,而是九個月。
對於這個含義,我也是知道不久,所以就不揣淺陋,現買現賣了。希望能帶給大家一點談資,也不枉我睜著霧裡看花年過半百的老眼,夜裡挑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