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星空 | 天·地·人合一的中國詩畫

2021-01-21 浩然星空Hallosky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

是中國先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

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

是中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現了中國人探索和順應自然規律

以致天地人合一的智慧

201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這套攝影文集

以二十四節氣對應星空為切入點

試圖以星野攝影為載體

以上海地區及周邊為主

記錄各個節氣對應的星空、時令與物候


春節前後,獵戶座腰帶上的福祿壽三星光耀頭頂,寄託著人們對於健康、富裕、幸福的美好期冀。而大犬座α(天狼星)、獵戶座α(參宿四)、小犬座α(南河三),組成更為耀眼的冬季大三角。不過拍攝時剛好遇到參宿四的亮度降到史上最暗,今年的春節也因為疫情的原因有些沉重。


2020年2月攝於江蘇如皋。


雨水充沛,才有一年的豐收。立春之後冬季星空逐漸西沉。試圖用一小段西落的冬季星空的星軌表現出細密的春雨。


2020年2月攝於江蘇如皋。


驚蟄前後的晚間,獅子座升上天空。在小區裡這個居民餵貓的位置醞釀許久,比起天上的獅子,讓小貓配合拍照更不容易。


2020年3月攝於上海閔行。


春分,江南進入春花似錦的時節。天空當中獅子座β(五帝座一)、室女座α(角宿一)、牧夫座α(大角)共同組成了春季星空最為矚目的春季大三角。後兩者還是東方蒼龍七宿的龍頭。所謂二月初二「龍抬頭」,也就是是指龍頭在春季升上天空。


2020年3月攝於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擷英園。


鬥柄指東,天下皆春。清明節氣之後春花逐漸凋零。可能因為袁牧的一首《清明》,讓人感覺細雨紛紛是清明的氣候特點,其實從「清明」二字上,氣候晴朗明澈才是清明的特徵。


2020年4月攝於上海閔行交大校園。


轉瞬之間,以獅子座為代表的春季星空又要謝幕了,穀雨之後大地一片綠意春深...


2019年4月攝於上海閔行。


立夏節氣,武仙座先於夏季星空升起,這個以傳奇英雄赫拉克勒斯為原型的星座在城市裡沒有什麼辨識度,以織女為代表的夏季亮星,也已經出現在東方低空。


2020年5月攝於上海閔行交大校園薔薇園。


離家不遠,有一個可以釣龍蝦的小水塘。天秤與天蠍兩個星座剛好組成一幅「釣蝦圖」。


2020年5月攝於上海閔行。


蛇夫座,是黃道穿越的第十三個星座,也是88個星座中唯一以醫生為形象的星座,感謝醫務工作者守護人間平安。


2018年5月攝於浙江安吉天荒坪。


崇明東灘位於上海的邊緣,長江的入海口,這裡可能是上海最後一片能看到銀河的地方。夏至節氣,上海一般正處於梅雨季節,悶熱陰霾的天氣當中,能看到星空的機會不多。


2018年6月攝於上海崇明東灘。


小暑節氣後,上海即將出梅,這是夏果上市的季節,也是又一屆大學畢業生後浪入海的日子。入夜後不久,銀河中心最明亮的部分已經呈現在天空中,這裡的人馬座是睿智、溫和的半人馬喀戎的形象,喀戎是眾多英雄的老師,最終又將自己的軀體替換下普羅米修斯,在群星中老師也因此擁有一席之地。


2017年7月攝於上海浦東南匯嘴。


大暑前後是一年中最酷熱的時候。之後不久,就將是七夕了。可在農家小院裡,臥看牽牛織女星。


2012年7月攝於江蘇如皋。


2020年立秋那天,剛好結束高考招生工作回上海的火車上,有感而作。願每一位學子圓夢九月。立秋之後銀河西沉,每年一度的英仙座流星雨盛宴也即將開始。


2018年8月攝於甘肅陽關古城。


處暑節氣,也是大學開始發錄取通知書的時節。交通大學南區體育館邊的水杉林,頭頂有一片狹窄的天空,形似振翅的飛鳥。構思把天鵝座放置於其中,剛好在處暑前後得以實現。再早個十年,這個位置應該還能拍出銀河來。


2020年8月攝於上海閔行交大校園。

秋季星空亮星不多,水產不少。摩羯、南魚、雙魚、鯨魚、天鶴、寶瓶。白露節氣後,大馬哈魚要開始溯流而上,回到故鄉。又一屆的新生,也將在白露節氣之後開始自己的大學之旅。


2017年9月攝於上海浦東南匯嘴。


春、秋、冬三個季節都有大三角,秋季只有飛馬四邊形。秋分天氣轉涼,桂花初放,更是迎接豐收的日子,2018年起,秋分也被定為「豐收節」,此時上海地區的晚稻還在灌漿,收穫要等到11月了。


