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與邏輯

2020-11-29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簡介:顧海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主任。

  內容提要:從「第二次結合」到「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生動地刻畫了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過程和本質特徵。以「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為特徵的三次偉大飛躍,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歷史畫卷,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的歷史邏輯。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和處理,是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實踐過程,這一實踐過程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邏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體現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個理論與實踐過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以接續推進的理論邏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結合而成的21世紀馬克思主義。

  關鍵詞: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過程;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理論邏輯

 

  對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的研究,要著力於探索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過程及其特徵,從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的結合上,凸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理論體系和精神實質,揭示其中體現的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思想智慧和理論力量,昭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價值和時代意蘊。

  一、從「第二次結合」到「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的過程

  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發展的特徵,深刻地蘊涵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的「過程」之中。恩格斯在對事物「過程」意義的論述時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1](P298)對事物「過程」的歷史探索,是把握事物本質和內涵的必然的思想路徑。七秩歲月,對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的歷史探索,是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質和內涵的必然的思想路徑。無論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還是理論邏輯,都是新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在思維中的再現。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把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理論運用於中國實際,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對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理論作出多方面的創新性探索,拉開了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序幕」。

  1956年初,在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即將確立之際,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國是論衡的重要課題。1956年3-4月間,面對蘇共二十大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可能出現的變局,毛澤東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回溯歷史,總結經驗,毛澤東提出:「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在吃了大虧之後才成功地實現了這種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2](P557)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第二次結合」中,探尋「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成為毛澤東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選擇關鍵時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逆轉時期提出的戰略思想。「第二次結合」由此而成為新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遵循,成為貫穿於新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全過程的理論指導。

  新時期開啟之時,鄧小平深刻總結1956年以來20餘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在1977年7月黨的十屆三中全會的講話中,鄧小平在提到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時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要毫不動搖地堅守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必須從毛澤東思想的整個體系去獲得正確的理解」,[3](P43)對於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既要堅持,又要發展,而且只有在發展中才能真正地堅持。這些重要論述的核心觀點,鄧小平後來把它概括為:「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4]P213)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4](P3)的思想,凸顯了對「第二次結合」的思想遵循,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歷史過程。

  1998年12月,在改革開放20周年之際,面對改革開放新局面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曲折發展新情況,江澤民強調:「必須始終堅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勇於開拓前進」。[5](P680)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實踐的進展和時代的前進而發展,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馬克思主義毫無意義。一個「中心」和三個「著眼於」,使「第二次結合」的思想遵循和理論指導,獲得了適合時代發展、煥發時代精神的新的內涵。這實際上也是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l世紀的思想智慧和理論力量之所在。

  青年馬克思在創立新的哲學世界觀時提出,哲學作為「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要「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並相互作用」,使之「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變成文化的活的靈魂」。[6](P220)2000年6月,進入21世紀之初,江澤民提出了「四個如何認識」的問題,即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實踐過程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如何認識當今的國際環境和國際政治鬥爭帶來的影響的問題。「四個如何認識」涉及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事關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前進方向的根本問題。對「四個如何認識」的回答,就是對「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問題的回答,體現的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華」和「文化的活的靈魂」,體現的就是新世紀之初中國共產黨人對「第二次結合」思想遵循和理論指導的新的感悟和建樹。

  2008年12月,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面對發展的新的戰略機遇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胡錦濤提出:要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我們既不能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作束縛自己思想和手腳的教條,也不能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看成完美無缺的模式」。[7](P174)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表明,我們要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正是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中,科學發展觀得以形成,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進展。

  進入新世紀,「第二次結合」深度融入「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戰略問題探索之中。在對這些問題的探索中,胡錦濤把「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問題放在首位,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特徵作了四個方面的概括: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理論特徵」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最崇高的社會理想」是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最鮮明的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鬥都應致力於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論品質」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8](P362-364)這四個方面基本特徵的概括,拓展了「第二次結合」的思想遵循,升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境界。

  2018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變化和新要求,習近平提出了「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9]思想,使「第二次結合」的思想遵循和理論指導,獲得新時代的思想感召力和理論影響力。

  「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貫穿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過程。在談到《共產黨宣言》的時代意義時,習近平提出,重要的是「提高全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當代中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把《共產黨宣言》蘊含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運用到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踐中去,不斷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9]

