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不同的分宮制,我們可以在星盤上劃分出不同的區間,宮位的劃分,也形成了論盤的基調。但就整體而言,西洋佔星家們對星盤上大的版塊劃分所產生的作用的認知還是比較一致的。宮位的劃分其實不難理解,倘若把生命階段與四季或者日夜循環聯繫起來,我們便能了悟宮位的意涵。
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名義將十二個宮位分門別類。這些分類不僅能夠豐富宮位的意涵,也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每一個宮位或是其所代表的生命領域,並且探索每一個宮位之間的關係。
半球和象限
地平線將星圖分成上(南半球)和下(北半球)的兩個部分。地平線以下的宮位(一至六宮)與個人和本體的發展有直接關聯,也代表了面對人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因此第一宮到第六宮通常被稱為個人宮位。
地平線以上的宮位(七至十二宮)強調的則是人我之間的互動。以親密的一對一關係為基礎,進而將社會視為一個整體,最後再和宇宙萬物關聯起來, 所以第七宮到第十二宮通常被稱為集體宮位(參見圖5)。
子午線橫穿過地平線,將地平線一分為二,這就衍生出另一種星圖宮位制:四分儀宮位制(參見圖6)。
在第一象限(第一宮至第三宮)的階段,個人開始發展成一個與眾不同的個體。我們會嘗試著將自我(第一宮)、身體和資源(第二宮)、心智(第三宮)以及宇宙眾生有所區別,藉此建立獨立的我意識。
在第二象限(第四宮至第六宮)的階段,我們展現已經與萬物有所區別的自我,同時讓自我更加精微化。到第四宮的階段,我們在家族背景和祖先遺產的薰陶下更加確立自我,而第四宮就有如一把尺規,我們會以此為基準進入第五宮的階段。在第五宮的階段開始向外表達「自我」,接下來就會讓個人獨特的本質、技能和能力更加明確和精微,一步步地趨近於完美(第六宮)。
在第三象限(第七宮至第九宮)的階段,個人會透過人我關係來發展覺察力。在第七宮,我們與他人會在現實層面產生密切的關聯。第八宮則是透過與另一個人的親密結合,瓦解個人的自我意識。而在接下來的第九宮階段,我們會擴張自我的意識,再一次地覺醒,並新定位自己。
在第四象限(第十宮至第十二宮)的階段,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延伸或超越自我的界線,然後將他人納入自我的世界中。一個人的社會角色會展現在第十宮。而在第十一宮的階段,我們會去探索各種不同的群體意識。第十二宮的功課則是追尋靈性的自我,意即自我和宇宙眾生之間的關係。
按照象限劃分宮位的方法,十分合乎地平線和子午線交叉衍生出的邏輯界線。我們當然可以按照另外一種方法劃分星圖(參見圖7)。在第一宮到第四宮的階段,我們誕生、然後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身體、心智、背景和情感, 進而建立了「我在此處」的自我意識。在第五宮到第八宮的階段裡,我們亟欲表達自己,迫切地想與他人分享「獨立的自己」。「此處的我」與「他處的你」 會在此相遇。在第九宮到第十二宮的階段,最要的功課就是整合。我們不僅和少數人結合,還會跟社會大眾及包含小我的宇宙眾生融合,發展出「我們在此」的存在感。按照這個分類,每一個階段都是由代表激勵和鼓舞的火象宮位 (一、五、九宮)拉開序幕,代表生命即將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 是由水象宮位(四、八、十二宮)畫下句點,意味著消融、冋化和轉變,並將 引領我們走向下一個階段。
文字部分整理自《人生的十二面向》
--------
Chapter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