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針對近日社會熱議的「換頭手術」,原衛生部副部長、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12月1日通過媒體發聲稱,這違背了中國器官移植有關法規,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倫理方面,「換頭術」都是不可行的。(12月2日《北京青年報》)
戰勝死亡,似乎一直是隱匿在人類內心深處的強烈欲望。在《搜神記》中,閻王為孝子李信換頭,延年益壽。在英國小說《弗蘭肯斯坦》中,科學家用屍體拼湊出一個巨大的活物。1983年的科幻電影《雙腦人》也將人類的假想搬上了熒幕。當「換頭術」越來越接近現實的時候,人們是否會徹底被欲望蒙蔽,而忘卻了曾潛藏心中的深度恐懼?
近日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實驗室裡,兩具屍體被割下頭顱,18小時後一顆頭顱被縫合在另一具屍體的脖子上。這例手術被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卡納維羅視為在中國進行活人手術之前的最後一次「彩排」。一直備受爭議的「換頭術」再度被帶入輿論的漩渦之中,我國「換頭術」的倡導者任曉平教授,也因參與指導此次手術而被推向風口浪尖。面對爭議,任曉平教授稱人們應多從建設性角度看待此事。
事實上,的確有部分人對此抱有積極的態度,認為「換頭術」並不荒唐,並將之與普通器官移植、變性手術、試管嬰兒等類比,只要邁過倫理關便能夠用來造福一部分人。但是,這種觀點並沒有真正站在倫理角度看待事情。在他們看來,仿佛「換頭術」引起爭議僅是因為突破了人類認知,只要公眾克服了知識盲區的限制,認可了「換頭術」,它便可以邁過「倫理大關」。
技術和倫理之間的矛盾可大可小。對於程度較輕者,制度、法律或可發揮效應,將技術約束在一定空間內發展。而當技術徹底衝破人類倫理底線之時,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恐怕也無濟於事。對「換頭術」發出反對聲音的公眾不是因為對它缺乏認知;而恰恰是因為深知「換頭術」極大地挑戰了倫理底線,並且這種後果是不可估量的。
卡納維羅一心想要「打開新世界的大門」,認為人類將進入一個完全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時代。但少數人的「長壽」可能要以他人的生命為代價。「換頭術」即便可以實現,恐怕也專屬於富人和權貴人士。再者,如果真允許「換頭」,那麼頭和身體之間的關係又該如何界定?
科學是存在禁區的,挑戰紅線須全方面考量各種社會因素。誠然,突破禁區有時可能會促進社會進步,譬如,中國傳統社會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而今在技術的支持下我國可以進行器官捐獻、移植,造福了許多病患。但是,有的禁區卻是一旦突破,人就可能會墜入萬丈深淵。「換頭術」的手術刀下會造成無窮無盡的遺留問題,衝破人類的倫理底線有時會比人的死亡更糟糕。
文/何靜(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