2020年9月攝於上海閔行。


上海一般在寒露前後入秋。英仙、仙女兩個星座在秋季星空演繹著英雄救美的故事。珀爾修斯救下被獻祭給海怪的安德洛美達,也因此拯救下一個國家。


2019年10月攝於江蘇啟東。


因為氣溫尚未跌破冰點,因此上海的霜降其實無霜,霜降節氣後,上海周邊進入一年當中收穫的季節。子夜時分冬季的星空已經開始升起。在中西星座的比較當中,天空中的這個五邊形,五車(中國星官名)與御夫(西方星座名),都有戰車的寓意,是不多見的巧合。


2020年10月攝於上海閔行。


初冬季節北鬥已經沉下地平線,要找北極星,就要通過仙后座的W。其實立冬時節銀杏葉還沒有變黃,只是被路燈給照成金黃般。


2019年11月攝於上海閔行。


小雪節氣上海鮮有下雪記錄,飄落的多是梧桐的黃葉。金牛躲避著獵戶的利箭,在子夜時分升上天頂。


2019年11月攝於上海閔行。


冬已到而雪未至。大雪節氣之後,雙子座流星雨也將守諾前來,從不缺席,正如雙子兄弟言而有信。在眾多的星座故事中,雙子座(兩顆主星中文名為北河二、北河三)委實是為數不多的暖心故事。


2019年12月攝於上海閔行交大校園。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當中白晝最短而黑夜最長的一天。從今日起到夏至之間,每過一天,陽光便增長一分。如此往復,在人類所感知的歷史中,大自然演奏出四季的節律。

冬至過後,2020年就將過去,這註定是載入史冊和世人銘記的一年,希望2021年能平凡一些。


2020年12月攝於上海閔行交大校園。


讓節氣寒意漸濃的,除了北風,還有期末考試。讀書每年此時複習到子夜,會在宿舍陽臺上朝南眺望,希望找到在這個這個節氣才勉強升出南方地平線的老人星,獲取一絲吉祥如意的心靈慰籍。走過學生時代,才明白真正保佑期末成績單稱心如意的,不是那顆天邊的星星,而正是一次次臨近午夜的苦讀。祝願所有仍在備考的學子,都有滿意的成績,和無憂慮的新年。

2017年1月攝於上海閔行。


靜好歲月,常憶冰戈鐵馬;寒氣逆極,靜候春暖花開。


2020年1月攝於北京



完成24節氣攝影集的念頭,萌發於2019年立冬節氣仙后座與銀杏樹的那次嘗試。最後成型的24張,除了9張選自以往作品。其他15張都拍攝於最近一年當中相應節氣的前後。


24張照片裡,有17張是在上海拍攝的,有14張就攝於閔行,其中7張取自交通大學校園裡。還有5張拍攝於上海周邊200公裡內蘇浙兩省,一張在北京郊區。只有一張拍攝地在波特爾暗夜分類0級的甘肅陽關古鎮。因此這組照片的拍攝製作也是一次歷時一年的光害之下都市星野攝影的實踐。


從照片當中不難看出城市光汙染對於星野攝影的影響,在上海閔行拍攝的照片基本上都需要經過後期複雜的「暴力」處理。上海境內即使是南匯嘴、東灘等還能看到銀河的地方,路燈的影響也在不斷逼近中。再過一到兩年再要拍攝星野將會更加吃力。


2020年春節期之後,又嘗試著給每一幅照片的星象和時令特點配上一首詩。從最初不講平仄只求押韻的打油詩,到後來簡單學習了下律詩絕句的平仄要求,學習體驗了一次對中華傳統詩歌文化。


24首詩,除了二十四節氣對應的時令、氣候,也記錄了各個時段的工作與心情。尤其是2020年春節前後新冠情突起,從起先的緊張焦慮、到後來國家逐步控制住疫情蔓延,重啟人間煙火氣息。好幾首詩都融入了這個時段的特殊印記。


