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萬卿
天下第一劍, 古代的「核武器」,當今的「禮器」。
這把劍,曰「棠溪寶劍」。
1)古代「東風-41」
話說,春秋戰國,七國爭雄,五強爭霸,遍地狼煙。
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經濟較弱的韓國,竟然躋身「七雄」。
這韓國,可不是現在會割雙眼皮的韓國。它是周朝的諸侯國,之所以躋身「七雄」,是因為它掌握了製造棠溪寶劍的「核心技術」。在那個靠冷兵器打天下的時代,棠溪寶劍就是現在的「核武器」,堪比「東風-41」。
這種「核武器」為什麼叫棠溪寶劍?
因為,當時的韓國位於現在河南省西平縣一帶,境內有棠溪流過。這溪水裡面,含有很多微量元素,取棠溪水淬火,寶劍強、硬、韌、彈,版本瞬間升級。
據說,兒童持劍輕輕一揮,人就會身首分離。戰場上,對方不管是什麼兵器,在棠溪寶劍面前都是兒童玩具。
司馬遷和司馬光兩個人都點過贊,他們還穿越在不同的時代,對中國九大名劍進行了評比,「頒獎詞」是:棠溪、墨陽、合伯、鄧師、宛馮、龍泉、太阿、莫邪、幹將,皆能「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棠溪寶劍,排名第一。
史書上還曰過:「強弓勁弩皆自韓出,天下寶劍韓為重。」
韓,即今天的西平;「韓為重」,就是西平生產的「核武器」最厲害。
棠溪冶鐵鑄劍鼎盛時,規模達480平方公裡,以棠溪城為中心,形成了合伯城、冶爐東城、冶爐西城等幾個「產業聚集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四城作坊林立,商鋪密布 ,酒肆揚幡,商人穿梭,武士來往,可謂「十裡棠溪十裡城」。
棠溪,也成為當時全國四大冶鐵中心之一和唯一生產寶劍的「中國兵工重地。」
2)「軍工基地」被踏平
這個「中國兵工重地」輝煌了1400年後,在唐代被官兵摧毀。
唐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元濟不拿皇帝當幹部,割據淮西,舉兵叛亂。
唐憲宗大怒,命令李愬去「維穩」。
李愬是「將二代」,軍事才能呱呱叫,他的部隊特別能戰鬥。他經過細緻偵察,決定採取「斬首」行動,或者叫癱瘓攻擊。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十月,漫天大雪,李愬率領9000精兵,連夜奔襲130裡。凌晨時分,大軍到達蔡州城下。第二天,吳元濟舉起了白旗。
此案例,曾入選中學課本,篇名《李愬雪夜入蔡州》。
戰役的南線,李愬的副將馬少良途徑棠溪城。他突然發現此地遍地爐火,鐵星四濺,紫煙蒸騰,天地通明,比霓虹燈還眼花繚亂,繁華如一線大都市......詩曰:「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酒幡掩翠柳,鐵歌秦更天」。
一打聽,原來是打造寶劍的「軍工基地」,專門生產寶劍,殺傷力五星級好評。此地毗鄰蔡州,叛臣吳元濟所用的武器均來源於此。
怪不得,吳元濟如此囂張!
這還了得?踏平它!
馬少良一聲令下,見人就砍,血流成河,鑄劍設施被毀,鑄劍文獻被燒掉,「十裡棠溪十裡城」轉眼變為廢墟。
從此,棠溪城不見寶劍不見人,直接導致了「棠溪寶劍」的失傳。
倖存的工匠流落民間,以打造鋤頭鐮刀為生。
3)棠溪寶劍重現江湖
棠溪寶劍失傳1000多年後,有一對父子夢想讓它再現人間。
這對父子,就是高西坤、高慶民。
高西坤早年就讀於北洋大學堂,畢業後放棄高官厚祿,即回西平縣城「攻關」棠溪寶劍。20世紀50年代初,在西平縣城創辦了一家鐵工廠,一邊生產小件農具,一邊「探秘」棠溪寶劍。
1958年,他因放不出鋼鐵「衛星」,被戴上了右派帽子,攆回舞陽縣吳城鎮北高村,肉體和心靈遭到了無情摧殘。
彼時,他的兒子高慶民才6歲。
高西坤忍受著屈辱和飢餓,在被「流放」的農家院裡燃起了爐火,以打鐵餬口,高慶民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打鐵技藝。
短短幾年間,高慶民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不僅學會了鍛打、熱處理,還對研製棠溪寶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樹立了光復棠溪劍文化的決心和意志。
這還真應了「寶劍風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他們數次輾轉於西平、舞陽,一次次爐火被摧毀,又一次次燃起爐火。改革開放後,更加堅定了挖掘、傳承棠溪劍文化的信心。
1986年,農民耕地時挖出了棠溪寶劍的部分殘骸,被縣文物管理所收走。高慶民隱隱感到:他和棠溪寶劍的緣分來了。他不敢怠慢,趕緊去找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借劍」。
文物管理所長也是「鐵匠的後裔」,他不僅答應高慶民「借劍」,還特意囑咐:歷史上有記載,鑄劍要訣是「取棠溪水淬火」「高溫液體還原」。
高慶民明白,所長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棠溪水中含有鋅、鍶、鋰以及鎢、鉬、鎳等化學元素,他們可以提高鋼材的彈性、韌性和屈服度。
隨即,高慶民對借來的寶劍殘骸進行細緻的化驗、分析、查成色.....
