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光84億的拜騰又找到「接盤俠」了,這次是富士康

2021-01-10 騰訊網

近日,拜騰汽車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籤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合力加速推進拜騰首款車型M-Byte的量產製造工作,力爭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實現M-Byte量產。

根據該協議,富士康將提供先進位造技術、運營管理經驗和產業鏈資源,全方位支持拜騰首款車型M-Byte的量產製造。

實際上,拜騰的量產進程已經一拖再拖。作為最早一批造車新勢力之一,拜騰從2016年到2020年燒光了84個億,首款車型M-Byte仍未實現量產。而由於資金鍊斷裂,拜騰從2020年6月底就宣布進入為期6個月的重組期,在該期間,除骨幹員工仍維持基本運營外,其餘員工全部留職待崗。

在新能源的賽道上,拜騰早已失去了先發時機。隨著蔚來、小鵬、威馬等新造車企業逐漸被市場所接受,拜騰仍在困在原地。即便2022年實現M-Byte量產,拜騰真的還有機會嗎?

富士康圖的是啥?

為什麼選擇拜騰?

富士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稱:「與拜騰合作是我們布局電動汽車領域的重要一環,我們將竭力幫助拜騰M-Byte早日量產,登上世界電動車的舞臺。」

此前,在2020年10月16日在臺北舉辦的第一屆「鴻海科技日」上,富士康發布電動汽車底盤和軟體平臺「MIH EV開放平臺」,並宣布2024年將推出固態電池。這被看作是富士康正式進軍汽車行業的信號。

按照劉揚偉的計劃,富士康未來不會生產整車,也不會打造自己的電動汽車品牌,但將在2025年-2027年間,為全球10%的電動車(約300萬輛)供應零部件或提供服務。

有業內分析人士說,一方面,拜騰汽車首款車型已經走到了最後階段,就差臨門一腳;至於富士康,早前就已經宣布要進入汽車界,除了車聯網、汽車平臺的打造,現如今更是有望借著拜騰的現有資源,進入汽車圈。

表面來看是雙贏的局勢。但不容忽視的是,汽車量產絕非是一次性投資可以完成的。以賈躍亭一手促成的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簡稱:FF)為例,在經歷了多次資金鍊斷裂、融資、變賣資產、融資後,至今仍未造出一輛量產車。

富士康本身此前也有過一次失敗的投資經驗。就在拜騰汽車成立的同年(2016年),積累了豐富汽車零部件製造經驗的富士康,聯合騰訊公司與中國第二大豪車經銷商和諧汽車開展合作,三方將在「網際網路+智能電動車」領域進行嘗試。僅一年後就宣布撤資,意味著首次嘗試電動汽車生產失敗。

最終,富士康回歸了「代工」的初心,試圖以底層硬體的開發為槓桿,再次切入汽車產業中,獲取一些紅利。

此次與拜騰的合作,富士康所強調的「富士康將提供先進位造技術、運營管理經驗和產業鏈資源,全方位支持拜騰首款車型M-Byte的量產製造」,也就不難理解了。

拜騰還有機會嗎?

拜騰還有挽救價值嗎?

答案是肯定的。

「拜騰這家企業基礎不錯,也具備優質的資源,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並且有即將量產的車型,只是因為資金鍊斷裂爆雷,同時,還有南京政府和一汽等國資背景背書,可行性要高一些。」有業內人士如是說。

但這個遲遲未落地的量產車型,還有價值嗎?

M-Byte所公開的車型信息顯示,整車除了保留概念車階段90%的設計、採用全球首創的48英寸共享全面屏、BYTON Orbiters 旋轉座椅等硬體設計之外,只是在人車交互系統上下功夫。

而在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三電」技術上,M-Byte電控系統由拜騰和博世合作開發,採用的三合一高效直流永磁電機,百公裡加速為5.5秒(四驅版),採用的寧德時代電池,在NEDC工況下續航裡程最高為550公裡。無論從哪個角度的技術來看,這款晚了幾年的「量產車」,已經落後於市場。

如何對將於2022年第一季度前量產的拜騰M-Byte進行技術革新和全面優化?這是擺在拜騰與富士康面前的一道難題。

2020年9月,拜騰曾成立了一家新的科技公司,命名為盛騰。據了解,盛騰將以產品研發和電動平臺技術開發為主,而拜騰則將聚焦產品工業化生產和市場銷售等業務,兩者管理交融、業務互為補充。

彼時,業內猜測,盛騰汽車的成立,很可能是拜騰換個身份尋求資本市場的支持,重回造車賽道。

「盛騰接下來會合併到拜騰裡面,接下來我們將以一體化的方式來和富士康進行合作。」拜騰聯席CEO丁清芬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拜騰兩位創始人畢福康與戴雷早已先後出走,放棄了這個一手創立起來的品牌,僅剩戴雷昔日的下屬丁清芬獨自堅持。而其運營團隊及工廠已經停擺了半年之久,能否重新啟動煥發活力,也並非易事。

