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像具有哪些風格特點?

2021-01-15 收藏家雜誌

印度帕拉時代現存的佛教雕塑中,大多沒有銘文,即使偶見銘文,也極少提及製作年代,因此準確斷代是個難題。但從美術史的風格演變上來說,從笈多與後笈多時代過渡到帕拉,再經過帕拉時代400多年的發展變化,其間的風格轉變是較為明顯的,羅列8至12世紀的雕塑作品,能夠發現這幾百年中文殊菩薩像不同的傾向和特徵。

早期的文殊造像(8~10世紀)

圖1 8~9世紀 文殊菩薩 印度博物館藏

早期的文殊菩薩像尚有笈多時代的餘韻,如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藏的一件文殊菩薩陶像(圖1),大約製作於8~9世紀,人物面部圓潤飽滿,肢體粗壯柔軟,肌肉感強,人物姿態放鬆自然。文殊菩薩裝飾極其簡素,耳環、臂釧、腕釧、腳環之外幾乎不見裝飾物,一條寬的瑜伽帶束在腰部和弓起的左腿上。頭上為典型的三髻垂髮,身體左後側伸出一支優缽羅花,花上承載經書。

圖2 10世紀 立姿文殊菩薩 那爛陀博物館藏

前文提到的一件那爛陀博物館藏文殊立像(圖2),製作於9世紀前後,石頭的材質顯然比泥塑更易刻畫出華麗的細部,文殊的項圈呈現牙狀與方圓飾物的組合,同樣為三髻垂髮,粗壯的四肢與厚實的肌肉與泥塑作品異曲同工。

圖3 10世紀 最勝文殊 印度博物館藏

另一件藏於印度博物館的最勝文殊(圖3),大約製作於10世紀前後,這件作品體現出早期向晚期過渡的中間環節,文殊佩戴的飾物明顯華麗了許多,臺座和背景布局更加豐富,裝飾因素增多。文殊頭上的髮髻殘損,可以看出原來應是三髻,左右各有凸起。項圈為雙層珠串,正中有方形圓形組合的飾物,兩側可見牙狀裝飾,比起前兩件作品,這尊文殊的臂釧與腰帶、瓔珞等刻畫尤其精細寫實,人物軀體挺拔緊實,即使是一腿垂下的放鬆姿態,依然流露出帕拉時期特有的緊張感和張力。光背外緣絞扭的瓔珞狀花紋,是此時較為常見的裝飾手法。

總的來說,早期的文殊造像,個性相對明顯,三髻垂髮出現頻率較高,項圈上的牙狀裝飾以及方圓組合的飾物較為常見,裝飾通常顯得簡素。飽滿粗壯、肌肉健碩的軀體尚有笈多與後笈多時代的餘韻。當然,這些特點並不絕對,也未必全部出現在同一件雕塑中,而是帕拉早期文殊造像總體的一種傾向。

晚期的文殊造像(11~12世紀)

圖4 12世紀 立姿文殊 達卡博物館藏

晚期的文殊菩薩像,密教色彩更加濃鬱,多臂像出現頻率增加,裝飾繁複華麗。現藏達卡博物館的一件文殊像立於蓮臺之上(圖4),髮髻高聳,寶冠嚴飾,多重珠串組成的項圈上鑲嵌大的花形飾物,寬大的帔帛布滿卷草紋飾,斜披在胸前,下著貼體的多提,上有平行排列的圓形圖案,腰帶式樣繁複,珠鏈垂掛。兩側各有一位身形較小的脅侍。文殊兩側兩支波浪形彎曲的枝蔓幾乎填滿了光背上的空白,既是持物也富有強烈的裝飾作用。這種繁縟的裝飾,並非文殊獨有,也出現在同時期其他佛教和印度教造像中,是帕拉晚期典型的風格傾向。

圖5 12世紀 最勝文殊 孟加拉巴蘭德拉研究協會博物館藏

現藏孟加拉巴蘭德拉研究協會博物館的最勝文殊(圖5),也是具有帕拉晚期特色的一件文殊像,文殊四肢有殘損,兩臂原來應於胸前呈說法印,遊戲坐於獅子背上。背屏與臺座的空隙中填滿了花葉狀的裝飾,形成許多捲曲的線條,似水面的浪花或是盛開的花簇,人物似乎被淹沒在繁花似錦的背景當中。從人物體態上來說,帕拉晚期的人物,四肢和軀體比早期略顯修長,肌肉緊繃,經常呈現誇張的S形扭動姿態,即使直立靜止的姿勢也充滿著內在爆發力。