  「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科學性同實踐性和時代性結合起來,滲透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過程。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不斷開闢通向真理的道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進程中,要始終堅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9]

  「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也是從「大歷史」觀上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的必然結論。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習近平認為:「只有在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才能透視出歷史運動的本質和時代發展的方向。」[10](P423)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從來沒有離開過世界歷史發展的大道,從來都是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歷史發展過程密切地地聯繫在一起的。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要堅守這種「大歷史」觀。2013年1月,習近平縱覽1516年託馬斯·莫爾《烏託邦》發表以來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歷史」,勾勒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現實、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的歷史過程。2016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結合中國近代以來,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近百年的「大歷史」,提出不忘初心,不斷前進,強調「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10](P739)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七秩歲月,與時偕行。「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是「第二次結合」思想遵循和理論指導的新的闡釋。從「第二次結合」到「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生動地刻畫了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過程和本質特徵。

  二、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邏輯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無數志士仁人奮起抗爭、歷盡艱險,百折不撓、上下求索,尋求救國救民繼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連興起,但農民起義、君主立憲、資產階級共和制等種種救國方案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團結帶領人民前僕後繼、頑強奮鬥,把貧窮落後的舊中國變成日益走向繁榮富強的新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11](P69)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過程,就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的,貫穿其中的就是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邏輯。

  新中國成立是中國社會進入新的歷史紀元的顯著標誌,是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的歷史起點。基於中國國情和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已經形成的對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認識,在新中國「站起來」的進程中,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追尋,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為歷史起點的。1951年12月,毛澤東就強調:「為了完成國家工業化,必須發展農業,並逐步完成農業社會化。但是首先重要並能帶動輕工業和農業向前發展的是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12](P207)1953年12月發布的《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鬥爭——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提出,「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就可以促進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就可以建立和鞏固現代化的國防,就可以保證逐步完成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的改造」。[13](P704)在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14](P132)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目標的形成,為鞏固和發展「站起來」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基礎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根本方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步。

  1957年3月,毛澤東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提出「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5](P268)的奮鬥目標。1964年12月,在第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4](P439)的「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1975年1月,全國人大四屆一次會議再次明確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新中國成立後30年間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集中體現,構成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邏輯。1979年3月,鄧小平首次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的問題,強調「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闢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3](P163)同年11月,鄧小平指出:「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方針和目標是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生前提出的,由於『四人幫』的幹擾,實際上沒有真正地做起來。」他強調:「四個現代化就是中國最大的政治。」[3](P234)「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是對「四個現代化」思想的新的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這一歷史邏輯,在新時期40年間得以賡續,不斷得到拓展和深化。

  2001年4月,江澤民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9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把社會主義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結合起來,提出了「到本世紀中葉,我們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16](P1821)的思想。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新時期鄧小平理論的貢獻,也就可以概括為「以對當代中國和世界的深刻了解,為黨和國家重新走在時代潮流前面,為中華民族以更強大的力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規劃了嶄新的和切合實際的宏偉藍圖」。[17](P450)當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之際,江澤民指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卓越成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是近代以來中國一切仁人志士前赴後繼、不懈努力的結果,也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結果。」[18](P269)「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概括,最為凝練地揭示了近百年來追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主題,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階段性特徵。

  2011年7月,在回溯中國共產黨90年奮鬥歷程時,胡錦濤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從「三件大事」上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邏輯作出新的概括。這「三件大事」,一是「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從此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二是「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積累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三是「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三件大事」,以「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中國面貌煥然一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7](P524)為旨向,展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邏輯。特別是後兩件「大事」,更是凸顯了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邏輯。

  2016年7月,在回顧中國共產黨95年光輝歷程和歷史貢獻時,習近平從「三個歷史階段」的「三次偉大飛躍」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邏輯作出新的探索。這「三次偉大飛躍」,一是從1921年至1949年的「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用28年時間,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此「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二是從1949年至1978年的「歷史階段」,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由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三是1978年以來的「歷史階段」,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19](P343)以「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為特徵的三次偉大飛躍,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歷史畫卷,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的歷史邏輯。這一歷史記憶、歷史畫卷和歷史邏輯,就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內在根據和根本動力。

  在黨的十九大,習近平從兩個方面對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邏輯問題作出新的闡釋:

  一是對「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問題作了展開論述。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10](P7)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過程,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過程的概括,也是對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邏輯的概括。

  二是對這裡的「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問題作了展開論述。黨的十九大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大會的主題,習近平強調,「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10](P1)「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思想內核在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從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到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凸顯的就是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理論自信上,就在於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10](P12)

  七秩歲月,砥礪奮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應該看到,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既有時間維度上的歷時性,又有空間維度上的共時性。「強起來」總是以「站起來」為基礎的,「強起來」無論從其深度和廣度上來看,始終要堅持並不斷夯實「站起來」的堅實基礎,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從道路、制度、理論和文化的根基上,越來越堅強和堅挺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強起來」總是以「富起來」為條件的,無論就其現實與未來來看,始終要堅持拓寬「富起來」的現實條件,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站起來」和「富起來」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和成就,為「強起來」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堅實基礎和條件;「強起來」的新時代,是對「站起來」和「富起來」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繼承和發展、堅持和創新。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邏輯的內在規定和思想意蘊。

  三、對社會主要矛盾判斷和處理的實踐邏輯

  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學說,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中主要的範疇和理論,也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和方法。毛澤東指出:「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因此,「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20](P320、322)社會主要矛盾既反映和體現著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性質,又對處理和解決社會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矛盾起著決定性作用,是通過實踐解決這些矛盾的一把「總鑰匙」。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和處理,是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實踐過程,這一實踐過程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邏輯。

  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事關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根本問題。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確立伊始,黨的八大就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集中力量解決這一主要矛盾成為「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21](P341)這一主要矛盾,凸顯了這一時期「把一個落後的農業的中國改變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化的中國」[15](P117)的主題。

  「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22](P500)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和處理過程,也是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實踐過程。一方面,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實踐中實現的,也是在實踐過程中處理和解決一定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和準確處理,也是在實踐中並通過實踐得以衡量和檢驗的。實踐不僅是檢驗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標準,也是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認識作出判斷的重要根據。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認為,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是以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和處理為實踐邏輯的。

  黨的八大以後,圍繞處理和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根本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11](P8)但是,黨的八大提出的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在實踐中沒有能夠一以貫之地堅持下來。20世紀60年代中期,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逐漸演化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主要矛盾的判斷。對主要矛盾的這一錯誤判斷,導致「文化大革命」中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

  1978年興起的「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對社會主要矛盾的重新認識起著關鍵的作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重新確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決策,揭開了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序幕」。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3](P21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牢牢抓住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實踐,在此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1987年,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的「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集中體現了這一主要矛盾的內在要求。在「三步走」戰略的實施中,從「解決人民的溫飽」到「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再到「人民生活比較富裕」的實踐進路,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改革開放40年,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徵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這一時期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解、判斷和處理集中體現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2](P501)的道理,呈現了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鮮明的實踐邏輯。

  黨的十八大以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實踐中,對原有社會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後的社會生產」兩個方面及其關係的變化,作出了不斷深化的新的認識和判斷。勇於實踐創新,勇於理論創新。黨的十八大剛結束,習近平就代表新一屆黨中央宣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1](P70)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已經成為滿足「需要」的根本內涵。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從「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高度,對「美好生活」的內涵作出展開論述。他指出:「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我們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19](P352)

  與此同時,習近平從新時代歷史方位變化的大勢上,提出「發展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在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係上」,如果不注意調整關係,不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一系列社會矛盾會不斷加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中,「『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如果到二○二○年我們在總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標,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更加嚴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實現了目標,即使最後宣布實現了,也無法得到人民群眾和國際社會認可」。[24](P825、830-831)

  在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內涵和條件新變化的深刻把握和科學分析中,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新判斷。對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來說,理解和處理好社會主要矛盾,要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更為充分和更為平衡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馬克思在提出新的哲學世界觀時,強調這一世界觀具有的「三少三多」即「少發些不著邊際的空論,少唱些高調,少來些自我欣賞,多說些明確的意見,多注意一些具體的事實,多提供一些實際的知識」[25](P3)的特徵和實踐意義。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就表現為對中國「具體的事實」的發展說出「明確的意見」和「實際的知識」,就體現在科學判斷和正確處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實踐邏輯之中。