當然作為一套反映24節氣的攝影作品,還是有一些遺憾的,比如2019-2020年冬季,上海地區幾乎沒有降雪,期待中的雪景星空沒能實現。只能留待今後了。


相關焦點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每個月有兩個節氣。
  •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為什麼能申非遺成功?
    二十四節氣申請非遺成功!沒有花落別人家——中國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人搶註,是讓人痛心的事情!昨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麼什麼是二十四節氣?為什麼能夠申請非遺成功呢?
  • 科普|二十四節氣-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冬季的第5個節氣,冷氣積久而寒。小寒和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這個節氣吧!-節氣三候-【一候雁北鄉】小寒之日「雁北鄉」,這個「鄉」是趨向,北飛雁已經感知到陽氣,是為先導。
  • 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於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訂立,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 探究源自中國的傳統時令「二十四節氣」,為何不需按照農曆計算?
    提到「二十四節氣」,很多人都能將這首朗朗上口的節氣歌隨口道來。雖然今天的人們並不大使用「二十四節氣」了,但是偶爾還是能夠聽到周圍的一些上了年紀的人突然說上那麼一句「今天是驚蟄天」之類的話。對於「二十四節氣」,我們可能最為熟悉的應該是「清明」,因為這一天被規定為國家的法定節假日。
  • 二十四節氣詩:冬至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也是冬季的是第四個節氣,還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麋,一般指麋鹿,比牛大,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驢,蹄像牛,頸像駱駝,但從整體看哪種動物都不像,原產中國,是一種珍貴的稀有獸類,俗稱「四不像」。分,分離,本詩指麋角脫落。  4.一陽初生:一陽開始生。《易經》認為冬至是「一陽生」,農曆十二月是「二陽長」,正月則是「三陽開泰」。「三陽」表示陽氣逐步超越陰氣,冬去春來,萬物復甦。
  • 人人皆知流傳千古的二十四節氣歌,你可讀過妙趣橫生的十二生肖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民間廣為流傳的二十四節氣和十二生肖,都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千百年來,這些文化現象不但從未斷絕,而且被人們不斷發揚繼承。為了便於記憶,人們將二十四個節氣編成了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二十四節氣詩:雨水
    《雨水》  作者:邱承彬  地氣升雲化油雨 草木抽芽生新綠  水獺排魚祭河開 大雁北飛春梅鬱                       二〇二〇年二月十九日   部分注釋  1.地氣:地中之氣。
  • 「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您唱全了嗎?
    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這首耳熟能詳的節氣歌,他們只「唱」了一半。相較於朗朗上口的前半段,節氣歌的後半段鮮為人知。節氣歌的後半段究竟說了什麼?五千年前的古人又是如何準確的判斷出二十四個節氣?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其中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不要著急,先讓我們站在古人仰望星空的視角,一同領略老祖宗與天地萬物感應的智慧,答案就在其中。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兩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以曆法、諺語、歌謠等形式廣為流傳,在傳統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近年來,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二十四節氣再次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生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有哪些新的應用?如何更好地傳承?
  • 二十四節氣,用古老智慧溫潤現代生活
    把節氣「穿」在身上,穿出時尚 講述人:北京服裝學院教授、2020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 郭瑞萍有誰想過,節氣還能「穿」在身上?我們做的,就是這樣的事。2015年,我和團隊創立「度兮」品牌,提倡「人生有度,大美化兮」。有一年,我們帶著「度兮·二十四節氣」時裝發布會走進了「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現場。
  • 【愛上簡筆畫】二十四節氣 · 小寒
    冷空氣來襲, 小寒節氣到來。 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倒數第2個節氣, 小寒標誌著嚴冬的來臨。 今天,和愛上簡筆畫一起, 認識小寒節氣,繪畫小寒手抄報。
  •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朔望月|曆法|月球|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怎樣劃分的?最初的二十四節氣是把1回歸年的日數等分成24份,從冬至以後每隔15.218日,為一個新的節氣。這種平均安排節氣的方法稱為平氣。西漢漢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頒布了新制定的《太初曆》,並宣布這一年為太初元年。首次把二十四節氣完整地引進曆法。《太初曆》用的是平氣法。
  • 大雪節氣的諺語農諺有哪些?2019年大雪節氣民謠附二十四節氣歌
    關於大雪節氣的諺語有哪些?2019年12月7日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大雪。大雪節氣到來,預示著強冷空氣會南下,氣溫會大幅度驟降,全國大範圍降雪或局地暴雪將出現,南方容易出現凍雨天氣。
  •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孝、二十四史等,為啥喜歡用二十四這個數字?
    二十四節氣的制定,有利於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跟日月運行有關。古人觀測天象,是一步步地細化的。日出日落,為一日;月圓月缺,為一月;日晷影子的回歸周期為1年。然後,再細分,日短至(影子最短)那天為夏至;日長至(影子最長)那天為冬至。接著發現,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了。所以,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了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的說法,才得以完全確立。
  • 上海農民畫家手繪二十四節氣圖 動畫展現詩情畫意
    中新網上海6月6日電 (張踐 勾瑞)近日,上海金山農民畫時令節氣圖引起不少網友的關注,畫作線條細膩、色彩鮮豔,頗具民俗氣息。6月5日,記者來到了上海金山農民畫家陳惠芳的家中。一進門,她就向記者介紹起了立夏節氣圖。
  • 24節氣順口溜全文 中國二十四節氣順口溜是怎麼意思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們用來分辨節氣的時間及指導農事的一種方法。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的習俗都不一樣。人們常常說二十四節氣順口溜。那麼大家知道多少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中國節氣文化對24節氣順口溜解釋吧。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二十四節氣的歌謠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而農民兄弟離不開春耕的二十四節氣;春雨驚喜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他們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 二十四節氣小知識
    二十四節氣小知識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何處?   一些學者研究發現,二十四節氣最初起源於北緯35°附近的黃河流域。這裡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適宜耕作。許多記載節氣的文獻也多出於以西安、洛陽為中心的地區。
  • 這是中國獨創的日曆法,二十四節氣怎麼用,很多人不會
    這是中國獨創的日曆法,二十四節氣怎麼用,很多人不會轉眼間春節已過,二月將盡。我們感慨這光景的流動,只會用一個「時間」過的快來形容,而時間是什麼?它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名詞,一個名字,一個概念罷了。現在的人都有手機、有手錶,幾乎所有電子產品上都有時間和日期顯示,我們生活在「時間」裡,但卻對它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