晚期的文殊造像,最明顯的傾向是程式化,這也是帕拉晚期造像的整體趨勢。此時的文殊造像多頭戴寶冠,髮型和飾物與其他菩薩包括印度教造像的飾物趨同,早期常見的三髻垂髮和具有特徵的項飾出現頻率降低。在人物比例上,往往四肢比早期顯得修長,緊繃的肌肉呈現出一種緊張感和隱含的動感。由於個性化的飾物以及髮式逐漸變得不明顯,文殊手中的持物成為識別其身份最有效的方式。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4期《印度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造像》作者:張雅靜

相關焦點

  • 印度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或被誤認為觀音與蓮花手菩薩
    印度的帕拉王朝,是佛教美術蓬勃發展的時代,也是佛教造像在印度最後的輝煌。佛教中的許多尊神,在此時大量出現於美術作品中,文殊菩薩即為其中之一。由於國內對帕拉時期文殊像的關注和研究相對欠缺,導致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常被誤認為觀音,或者被冠以蓮花手菩薩之名。
  • 作為印度佛教造像最後的輝煌,帕拉時期的文殊像都有哪些種類?
    清宮舊藏一件文殊菩薩立像(圖4),清代黃條上稱其為「觀世音菩薩」,但這尊帕拉時期的菩薩像持優缽羅花,明顯不是觀音的持物,其三髻垂髮的髮式以及胸前方形、圓形加上牙狀飾物的組合,也是典型的帕拉時期文殊像特徵,因此這尊立像的身份應為文殊菩薩而非觀音。圖4 9世紀 立姿文殊 故宮博物院藏兩臂的文殊像,包括立姿文殊,有時為單尊,有時伴有身形較小的脅侍。
  •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文殊菩薩像》
    年代:唐(9世紀)名稱:文殊菩薩像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材質:設色絹本尺寸:高:39.5釐米 x 寬:14.5釐米藏地: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遺畫編號:1919,0101,0.137 Ch.xxvi.a.007
  • 五臺山之文殊菩薩的道場
    文殊是釋迦摩尼佛的上首大菩薩,是般若的化身,主司智慧,法相為仗劍騎獅之像,代表著其法門的銳利,以右手執金剛寶劍,斷一切眾生的煩惱,以無畏的獅子吼震醒沉迷的眾生,這是文殊菩薩的基本形象。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的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
  • 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求智慧找這位菩薩
    簡單的說國人對佛教的崇拜,集中反映在對菩薩的崇拜上,從印度的繁雜的菩薩中選出了四大最具代表意義的菩薩,建立了一套完整信仰體系。有趣的是,印度佛教從頭到尾都沒系統準確指出到底有多少菩薩,即便常說的八大菩薩也有很多版本,其原因在於印度文化內部的分歧差異,導致印度佛教也具有多元性和雜亂性,不同的典籍中對菩薩的名字也都存在重大的分歧。
  •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的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又稱文殊師利、法王子),舍衛國人,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大智慧的象徵,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聖」相傳文殊菩薩的說法道場在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頂結五髻,以代表大日五智,手中持劍,表示以智慧為利劍,另外文殊為相應眾生的不同因緣,還會有不同形象的「示現」,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兒文殊等。其中以五字五髻文殊最為常見
  • 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是從道教手裡搶來的,與《封神演義》無關
    今日農曆四月初四,在佛教徒及民間的信仰中是文殊菩薩的佛誕日。提到文殊菩薩就不得不提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首的「五臺山」,此地也正是傳說中文殊菩薩的道場。但在道教的經籍中,此地原為道教所佔據,被稱為「紫府山」,並建有「紫府廟」。那麼為何這裡後來變成了佛教聖地、文殊菩薩道場呢?
  • 佛教聖地-文殊菩薩道場,五臺山顯通寺,你不知道的恢弘斑斕
    顯通寺主體殿堂有7座,雖然不多,但作為佛教的皇家寺院之一,許多建築都具有宮廷特色,同時擁有極大的佛教文化研究價值。再說的俗氣些,就是這裡很漂亮,在別地不看到!今天一善行說,就介紹幾間主體殿堂吧,看圖領略佛教文化的魅力!喜歡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其他的!五臺山作為佛教文殊菩薩道場,顯通寺當然不意外,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
  • 臺灣中正2019春季拍賣會精品推薦:鎏金嵌寶文殊菩薩造像
    藏品名稱:鎏金嵌寶文殊菩薩造像規格尺寸: 通高:32.3cm類別:雜項簡介:文殊菩薩是印度梵語「文殊師利」的音譯簡稱,意譯「妙德」和「妙吉祥」。在佛教諸菩薩中,他以智慧見長,位居各大菩薩之首,佛經中稱他「文殊師利法王子」。
