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軒轅橋,登上龍尾道。4月5日是清明節,在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日子,陝西省黃陵縣舉行戊戌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逾萬名來自海內外的優秀中華兒女齊聚黃帝陵軒轅祭祀廣場,共同祭奠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懷念始祖恩德,凝聚華人血脈,祝願華夏昌盛。
激發民族歸屬感
上午9時50分,象徵著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的34通鼓聲,代表著中華民族崇敬始祖最高禮數的9響鐘鳴,從橋山沮水間播向華夏大地,戊戌(2018)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正式拉開帷幕。
萬餘名海內外中華兒女的代表,滿懷虔誠之情齊聚黃陵縣的軒轅殿祭祀廣場,敬獻花籃、恭讀祭文、向軒轅黃帝像行三鞠躬禮,表達敬仰和緬懷之情。隨後,部分參加人員到橋山頂的黃帝陵冢按逆時針方向繞行一周,寓意時光倒流,表現無限追思。
記者在現場看到,很多人都是攜家帶口、祖孫三代一同來祭陵。在英國居住了17年、老家在陝西的唐先生特意帶一家老小前來參加公祭典禮,他表示,典禮氣勢恢宏,令人震撼。同時,回鄉祭祖讓他感到,中華民族無論身在世界各地,根就在中國。
在公祭現場,記者還看到了一名來自臺灣的青年代表。她告訴記者,自己是第一次來到陝西拜謁黃帝陵。以前在歷史課本上讀到過黃帝文化,這次在現場通過觀看鳴鼓響鐘、恭讀祭文、充滿民族氣息的樂舞告祭表演,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力和使命感,她說:「我想我還會再來的。」公祭典禮成為了連接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紐帶,激發了同胞們對祖國的歸屬感和深深的熱愛。
加深歷史文化認知
據文獻記載,漢代以來,中華民族就開始了祭祀黃帝的活動。20世紀80年代之後,清明公祭黃帝典禮越來越受關注,每年都有大批港澳臺同胞及海外的華僑華人回國祭拜黃帝陵。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和夫人1984年專程拜謁黃帝陵並留言:「世界各族皆兄弟,黃帝子孫獨人傑。」1988年,臺灣「外省人返鄉探親團」一行25人拜謁黃帝陵,他們身穿特製套服,胸前印有「想家、想家、想家」的字樣,其情其景十分感人。
今年公祭活動的主題是「溯源、尋根、凝心、鑄魂」,內地青年、港澳青年、臺灣青年、來自美國的青少年代表都前來祭祖。
參與「樂舞告祭」演出的穆同學是陝西黃陵縣本地人,她對記者說,為了這次祭陵活動,她和同學們排練了約1個月,舞蹈動作都是遵循的古法古式,第一次參與其中,深感儀式隆重,對民族的歷史文化也有了更深體會。
200多名臺灣青年在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和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的帶領下,也參加了公祭典禮。「今天帶領這些年輕的臺灣孩子到陝西黃陵來祭陵,聽到他們有感而發說:哦!知道了我們的始祖是誰,我們的根源是在哪裡。我想,這對於加深他們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認知,會更有幫助。」在接受採訪時,洪秀柱說,兩岸本來就是一家,有著共同的血緣、語言、文化、歷史,尋根祭祖,很有意義。
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如今,每年都有近百萬人次前來謁陵祭祖,黃帝陵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情感、精神、心靈的寄託,成為維繫、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
「中華民族淵遠流長,中華文化歷久彌新,兩岸都有共同的目標,那就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華文化不斷發揚光大。」在公祭現場,鬱慕明對記者表示,新黨將一如既往,扛起弘揚中華文化的責任,推動兩岸在文化等領域的合作,促進兩岸青年交流,為加快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共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作出新的貢獻。
「軒轅龍馭古,百代景象裳。高徒橋山上,關河萬裡長。」宋代範仲淹的詩句裡,描述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歷經磨難而不衰,靠的就是中華文化的凝聚、感召和支撐,靠的就是「我們有共同的祖先,我們是炎黃的子孫」這個樸素而自信的觀念。
年年歲歲,清明時節,當中華兒女一次次跪拜於黃帝陵下,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認同感,凝聚出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它將中華民族牢牢地擰在一起,奮發圖強,走向復興。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今年公祭期間,「黃帝文化學術交流會」「筆歌墨舞,丹青繪情——海峽兩岸名家書畫展」「國風·秦韻——華夏同根主題音樂會」「僑胞林」「炎黃子孫林」「思源林」「同心林」植樹活動等同期舉行。(記者 汪靈犀 高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