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漁論道
天幹和地支,簡稱為幹支,相傳是4600餘年前,黃帝軒轅氏所創。幹支的原始意義就是指樹幹和樹枝, 在《漢書—食貨志》云:"幹,猶乾也,支,猶枝也"。幹,古人最初用來記日,支最初用來記月,從陰陽屬性上看,日為陽,月為陰,故此,幹為天幹,支為地支,古人以十天為一旬,而作十天幹,以一年十二個月而作十二地支。
又以十天幹搭配十二地支的辦法來記日期,這就產生了幹支紀日法。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的最小公倍數是六十,因此,按需組合的一次循環,就是六十組不同的幹支,故稱六十甲子。用幹支紀日的方法後來漸漸被引用到記年,記月,記時上。
戰國初,在五行初具系統的《管子》中,幹支開始作為五行的符號。《管子—五行》篇中就用"甲子木行御"、"丙子火行御"、"戊子土行御"、"庚子金行御"、"壬子水行御",將一年分為五個階段。到漢初的《淮南子》 ,則加上北鬥鬥柄所指的不同方向來配月份,這樣,幹支跟五行的匹配也成系統了,這就成了東漢末年八字四柱命理模型的淵源之處。
五行幹支作為個人的四柱八字原始信息,與天體運行的規律密不可分,故而,年、月、日、時四柱有動靜之分。
年柱,六十甲子紀年按固定的順序而排列,是地球對太陽公轉一周的時空記錄。年為靜態的。
月柱,地支與天幹,並不是按固定順序而排列,而是對換體。地支是十二個月時間的節令,固定循環不變,而月柱的天幹,須以年柱天幹(按五虎遁)來取定,比如:子月的天幹不一定都是甲———等等,月柱的幹支五行組合須五年才能完成一個循環,所以為動態的。
日柱,六十甲子記日,按固定的順序循環,是地球自轉一周的時空記錄,以六十甲子(60天)為一個輪迴,周而復始,日和年一樣,為靜態的。
時柱,是地球自轉一周中的十二個時間段,人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不同的時辰來活動和休息的時間標點,十二個時辰地支是固定的,但,天幹則是以日柱天幹(五鼠遁)來取定,所以時和月一樣,為動態的。
因此,命理學先哲們把四柱八字,以年為本,日為主,月為基,時為歸宿來擬定。對命局年、月、日、時四柱組合,著有斷語云:主本不和,焉有久榮之士;根基有衝,必有災禍之咎;歸宿為空,終是落寞收場。請點擊關注"秋水源國學講堂",觀看視頻,更加精彩。
聲明:以上內容為作者原創,摘抄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否則視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