  這一實踐邏輯,集中凝練為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發展的價值旨向。只有把人民利益擺在最高位置,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才能使人民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還要適應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各方面的需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這一實踐邏輯,突出表現為新發展理念這一「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24](P774)的根本導向。把握好社會主要矛盾,處理好社會主要矛盾,就要緊密聯繫黨和國家重點工作,緊密聯繫人民群眾的願望和期待,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項工作的具體落實中,要貫徹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各方面相互促進、統籌兼顧、全面發展。

  這一實踐邏輯,顯著呈現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前進方向。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發生作用,處理好社會主要矛盾既有現實針對性又有長遠指導性,既有當前的目標任務又有長久的戰略規劃。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地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協同發展,更好地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七秩歲月,成德為行。這一實踐邏輯及其展現的價值旨向、根本導向和發展方向,是科學判斷和正確處理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圭臬,是推進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內在依據,也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人民性和時代性的事實根據。

  四、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結合的理論邏輯

  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一方面,「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這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和出發點,否則就會迷失方向走上歧途」;另一方面,「必須隨著實踐發展不斷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生命活力,以更好地把馬克思主義堅持下去」。[26]這兩個「必須」說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在中國具體運用的過程,就是堅持弘揚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的過程。

  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立者。黨的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章提出:「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或經驗主義的偏向。」[27](P533)這是在黨的章程中第一次明確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概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顯著標誌。

  新中國成立後,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後,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依據中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不失時機地推進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1952年9月,毛澤東就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問題。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在緊密結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具體實際,總結新中國成立之初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社會主義過渡理論的創新,走出了富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面臨建設社會主義的全新實踐,中國共產黨更是堅持走中國自己的道路,沒有照搬蘇聯模式,堅持不懈地探索符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如毛澤東一貫倡導的,「照抄別國的經驗是要吃虧的,照抄是一定會上當的」。[15](P64)這些實踐和理論創新,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

  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20](P111-112)改革開放新時期,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歷史進程中,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撥亂反正、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主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飛躍。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標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理論內涵,凸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形態的主題和實質。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寄託著無數仁人志士的夙願和期盼,凝聚著億萬人民的奮鬥和犧牲,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的必由之路。」[11](P7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特徵,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的堅持和發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科學精神的秉持和弘揚。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體現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個理論與實踐過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以接續推進的理論邏輯。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在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當代中國的新實踐新發展中順勢而成,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結合而成的21世紀馬克思主義。

  2018年5月,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博大精深、常學常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仍然要學習馬克思,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不斷從中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始終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行。」[10](P428)習近平從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上,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作出九個方面的新的概括。這九個方面,一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二是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三是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思想,四是關於人民民主的思想,五是關於文化建設的思想,六是關於社會建設的思想,七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八是關於世界歷史的思想,九是關於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思想。這九個方面思想,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彰顯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實現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結合的思想智慧和理論力量。其中突出的是:

  第一,在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結合上,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繼承和發展的理論邏輯作了闡釋。在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思想中,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在於:馬克思、恩格斯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趨勢,堅信共產主義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29](P53)「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28](P66)共產主義理想一定能在不斷改變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中一步一步實現。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發展」在於:「深刻認識實現共產主義是由一個一個階段性目標逐步達成的歷史過程,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統一起來、同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統一起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像馬克思那樣,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10](P429)這一繼承和發展的關係,是以「全面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思想指導的,以與時俱進科學精神為標識的理論邏輯,賦予21世紀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

  第二,在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關係上,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守正與創新的理論邏輯作了深入探索。在關於文化建設的思想中,對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的「守正」在於:在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中,人們生產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設雖然決定於經濟基礎,但又對經濟基礎發生反作用;「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29](P437)先進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反之,落後的、錯誤的觀念如果不破除,就會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桎梏。在弘揚與時俱進科學精神中的「創新」在於提出:「理論自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力量。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活力的來源。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社會建設理論創新的要點在於:「要立足中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10](P430)以守正創新科學精神所勾勒的理論邏輯,賦予21世紀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

  第三,在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聯繫上,對新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賡續和拓新的理論邏輯作了全面展示。在關於世界歷史的思想中,青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中就提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22](P540-541)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世界歷史」思想的「預言」,在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得以「賡續」而且還得到全面「拓新」,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預言」作出現時代「科學價值」的「證明」,世界歷史思想「拓新」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其「拓新」的要義在於提出:「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同世界各國的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在更多領域、更高層面上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不依附別人、更不掠奪別人,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由理論「預言」到現實「證明」所呈現的理論邏輯,賦予21世紀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

  七秩歲月,因勢而新。習近平從科學原理與科學精神結合上對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所作的論述,刻畫了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的根本特徵,彰顯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科學智慧與理論力量,賦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以新時代的特質和內涵。

  原文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澤東年譜,第2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胡錦濤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9]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深刻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 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N].人民日報,2018-04-25(1).