高慶民經過反覆實驗,依「古法」打造出了第一把棠溪寶劍。他手握寶劍,彎曲120度,竟能回彈復原,還伴有鳳鳴龍吟之音;揮起寶劍,可以斬釘截鐵,刺破鐵桶、砍斷六根鋼筋。
失傳1000多年的棠溪寶劍終於重現江湖了!
高慶民手捧寶劍,眼淚涮涮地流了下來。
4)天下第一劍
如今的棠溪寶劍,已經不是歷史上的「核武器」。
古代十八般冷兵器中,劍被尊為「百刃(兵)之君」。漢代以後,劍退出短兵器歷史。但由於型美身輕,便於攜帶,多用作防身之器,名士貴族劍不離身,被古人視作地位與身份、智慧和勇武的象徵,成為古代社會的一項重要的禮器,被牢固地傳承下來。
劍成為禮器之後,有「古之聖品、至尊至貴」之美譽。
作為禮器,寶劍還是公平正義、行俠仗義的象徵,也充滿鎮宅避邪等神秘的宗教色彩......
高慶民打造的棠溪寶劍,也成了至尊之「禮器」。
作為「禮器」,高慶民更加精益求精,每一把寶劍,都承襲了古法千錘百鍊,歷經666道純手工製作工藝。
2001年,棠溪寶劍被全國權威專家鑑定會鑑定為「中華第一劍」,確立了棠溪寶劍的品牌地位。
此後,高慶民研製開發了成功劍、太阿劍、和平劍、擎天劍、騰雲劍......產品在國際、國內榮獲各種大獎、金獎、特別金獎。
2005,高慶民的棠溪寶劍企業被定為國家級工業旅遊示範點,新建花園式棠溪冶鐵鑄劍文化博物館。彼時,國威劍、軍威劍、法威劍,奧運劍、軒轅乾坤劍等等相繼面世,一件件光鑑寒霜、靈氣逼人 。
棠溪寶劍先後被國家博物館、新鄭黃帝故裡博物館、國家體育博物館、國家軍事博物館、全國人大和全國收藏家協會作為珍品永久收藏。引起全國許多大型新聞媒體的紛紛關注,多次登上央視《晚間新聞》《天下大觀》《鄉約》《我愛發明》《探索發現》等欄目,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高慶民因傳承弘揚棠溪劍文化的精神和貢獻,先後被評為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首屆民間文化的傑出傳承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國家級技能大師、河南省省管優秀專家。
同時,棠溪寶劍多次榮獲河南省科技進步獎、全國發明金獎、全國專利金獎、全國新產品特別金獎等200多項省部級以上大獎,還被國家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申報世界貿易組織批准為「原產地註冊保護產品」,即世界名牌。
2014年,棠溪寶劍製作工藝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
2015年,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破例批准使用「棠溪天下第一劍」和「棠溪中華第一劍」商標專用權。
5)「五福臨門」
今天,棠溪寶劍集團「五福臨門」,又隆重推出了棠溪五福劍!
五福者,福、祿、壽、喜、財也。
這是「禮器」中的大禮!
「五福」文化長期根植於人們的內心,它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並成為一種民俗。
棠溪寶劍的「五福」,由五把寶劍組成,分別代表福、祿、壽、喜、財。名曰:納福劍(60cm),世祿劍(69cm、康壽劍(99cm)、祥禧劍(100cm)、鴻運劍(88cm)。
納福劍, 福如東海長流水。
世祿劍,祿運高升步青雲。
康壽劍,壽比南山不老松。
祥喜劍,喜氣連年萬事興。
鴻運劍,財源廣進達三江。
每一把五福劍,皆個性鮮明,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氣息,工藝高超,製作精緻,均為棠溪寶劍的經典之作,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十年磨一劍」,高慶民已經用了N個十年。對劍的象徵意義,高慶民更是高屋建瓴。
高慶民的「劍訣」裡,劍是一種精神符號,象徵鍥而不捨的精神;劍是正義的象徵,可以除暴安良;劍是權威的象徵,能號令天下、安邦定國;劍還體現了一種修身哲學,該出手時鋒芒畢露,不該出手時,深藏匣中,隱芒內斂......
更重要的是,劍也象徵著公平、公正。劍脊筆直,不偏不倚。兩面鋒刃,一鋒指向對方,一刃指向自己,對人對已一律平等。
棠溪寶劍在手,平安吉祥!(責編 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