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皇帝愛好書畫:書畫收藏愛好者唐太宗李世民,字好詞更好、開創了金錯刀與撮(cuō)襟書(不以毛筆而以卷帛書寫大字)的南唐後主李煜,幾乎每天都要鑑賞書畫的乾隆皇帝……最有意思的是,還有一位皇帝,在政務之餘竟親自當起了美術老師!
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一天,18歲的少年王希孟完成了一幅得意之作,並把這幅作品獻給了美術老師。這幅作品就是《千裡江山圖》卷,而他的美術老師,就是坐擁天下卻把很多心思花在筆墨意趣間的宋徽宗!
原來,宋徽宗雖然當上了皇帝,但身上「文藝青年」的氣質卻越發突顯,還親自建立了一所「皇家美術教育機構」——宣和畫院,專門招收那些有藝術天賦的年輕人,培養他們的繪畫能力,然後將其中的佼佼者充實到皇家畫院——翰林圖畫院中。
一開始,「機構學員」王希孟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通過「晉升」考試,而是被分配到文書庫做了一名「中央檔案館管理員」。這個打擊對痴迷於繪畫的王希孟來講實在太大啦!
不過,王希孟並沒有一蹶不振,為了改變命運、實現理想,王希孟屢屢作畫並獻給宋徽宗,一來二去,宋徽宗就被王希孟的真誠和執著打動了,居然主動承擔起了美術老師的責任,親自教導王希孟作畫。僅用了半年時間,王希孟便交出這幅傳世力作——《千裡江山圖》卷。
可惜的是,除了《千裡江山圖》卷之外,王希孟這位優秀的畫家並沒有給後人留下其他作品。他橫空出世,少年英氣,留下了這幅在18歲時創作的絕世之作後翩然離去。而這了不起的《千裡江山圖》卷,使他的18歲,已經「活」了900多年。
四層樓那麼高的畫卷
一般情況下一幅畫大約有多大呢?一本雜誌那麼大,還是一張桌子那麼大?告訴大家,《千裡江山圖》卷竟有十米多長、半米多寬,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將這幅畫豎掛起來,它可以從四層樓的高度傾瀉而下,直達地面。
另外一幅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全長五米多,不足《千裡江山圖》卷的一半。
當然,「長」僅僅是《千裡江山圖》卷的特點之一,「移步換景」才是它最值得欣賞的地方。如果有機會,你可以去試試看,無論你站在《千裡江山圖》卷哪一部分的前面,都能感受到眼前的部分仿佛是一幅獨立的作品。
這種感受有點兒像我們去爬山觀景時,走一段路,拍張照,再走一段,再拍一張……然後把幾十張美景照片拼貼起來,連成一幅長卷後通過長照片來觀賞景色。這種繪畫技法有別於西方繪畫的透視法,我們稱之為「散點透視」,也稱「移步換景」。
畫家僅憑一支畫筆就能完成「現代成像技術」與「數碼合成技術」,這技藝可真不一般呢!
《千裡江山圖》卷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傳世的唯一作品,畫家以精湛的技藝、絢麗的色彩和細緻的筆觸表現出了祖國山河的雄偉壯觀,因此這幅畫被譽為「青綠山水第一神品」。但是,現在如果你去故宮博物院參觀,其實並不能親眼欣賞到這件「神品」,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千裡江山圖》卷每次展覽後至少要「休眠」三四年。原來,在繪製《千裡江山圖》卷時,畫家王希孟用了大量礦物質顏料,這層顏料原本很厚,可是在經歷900多年後,現在只要打開畫卷,這些顏料就很容易脫落,從而損傷畫作的原貌。也正因為如此,《千裡江山圖》卷在長時間內一直沒有被修裱,減少展覽次數和時間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