  [10]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11]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2]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4]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5]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7]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8]江澤民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0]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24]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2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6]習近平.中國共產黨90年來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的與時俱進及歷史啟示[N].學習時報,2011-06-28.

  [27]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2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相關焦點

  • 以大歷史觀看新中國七十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不可阻擋
    研究新中國70年歷史,要重視其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內在關係,揭示革命對於建設、改革開放的作用,準確把握新中國70年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地位。同時,研究新中國70年歷史,要注意闡釋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推進新中國建設發展的,中國共產黨推進新中國建設發展的策略方法路徑是什麼;說明新中國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凝聚力、社會動員力、政策執行力如何;詮釋新中國發展如何促進中國共產黨自身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提升,詮釋新中國發展和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之間的關係。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視域下的新中國歷史。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回顧、基本經驗與時代...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系統總結黨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經驗,對於新時代黨的立德樹人有著重要意義。新時代,要在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的新特點,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 站在新時代的高度貫通總結和研究新中國70年歷史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月5日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在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時,就是把社會主義運動放在世界範圍內和它的全部歷史過程來觀察的,其中包括歐洲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勝利並實踐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逐步形成,新中國成立後對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六個時間段
  • 新中國成立70年,羅平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8月21日上午,「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曲靖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羅平專場新聞發布會在曲靖舉行。羅平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海建才作主題新聞發布,介紹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羅平縣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 中國教師報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開啟,快來參與吧!
    導讀2019年,《中國教師報》將舉行尋訪共和國同齡學校、同齡教育人大型活動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國中小學70年辦學文化成果系列展示交流活動。系列活動3月正式啟動,9月底結束。中國教師報將通過報紙版面、專刊、微信、圖書、會議、視頻訪談等多種形式,充分展示系列活動成果,全面推廣優秀案例和典型人物。與共和國同齡 隨新時代奮進 做教育追夢人70年崢嶸歲月,70年滄海桑田!70年前,一個嶄新的新中國誕生。
  • 農村環境治理70年:歷史演變、轉換邏輯與未來走向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農村環境治理歷經了政策空白、制度初創、領域開拓、全面加速和總體深化五個階段。貫穿始終的轉換邏輯主線是,治理理念中價值取向從環保邊緣轉向美麗鄉村、政策思路從碎片思維趨向系統工程;治理結構中制度設計從單一性到多樣化、主體從政府主導到多元合作、供給從項目建設到長效持續;治理技術中技術邏輯從工程主義到適用技術、組織方式從粗放管理趨精細治理。
  • 壯麗70年 禮讚新中國
    為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奮鬥歷程及取得的輝煌成就,中共濟南市委宣傳部、濟南日報報業集團共同主辦「壯麗70年 禮讚新中國」百題知識競答活動,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群眾不斷增強榮譽感和自豪感,激發新時代擔當新使命、展現新作為的磅礴力量,積極投身「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  此次競答活動設優秀組織獎和優秀個人獎。
  • 《新中國自然資源法治創新70年》發行
    2020年歲末,《新中國自然資源法治創新70年》一書出版發行,該書較為全面系統地梳理了自然資源領域法治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對自然資源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出建議。該書是《新中國法治發展70年觀察叢書》分冊,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由中國政法大學國土資源法研究中心主任李顯冬教授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法學教研室主任孟磊副教授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變遷|《婚姻法》新中國首部法律的前世與今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封建婚姻制度與男尊女卑思想仍廣泛存在,不幸的婚姻纏繞著無數個中國家庭。據統計,從1949年7月至次年3月,僅在河南的部分縣市,便有122名婦女被夫家殺害或被逼自殺。社會對婚姻法的需求愈發迫切。1948年9月20日至10月6日,解放區婦女工作會議在西柏坡召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紅船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存續並不斷得以弘揚。通過歷史地考證和邏輯地分析,釐清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之間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多少周年 20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會有大閱兵嗎?
