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共享經濟面臨的危機在出行領域率先發酵。
據悉,美國加州政府正對Uber和Lyft等共享出行企業施加更大壓力,試圖通過法案等形式迫使這些公司將平臺上的籤約司機轉變為正式員工。對於共享出行企業而言,如果被迫進行這樣的「變革」,那麼將意味著運營模式的顛覆,它們將不得不變成傳統的計程車公司。
要知道,加州是美國乃至全球重要的共享經濟發源地之一。如今,就連加州政府都對共享出行模式不認可,開始「下狠手」,其他地方自然也不樂觀。更何況,在疫情衝擊下,許多共享經濟企業已經在承受巨大壓力,一旦政府的支持發生改變,或許將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此,Uber和Lyft等企業正展開積極抗爭,希望能夠繼續堅守住當前的運營模式,保留住共享經濟發展以來獲得的市場和利益。然而,共享經濟整體的態勢恐怕難以輕易扭轉。
過去:風頭無二
在人工智慧、5G崛起之前的那兩年裡,最火熱的概念當屬「共享經濟」。從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出行「一炮而紅」,到共享廚房、共享民宿、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甚至是共享小板凳等各種「千奇百怪」的共享業態紛紛出現,一時間共享經濟引領了創業風潮。
就拿共享單車來說,在熱度最高的時候,市面上的共享單車品牌不斷增多,路邊上的共享單車顏色越發豐富,而且幾乎都是免費騎、低價騎,瞬間就吸引了大量用戶,對於人們的出行習慣都造成了重大影響。很多域外企業、資本力量也紛紛湧入,試圖分上一杯羹。
共享單車瘋狂,不僅催生了一個新的業態,給創業者提供了「戰鬥高地」,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給市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而且,一個新興行業的發展,還帶來了大量就業崗位,以及順便解決了國內自行車行業萎靡不振的狀況。然而,當時的人們恐怕沒有想到,共享單車、共享經濟的退潮來得如此之快。
現在:跌入低谷
在經歷了一段迅猛擴張後,共享經濟的發展逐步顯現出一些常見的弊病。例如,因為要搶奪用戶,在擴張初期往往都採取燒錢的策略,但是這一模式並不具備長期持續性,也只有少數實力雄厚的玩家才能進行得下去。燒錢燒到一定程度後,終究還是要回到「盈利」這個問題上來的。
而且,在燒錢階段也是行業競爭最無序、最激烈的階段。不管是什麼人、什麼企業,只有手上有錢或者是有資源,就都想來分蛋糕,導致行業「魚目混珠」,在服務質量等關鍵環節出現缺失的現象,難以保障企業、行業長久發展,也不利於維護用戶的切實利益。
就以共享單車來說,競爭的白熱化推動了行業的深度洗牌,不少不具備核心競爭力和持續資本支持的品牌陸續退場,到最後即使是「殘存」的兩大巨頭摩拜和ofo也相繼陷入危機,摩拜選擇了「賣身」,而ofo則深陷「退押金」旋渦,在市場上大規模退縮,難以重現昔日盛景。
至於其他共享業態,除了共享充電寶等少數細分領域外,多數都已經開始降溫。總的來看,共享經濟已經度過了擴張期,轉入了「精耕細作」的新階段。在這一背景下,共享經濟的大規模擴張時期已然結束,接下來將是一段沉澱期。
未來:適者生存
此番,美國Uber和Lyft等共享出行企業面臨重大危機,顯示出共享經濟自身存在的一些短板和挑戰。從新興業態的健康發展來看,「盈利」是一家企業到頭來必須要實現的硬指標,燒錢的策略終究是無法一直持續下去的。除了盈利外,如果適應市場、政策的變化同樣尤為重要。
對於共享經濟領域而言,在熱潮消退的情況下,一方面要積極推動組織結構調整和市場推廣戰略,好好利用好每一分資源;另一方面要主動根據監管動態的變化和用戶的切實需求來進行調整,在盈利與服務、創新與合規等方面取得平衡。
另外,在人工智慧、5G等前沿技術加快發展的形勢下,共享經濟企業也可以考慮合理使用相關的科技,提升產品品質或是服務品質,讓用戶可以獲得更好地體驗,同時也為「降本增效」打開一條新的渠道。只有綜合利用好科技、政策、市場優勢,共享經濟才能行穩致遠、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