  • 文殊菩薩,妙吉祥,美妙、莊嚴的大菩薩
    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是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是非常受尊崇的大菩薩。文殊菩薩在道教中稱文殊廣法天尊。
  • 文殊菩薩西方發願文,文殊菩薩十大願
    則是名菩薩十種大願。如是曼殊發廣大願已。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曼陀羅華遍滿虛空。其時大會諸眾盡見其華。同時讚嘆曼殊大士。聖力自在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爾時諸大會眾鹹皆歡喜信受奉行。文殊菩薩簡介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法王子。是諸菩薩上首,七佛之師。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薩像,頂有五髻,表五種智慧。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執蓮花。
  •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為什麼學業有成要祈求文殊菩薩?
    本文摘自大聖五臺山古文殊寺公眾號,作者為文殊之子 ,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為「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法王子」。
  • 為何乾隆會自比為文殊菩薩?
    在一副早期布本佛裝像裡,乾隆皇帝居中,身著僧衣,頭戴班智達帽,右手結說法印,左手託寶瓶跏趺坐在須彌座上。最上方顯現其修行本尊的三座壇城。上端為顯現三世章嘉及諸佛弟子,周圍環繞藏傳佛教的歷代先師,下部為護法諸神。而在另一幅乾隆佛裝像中,乾隆皇帝著紅色袈裟居中,左邊是普賢菩薩,右邊是地藏菩薩。頭上天空正中,有諸佛菩薩及黃教祖師總共二十五位。
  • 你知道農曆四月初四和文殊菩薩的淵源嗎?
    今天是庚子年四月初四,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菩薩的聖誕。適逢殊勝吉日,祈願眾生廣行布施、吃素放生、誦經念佛、福慧雙修,蒙文殊菩薩加持,智慧增長。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為梵文音譯,與「大悲觀世音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合稱佛教著名的四大菩薩。
  • 朝聖五臺山,必去寺廟全攻略,這裡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五臺山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的道場清朝康熙、乾隆等皇帝多次巡幸五臺山為這裡添加不少皇家的威嚴五臺山是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還是中國唯一擁有青(漢傳)黃(藏傳)兩廟的佛山,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在這裡融融相處。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前往五臺祈福禮佛,或許能夠在香菸繚繞與誦經聲中,感悟到非凡的大智慧。
  • 英山雲隱寺文殊菩薩像募捐緣起 | 發心認捐增百福
    文殊菩薩是誰   文殊菩薩(梵名:Mañjuśrī,又稱文殊師利、法王子)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左右脅侍,世稱「華嚴三聖」。娑婆世界中,文殊菩薩與普賢、觀音、地藏諸大菩薩合稱為佛教四大菩薩。文殊菩薩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被稱為法王子。又因為代表智慧,注重一切般若,故稱為智慧第一。
  • 文殊菩薩聖誕,美妙佛音《文殊菩薩心咒》,念誦轉發功德無量
    文殊菩薩的心咒能幫助持誦者開啟智慧,諸事心平氣和,祝孩子高考順利,學習進步,家庭充滿和諧智慧,萬事順心,生意興隆!南無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是佛陀怙恃之一。
  • 文殊菩薩道場多福寺的傳說
    多福寺的傳說在太原市西北二十四公裡崛圍山之中,有座寺院叫多福寺,此寺院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之一。山勢陡峻,松柏遍野,春日山花競放,秋來紅葉滿山,「崛圍紅葉」是太原著名風景之一。多福寺相傳,在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建寺時,山中沒有水源,要用很多人力下山到汾河擔水,往返一次需一、兩個時辰。
  • 剛剛過去的文殊菩薩聖誕日,為何在信眾心中影響如此之大?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文殊菩薩代表著「般若智慧」,正如觀世音菩薩代表著「慈悲」,普賢菩薩代表著「行」,地藏菩薩代表著「願」。文殊菩薩所代表的智慧,即是經中所說的般若,《大般若經》中經常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能示諸佛世間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