    新中國第一個國慶節是在1949年的10月1日。2019年是國慶節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  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符合「十年一大慶」原則,應該會舉行閱兵。屆時哪些國家政要將出席閱兵?我軍又會有哪些先進武器裝備亮相……  @人民日報:【重磅!#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10月1日舉行】重磅!
  • 從一窮二白走向偉大復興——對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的回顧與思考
    歷程回顧:70年求索及其光輝實踐解讀新中國70年崢嶸歲月,應放在一個歷史過程中作行進式考察、階段性比較,方能獲得更多歷史訊息。根據70年歷史情景與特點,我們大致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第一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2012年黨的十八大為第二階段,從黨的十八大開始又邁向一個新的階段。
  • 深入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2020年12月21日,中國浦東幹部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舉辦了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新型國際關係構建」為主題的學術沙龍。中國浦東幹部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的教師與來自上海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參與了研討。
  • 檔案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先驅
    中國的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從一開始就不是把它當做單純的學理來探討,而是把它作為改變國家命運的工具。他們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積極投身到現實鬥爭中去,同中國實際結合,在選擇馬克思主義之初就開始了大眾化的努力。
  • 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及其心理學方法論,你怎麼看?
    長時間內中國接受的是俄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但是中國消化之後形成了以毛澤東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化的馬克思哲學。而西方國家社會發展程度較高,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條件始終不成熟,社會主義建設也就無從談起,科學社會主義社會運動逐漸演化為對現代資本主義的文化批判,形成了與東方國家馬克思哲學截然有別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西方馬克思主義。二戰後,歐洲出現社會主義陣營,史達林模式廣泛學習,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 【黨史、新中國史上的今天】9月29日大事記
    組織引導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了解黨史、新中國史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我們黨98年的奮鬥史、新中國70年的發展史,了解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區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區委黨史研究中心,梳理匯總了在黨史、新中國史上的大事要事,設立「黨史、新中國史上的今天」專題欄目,引導全區廣大黨員幹部把學習領悟黨史、新中國史作為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徑,共同回顧那激情燃燒的紅色記憶,重溫黨和國家走過的不凡之路。
  • 新中國成立70年獻禮:吉利的「造車夢」
    由此,1997年,「造汽車的吉利」終於在浙江台州誕生。對於這個決定,李書福曾表示,「大家都認為汽車工業已經被西方國家壟斷了,中國企業只能與外國汽車公司合資或者合作才有可能成功。但是我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一定會更加成熟、更加穩健,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一定會持續推進,中國一定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
  • 新中國70年企業制度的演變歷程與發展取向
    摘要新中國成立後,企業制度的演變經歷了改革開放前後兩個大的階段。改革開放前,中國企業制度實現了從不同所有制企業制度並存向與計劃經濟體制相匹配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導的微觀結構的轉變。回顧70年實踐歷程,中國企業制度的演化是圍繞確保企業的生產性功能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的,在不同時代環境條件下,需要尋找支撐企業生產性功能的制度與其他相關的社會制度之間彼此適應的平衡點。中國企業制度的發展取向:一是平衡好日益壯大的混合經濟內部不同所有制經濟成份之間的關係;二是平衡好一系列界定政府與企業之間複雜的權益關係的制度安排;三是平衡好堅持國情特性與趨同國際規律二者的關係。
  • 70年薪火相傳 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即將亮相國博
    央廣網北京12月22日消息 12月22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戲曲學院聯合舉辦的「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新聞發布會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新聞發布廳舉行。展覽講述以中國戲曲學院為代表的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來的滄桑巨變,為人民服務的前進道路中所譜寫的發展篇章中的動人故事。本次展覽將於12月26日開幕,展期兩個月。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表示,本次展覽全面梳理了中國戲曲學院70年辦學的有益經驗,著力呈現國戲從創業到改革,從探索到完善所走過的傳中有創、新中有承的風雨歷程。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因此,歷史哲學研究對當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試就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我國西方歷史哲學研究狀況做一梳理,勾勒其大致的發展脈絡,最後進行簡單的盤點和反思。作為一種個性化概述,文章走馬觀花,掛一漏萬,粗疏不當之處,尚祈學界同仁鑑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