擺在拜騰面前的問題,還有很多。

本文為中新汽車原創,歡迎小夥伴分享,媒體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作者及出處,謝絕任何媒體、自媒體以此文任何內容製作為視頻、音頻腳本,違者將承擔法律責任。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富士康拔刀相助 熄火大半年的拜騰「死而復生」這回還能跑多遠
    1月4日,拜騰汽車官方宣布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三方將加速推進拜騰汽車首款車型M-Byte的量產製造工作,力爭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實現M-Byte量產。目前有關富士康的具體注資金額尚不明確,有傳聞稱約為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2.9億元,但這一消息並未得到官方證實。拜騰多災多難的2020前幾天剛過去的跨年夜,讓不少人歡呼多災多難的2020終於被熬過去了。對於拜騰這個造車新勢力來說,2020似乎更加難熬,畢竟看著同行夥伴甚至競爭對手一款又一款車型打的火熱,自己卻被迫停擺,肯定不好受。
  • 【軒聞聯播】李斌笑懟特斯拉;富士康或注資拜騰;埃安S再自燃
    高達2億美元 傳聞富士康將注資拜騰汽車 富士康將注資約2億美元,主導拜騰汽車未來的發展。」對於此次注資,富士康同時提出了一些條件,其中便包括量產問題。據悉,「拜騰汽車將全速推進,計劃最快今年底、最慢明年一季度實現首款車型的量產。」完成投資後,拜騰汽車股東將包括富士康、一汽、原拜騰汽車創始團隊等。 廣汽埃安S再自燃
  • 拜騰,改名就能轉運?
    文/宋雙輝作為新造車中曾經最被看好的一家,估計拜騰汽車沒有想到過它登上央視的「高光時刻」,是以「燒光84億元造不出量產車」的典型出現的。沒想到不過兩個月的時間,拜騰又殺回來了。8月24日,關於拜騰申請註冊成立新公司「盛騰」,擬融資20億加速量產M-Byte的消息被曝出。對於傳聞,拜騰方面表示不予置評,只強調目前正全力推進重組。
  • 拜騰停工停產期延至2021年6月30日
    據媒體報導,根據拜騰最新發布了一封《中國區停工停產延期通知書》內部郵件,拜騰已通知中國區(不含香港)全體員工,公司自2021年1月1日起,停工停產時間將延至2021年6月30日。在此期間,中國區內地員工待崗,不予安排工作。
  • 拜騰又涼了 停工停產期延至今年6月30日
    [愛卡汽車 行業資訊 原創]日前,愛卡汽車獲悉,拜騰在2020年12月31日向中國區全體員工發送了一封內部郵件——《中國區停工停產延期通知書》。由於資金壓力以及運營問題,拜騰汽車於2020年7月1日進入了停工停產的狀態。隨後在9月9日,南京盛騰汽車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註冊資本為人民幣15億元,法定代表人為拜騰汽車中國研發副總裁段連祥,公司投資方均為拜騰汽車原有股東。愛卡汽車在10月份獲悉,拜騰的重組方案獲得董事會和股東方的批准,重組工作將由首席事務官丁清芬負責推進。
  • 硬科技投向標|寧德時代聯合領投地平線 富士康投資拜騰
    《科創板日報》(上海,宋子喬)訊,本周,硬科技領域投融資重要消息包括:寧德時代聯合領投地平線;富士康投資拜騰;禾賽科技叩響科創板大門,衝擊國內雷射雷達第一股。
  • 左手百度,右手富士康,吉利「汽車狂人」李書福燒的是哪柱香?
    剛與百度攜手組建智慧汽車公司,僅隔一日,吉利又和富士康組建合資公司。左手百度,右手富士康,吉利李書福燒的是哪柱香?李書福近來動作頻頻,讓人眼花繚亂,他在新年致辭還稱,吉利汽車2021年登陸科創板後,將重啟和沃爾沃合併重組;這一連串操作,布的是什麼棋局呢?李書福三強聯手,會有「吉百富」電動車嗎?
  • 造車太火了:又有富豪來了 郭臺銘這次「牽手」李書福
    又有富豪來了,郭臺銘這次「牽手」李書福…中國基金報記者文景這幾天,國產車「一哥」大動作不斷。本周一,吉利剛宣布完與百度達成戰略合作關係要一同造車,今日又牽手富士康,要跨入汽車代工生產行業。午後消息一出,富智康港股股價一度暴漲超30%,截至收盤,富智康漲18.45%,報收1.22港元/股。
  • 吉利、富士康強強聯手,或將打造一個汽車領域的「代工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代工模式在消費電子領域早已成熟,但是吉利控股和富士康成立這家專門為第三方汽車代工而生的合資公司卻是業內首例。根據協議,吉利控股和富士康在這家合資公司中各自持股50%。有意思的是,這家新成立的代工企業董事長將由富士康委派,董事會的5名董事中富士康也將佔據3個席位,而吉利控股只有2個席位。
  • 吉利富士康協議成立合資公司 代工全球整車及零部件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富士康科技集團創辦人郭臺銘等出席並見證籤約儀式。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吉利汽車集團CEO、總裁安聰慧,富士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代表雙方籤約。從籤約陣容來看,足見雙方對此次合作的重視。
  • 19歲敗光1億的富二代,靠一包零食東山再起,年賺近百億
    臺灣就有一位富二代,19歲就把家裡的1億敗光了,後來為了打破大家對他的偏見,逆襲成為了臺灣首富,他就是旺旺集團的創始人蔡衍明。蔡衍明和我國不少白手起家的富豪不一樣,他從小家庭富足,因為聰明勇敢,備受父親喜愛。不過他對上學沒有什麼熱情,據他自己說上學那會,早上在樓下排隊等他逃課的人很多,畢竟那個時候他手上的零花錢很多。有時候玩累了,還會跑到自家的電影院看電影,一看就是十場。
  • 他靠加盟費「撈金」2.5億?明星火鍋店,這類人淪為「接盤俠」
    我們可以從陳赫開設的賢合莊投資回報分析表中,找到一些我們想要的答案。據悉,在北京開一家300多平的賢合莊火鍋店,即使不算房租,也需要至少投資180萬。這些費用加起來,一家賢合莊光是落地,就能夠帶來將近50萬的收入。 目前,全國已經有了將近500家門店,光是一家50萬,就能夠「撈金」2.5億元。對於一些小演員而言,這個收入可比拍戲賺錢多了。而對於加盟者而言,看中明星效益的他們,成為了最終的「接盤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