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這裡一直癢,晚上還有點分泌物,麻煩您幫我看看怎麼回事......」
某天,醫院門診來了位膚白貌美的小姐姐。她氣質娟秀,面容姣好。但看上去有些心事重重,眉間遊移著一絲揮之不去的惆悵。
醫生輕輕扶著她的頭,仔細檢查了一番,淡淡地說了句:「姑娘,你這裡『發黴』了……」
小姐姐聽到「發黴」兩個字,一下嚇得花容失色:「怎麼可能?我沒做什麼呀,怎麼就發黴了?!」
「是真的,你這真的發黴了。」
我的天哪!這什麼情況?
密密麻麻的白毛,豬油膏似的不明分泌物,竟然長在了這位美到犯規的姑娘身上,更讓人意外的是這攤東西好選不選竟選在這個身體超「敏感」的地方——耳朵(嚴格地說是外耳道)。
這是啥情況?直接告訴你吧,這叫外耳道「發黴」!專業的說法叫:黴菌性外耳道炎,也就是真菌感染。
致病的真菌種類很多,常見的有以麴黴菌、念珠菌、青黴菌及毛黴菌。程度輕的能看到一些黴絲和黴點,嚴重的可能會有一些膿性分泌物。
也許很多人像小姐姐一樣,覺得自己啥也沒幹,不可能會長這東西。
事實上,自己無意中的一些生活習慣,可能都會導致耳朵「發黴」!
比如說——
●遊泳、洗浴、泡溫泉、桑拿等活動,導致外耳道潮溼;
●用不乾淨的挖耳勺挖耳,造成損傷;
●在身上用了較多的抗生素和激素;
●中耳流膿;
還有下面這個很多人都喜歡做的事。
給耳朵做「大保健」,雖然很爽,但後果可能會很慘
都說人生有三大快事:捏腳,洗澡和採耳。
特別是採耳(說白了就是掏耳朵),多少人掏完後還喜歡研究下自己耳屎有多大顆。
那酸爽……根本停不下來!
別不好意思承認,背地裡偷偷幹這些事兒的人有你吧?可你上網搜一下,就會發現不少人外耳道真菌感染,都是和在採耳店、美容院、洗腳城等地方採耳有關係。
「日常接診中,確實接觸到部分患者是在採耳後出現外耳道真菌感染的。」深圳大學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熊彬彬說。
像下面這位帥哥,就曾復盤過自己耳朵「發黴」的血淚史:
他思索了幾個原因,思來想去都覺得,除了可能用了帶有黴菌的不乾淨棉籤掏耳朵外,也有可能是去過一兩次採耳店,店裡器件消毒不充分引起。
別以為沒感覺就沒事!當它來勁了,可能已「病入膏肓」
很多人以為,耳朵沒有感覺就不會有事。但其實,黴菌性外耳道炎在早期可能是沒有症狀的!當它發作時,耳內會發癢,有悶脹感,到了晚上更厲害,還有少量分泌物。
除此之外,如果痂皮或分泌物阻塞外耳道,或覆蓋在鼓膜表面,人可能會出現聽力減退和耳鳴。
如果有細菌感染,則可能引起外耳道脹痛及流膿。
這時候,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耳朵可能就已經變成了這副「病入膏肓」的樣子——
如果已中招,怎麼辦?
兩條路,用滴劑滴耳和藥膏塗抹。
要注意的是,在治療過程中,外耳道要保持乾燥,每次塗藥前應該將外耳道清理乾淨。另外,有些人自己上藥時,可能會因為塗擦不到位而影響療效。
所以,實在不行最好讓醫生幫忙,將藥物均勻塗布到所有病變部位,形成薄薄一層最好,特別是伴有鼓膜穿孔的患者更要慎重,要及時複診。
不想耳朵倒大「黴」,平時就要注意這樣保護它!
首先,要知道耳道是有自我潔淨和排異能力的,一般情況下並不需要特殊處理。
但平時,要注意——
●保持外耳道乾燥清潔,進水後及時用乾淨的棉籤擦乾。
●每個人耳道結構不一樣,如果確實需要挖耳,請不要用不乾淨的器具或手挖耳,採耳要去正規機構。
●出現耳道不適及時到耳鼻喉科就診,早診斷早治療,以免耽擱病情。
來源|深圳衛健委、深圳大學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