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是個筐,啥都往裡裝!現在的共享經濟有多悽慘,當年就有多風光。
想當年,共享經濟可謂是風頭無量,自共享單車一夜爆紅之後,形形色色的共享都冒了出來,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籃球、共享睡眠艙、共享衣櫥……似乎啥都可以共享。
甚至有人還想出了「共享女朋友」這種奇葩的招數,當然,一推出來就被監管毫不留情地扼殺了。
這些亂七八糟的共享概念,似乎只是為了「共享「而」共享「,純粹都是為了炒這波概念、趕著波熱度,其實就是「偽需求」,我就不信了,難道我們就這樣精打細算,連小小一包紙巾都必須要跟別人共享嗎?
其實就連共享單車,也未必是真的剛需。比如悟空單車,居然想到在重慶大面積推廣,可是這麼「魔幻」的地形,哪來的單車騎行需求呢?
真正有價值的共享經濟,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比如紙巾這麼便宜的東西,我們真的需要跟別人共享嗎?
還有共享玩具,初看很美好,但是一來它本身價格便宜,物流成本說不定比玩具本身還高呢;二來家長都有玩具安全的考慮,一向捨得為孩子掏錢的家長怎麼能輕信別人家的舊玩具;三來涉及到空置率和選品的問題,要講究豐富性就會收不回成本,要講究精品提高利潤就不能滿足家長們的需求。
雖然我們應當相信大多數人是善良的,但是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自私與貪婪。
比如共享雨傘,2017年6月初,OTO共享雨傘在上海投放首批 100 把共享雨傘,免押金、免付費、不設密碼鎖,投放當天,雨傘全部消失。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東莞、杭州、南昌等多個城市。
有創始人是這麼說的, 「很有可能是新事物的出現引起了市民的好奇,被市民帶回家研究了」。而另一位創業者對此表示,「藏傘於民才是我們的初衷」。
現在的共享大戰簡直變成了燒錢大戰,有多少商業項目有明確的盈利模式?
例如共享單車,一年的報廢率和毀損率高的驚人,現在的存量無法根本滿足「共享需求「,平臺方不得不掏出大量的錢來購置新品,而這已經不符合」共享經濟「中對於」既有存量資源進行共享「的定義了,本質是已變為傳統的租賃模式。
說到底,共享經濟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創新,沒有什麼核心技術的支撐,因此進入門檻極低,創業者一窩蜂進入的結果就是同質化泛濫。
看似規模不斷增長,但其實只是統計學的謬誤——大多數用戶都是先註冊了小黃車,再註冊了小橙車,還註冊了小藍車,看到有什麼車就註冊什麼車,所以,表面的用戶數量高增長,其實不過只是同一個群體而已。
同質化嚴重的結果就是,各個平臺之間的競爭往往會變成燒錢大戰,紛紛以補貼來吸引用戶。
一旦錢燒完了、資本退潮了,那平臺也就該倒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