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說如果設置不同的宮位制,行星的宮位會有所變化,應該以哪一個為準?比如用普拉西德(Placidus),金星在11宮,用等宮制(Equal)和整宮(Whole)就落到12宮去了,這樣怎麼辦?
其實不同宮位制就好比現代佔星和古典佔星一樣,都是解盤的工具,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選取哪種宮位制根據佔星師個人的習慣選擇。現在比較主流的宮位制是現代佔星師選擇用普拉西德分宮制,古典佔星師用的整宮或等宮是比較常見的,兩者不可相混。
分宮制有不下二十種,比如說Whole,Equal,Placidus,Alchabitius,Koch,Regiomontanus ,Campanus,Porphyry,Morinus等等,還有些分宮制並不主流,也沒什麼人研究,或者說流傳下來的資料甚少準確度也很難確保,所以可以忽略不用刻意糾結。故在此不過多贅述,以下是一些常見宮位制的解釋。
整宮制Whole
比較古老的宮位制,發源於巴比倫、印度、希臘,一般是希臘佔星師用的多。採取的是等分法,一宮30度,從上升點落入星座的0度開始第一宮,因此宮位和星座是完全重合的。因為整宮制一般多用於古典佔星師所以要會古典佔星的解盤邏輯方法才可以準確地運用整宮制解盤,如果用現代佔星的邏輯方法解整宮制的盤可能不完全正確。而且整宮制還有個缺陷就是說不適用於高緯度地區。
等宮制Equal
採取等分法,一宮30度,從上升點開始第一宮,宮位和星座不重合。起源於公元1世紀左右,目前使用者以英國佔星系統的佔星學家為主,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為了教學的方便因為等宮法行星就可以避免截奪。但是它也有個缺陷就是說不適用於高緯度和低緯度地區。
四分儀制,也稱為四象限宮位制。四分儀分宮制簡單來說就是以命度與天頂為軸線的分宮制,定出上升、下降、中天、天底四個關鍵點,把命盤分成四個象限。所以稱四分儀制。採取四分儀制的有很多種宮位制,這裡舉幾個例子。
1.普拉西德制Placidus
此宮位制是我們現在運用主流的普拉西德制,發明於17世紀左右,是一個義大利的數學家發明的。其劃分方法較為複雜,主要是以上升點Asc成為天頂MC的時間作為依據,以天球繞地軸轉動,每兩小時劃分一個宮位,每個象限按上升點的運行時間等分,而不是按度數等分。因此被歸為時間類的分宮制。其計算要用到數學中的牛頓迭代法。此宮位制多應用於現代佔星,也是現在最主流的宮位制,各大平臺和軟體默認的排盤宮位制。
2.阿卡比特製Alchabitius
在中世紀時期阿卡比特製的運用比較多,它是由希臘佔星師發明然後由阿拉伯佔星師發明進行推廣。其劃分方法是以上升到中天的赤經距離予以三等份,再投射到黃道上為10、11、12宮,再以上升到天底的赤經距離予以三等份,再投射到黃道上形成1、2、3宮,投射點為赤道南北極。這種宮位制是普拉西德Placidus的前身,取代了波氏Porphyry。
3.芮氏分宮制Regiomontanus
由15世紀德國天文學家Regiomontanus所發明。這種分宮制的計算方式,是以天球赤道與東方地平線的交匯為起點,在赤道上均分12點,然後再將點以南北極平於赤道為軸心,投影到黃道上而確立十二宮的位置。雖然這種方式是從坎式分宮制演變而來,而一直到普拉西德Placidus分宮制出現後才被取代,這種宮位制常用於卜卦佔星。
4. 吠陀制Vedic
採取的是等分法,上升點在第1宮的15度,也就是上升點每側15度作為第1宮,然後依次按一宮30度排列。吠陀制是印度佔星學才會用到的宮位制,其論斷系統與西洋佔星有很大區別。
附:普拉西德分宮制適用於現代佔星,看案主心理狀況很貼切,不論是心理解讀還是實際論斷事件都是比較準確好上手的,包括流年流月引動宮位發生的事件,由於古佔和現佔的看盤邏輯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結果也容易出現細微出入,而中世紀佔星起源早,現在保留下的資料、技法、書籍並不多,市面上更多的都是現代佔星師,如果並不了解古典佔星的邏輯,建議還是以普拉西德制為主,千萬不要用整宮制或等宮定盤,在用現佔的論斷方式來看,太混亂。
還有些人行星落在宮位的尾度,不知道應該給自己定在哪個宮位,比如29度22分,這個時候其實參考下行星在兩個宮位中的含義,看一下哪一宮位的狀態更貼合自己的感受即可。
無論用西佔還是東方命理的八字、紫薇只要正確,論斷結果都不會有太大的出入,並不會因為切換一個分宮制產生太大的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