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拜騰汽車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籤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合力加速推進拜騰首款車型M-Byte的量產製造工作,力爭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實現M-Byte量產。
根據該協議,富士康將提供先進位造技術、運營管理經驗和產業鏈資源,全方位支持拜騰首款車型M-Byte的量產製造。
實際上,拜騰的量產進程已經一拖再拖。作為最早一批造車新勢力之一,拜騰從2016年到2020年燒光了84個億,首款車型M-Byte仍未實現量產。而由於資金鍊斷裂,拜騰從2020年6月底就宣布進入為期6個月的重組期,在該期間,除骨幹員工仍維持基本運營外,其餘員工全部留職待崗。
在新能源的賽道上,拜騰早已失去了先發時機。隨著蔚來、小鵬、威馬等新造車企業逐漸被市場所接受,拜騰仍在困在原地。即便2022年實現M-Byte量產,拜騰真的還有機會嗎?
富士康圖的是啥?
為什麼選擇拜騰?
富士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稱:「與拜騰合作是我們布局電動汽車領域的重要一環,我們將竭力幫助拜騰M-Byte早日量產,登上世界電動車的舞臺。」
此前,在2020年10月16日在臺北舉辦的第一屆「鴻海科技日」上,富士康發布電動汽車底盤和軟體平臺「MIH EV開放平臺」,並宣布2024年將推出固態電池。這被看作是富士康正式進軍汽車行業的信號。
按照劉揚偉的計劃,富士康未來不會生產整車,也不會打造自己的電動汽車品牌,但將在2025年-2027年間,為全球10%的電動車(約300萬輛)供應零部件或提供服務。
有業內分析人士說,一方面,拜騰汽車首款車型已經走到了最後階段,就差臨門一腳;至於富士康,早前就已經宣布要進入汽車界,除了車聯網、汽車平臺的打造,現如今更是有望借著拜騰的現有資源,進入汽車圈。
表面來看是雙贏的局勢。但不容忽視的是,汽車量產絕非是一次性投資可以完成的。以賈躍亭一手促成的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簡稱:FF)為例,在經歷了多次資金鍊斷裂、融資、變賣資產、融資後,至今仍未造出一輛量產車。
富士康本身此前也有過一次失敗的投資經驗。就在拜騰汽車成立的同年(2016年),積累了豐富汽車零部件製造經驗的富士康,聯合騰訊公司與中國第二大豪車經銷商和諧汽車開展合作,三方將在「網際網路+智能電動車」領域進行嘗試。僅一年後就宣布撤資,意味著首次嘗試電動汽車生產失敗。
最終,富士康回歸了「代工」的初心,試圖以底層硬體的開發為槓桿,再次切入汽車產業中,獲取一些紅利。
此次與拜騰的合作,富士康所強調的「富士康將提供先進位造技術、運營管理經驗和產業鏈資源,全方位支持拜騰首款車型M-Byte的量產製造」,也就不難理解了。
拜騰還有機會嗎?
拜騰還有挽救價值嗎?
答案是肯定的。
「拜騰這家企業基礎不錯,也具備優質的資源,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並且有即將量產的車型,只是因為資金鍊斷裂爆雷,同時,還有南京政府和一汽等國資背景背書,可行性要高一些。」有業內人士如是說。
但這個遲遲未落地的量產車型,還有價值嗎?
M-Byte所公開的車型信息顯示,整車除了保留概念車階段90%的設計、採用全球首創的48英寸共享全面屏、BYTON Orbiters 旋轉座椅等硬體設計之外,只是在人車交互系統上下功夫。
而在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三電」技術上,M-Byte電控系統由拜騰和博世合作開發,採用的三合一高效直流永磁電機,百公裡加速為5.5秒(四驅版),採用的寧德時代電池,在NEDC工況下續航裡程最高為550公裡。無論從哪個角度的技術來看,這款晚了幾年的「量產車」,已經落後於市場。
如何對將於2022年第一季度前量產的拜騰M-Byte進行技術革新和全面優化?這是擺在拜騰與富士康面前的一道難題。
2020年9月,拜騰曾成立了一家新的科技公司,命名為盛騰。據了解,盛騰將以產品研發和電動平臺技術開發為主,而拜騰則將聚焦產品工業化生產和市場銷售等業務,兩者管理交融、業務互為補充。
彼時,業內猜測,盛騰汽車的成立,很可能是拜騰換個身份尋求資本市場的支持,重回造車賽道。
「盛騰接下來會合併到拜騰裡面,接下來我們將以一體化的方式來和富士康進行合作。」拜騰聯席CEO丁清芬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拜騰兩位創始人畢福康與戴雷早已先後出走,放棄了這個一手創立起來的品牌,僅剩戴雷昔日的下屬丁清芬獨自堅持。而其運營團隊及工廠已經停擺了半年之久,能否重新啟動煥發活力,也並非易事。
擺在拜騰面前的問題,還有很多。
本文為中新汽車原創,歡迎小夥伴分享,媒體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作者及出處,謝絕任何媒體、自媒體以此文任何內容製作為視頻、音頻腳本,違者將承擔法律責任。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