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買車賣車還是我們日常聊車,都會經常用到一個詞「操控性」。很多人一聊到操控就會想到馬自達,亦或是一些跑車,但當你真正問他何為操控時,卻很少有人能答出個所以然來。當然這也不能怪他們,事實上,即便翻遍《汽車理論》,也找不到操控性這一玄學理論。
它的出現,更多的是在於我們評價一輛車各方面性能的駕駛感受時用的籠統概念。但它和「性能」又完全不一樣:通俗來講,一輛車的性能是指它能跑得多快,或者說,加速有多快;而操控更多的側重於作為駕駛員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控它。確切地來說,我們日常提到的操控,會更偏重於「操控感」,也就是在控制汽車的過程中帶給人的感受,而不是性能。
無論是在賽道上還是日常駕駛中,我們無非就是加速、轉向、制動等這幾項基本的操作。而它們所對應的汽車理論則分別是動力性、操縱穩定性和制動性。如果一輛汽車操縱輕便、省力,又能夠聰明及時執行駕駛員的駕駛意圖,並且有比較高的操縱極限,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臺車的操控性好。
動力性是操控的基礎
動力性是操控的基礎,擁有流暢而頗為強勁的動力,才能進一步談它的操控好壞。而動力性,又在於發動機以及與之變速箱的匹配。
馬自達的創馳藍天系統之所以能夠揚名,不單單在於它的發動機亦或是變速箱,而是在於整套發動機與變速箱的成熟調校。不管是低轉還是高轉,只要需要都可以擁有暢快而線性的加速區間:優秀的發動機不在於輸出有多強勁,更重要的是在發力的同時順暢度也能跟上,響應性好,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給油,都能隨叫隨到。不但加速順暢,而且配合得好的話,可以通過油門來控制車身的姿態。
而除了發動機,一套成熟聰明的變速箱則更加重要。它能夠在駕駛員做出下一步操作的同時,迅速做出響應,與發動機默契配合,升降檔迅速而乾脆,絕不拖泥帶水,才能真正做到「隨叫隨到」。例如寶馬常用的ZF 8AT變速箱,憑藉著其各擋齒比間的精心設計,擁有著可以媲美雙離合變速箱的換擋速度,短時間內連降3-4擋!以將發動機的輸出性能達到最大化。
操縱穩定性
操縱穩定性是指車輛在各種條件下保持車身穩定的性能,它是一輛車操控性的核心,它主要來源於轉向、懸架、以及重心等方面。
轉向是最能直接感受到操控這個詞的理念。一個精準而出色的轉向系統,極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一款車操控的好感。虛位合理、打多少轉多少都是穩定的,這種舒適的駕駛質感是油然而生的。而轉向又涉及到轉彎半徑,但並不是說轉彎半徑大的車型操控性就不好,它更多的是在於人們在操作時所接收到的轉向力度是否完全一致。
而在轉向的同時,懸架能否及時而瞬速的保持穩定、舒適則是另一個重要體現。一般操控性好的懸架系統都會相對較硬,它更多的是追求支撐性更足,過彎更紮實,而舒適性會相對次之。當然了,在一些比較高級的車輛上,他們會採用主動懸架系統來保證舒適性。這種懸架在正常行駛時比較柔軟舒適,而在轉彎時又會變得很硬,給汽車提供良好的支撐,減少汽車的側傾,以提高操控極限。比如凱迪拉克CTS的電磁式主動懸架,別克新君越的電子液力式主動懸架等等。
此外,影響車身穩定性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車身的重心。操控性好的車型重心前後比例是相等的,大多數後驅車的配重比例50:50;而前驅車一般是55:45,在轉向時就會容易發生轉向不足。所以,這也是後驅車一直被宣稱比前驅車操控性更好的原因所在。此外,重心還和車輛的高度有影響,高度越低的車輛重心越低,這也是轎車、跑車普遍比SUV、越野車操控更好的原因所在。
制動性
制動性有時候會被人們談及操控性時所遺忘,但事實上,它確實保證操控安全、完整的關鍵因子。制動性好壞的評價標準在於其制動效能、制動效能的恆定性和制動時的方向穩定性。不僅是制動力要強大,還不能出現明顯的熱衰退。具體來說就是踩下剎車後不能過急、也不能過慢,更不能剎車力度不夠。此外,剎車的力度還需要足夠線性、穩定,如果只踩下—點點就給你來個急剎車,或者踩下一半了車速還沒有降下來,都不能算好的剎車系統。
寫在最後
其實操控說到底,還只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除了上述的幾個重要因素,四驅系統、差速器、差速鎖等系統、電子輔助系統等方面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車輛的操控性。我們在買車之時其實完全沒必要過於在乎這一玄學概念,操控性的好壞,其實更多還是在於個人的主觀想法,自己用起來舒適,開起來順手才是最適合自己的。買車用車,無非就是圖個自己心心念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