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bai為sheng的時刻到了。
文/宋雙輝
作為新造車中曾經最被看好的一家,估計拜騰汽車沒有想到過它登上央視的「高光時刻」,是以「燒光84億元造不出量產車」的典型出現的。
6月底,拜騰宣布停工停產、全員待崗,成了新造車潰敗大軍中的一員。
沒想到不過兩個月的時間,拜騰又殺回來了。
8月24日,關於拜騰申請註冊成立新公司「盛騰」,擬融資20億加速量產M-Byte的消息被曝出。對於傳聞,拜騰方面表示不予置評,只強調目前正全力推進重組。
從「拜騰」到「盛騰」,換個名字,就能徹底轉運嗎?
雖然創始人戴雷是個精通中文的德國人,不過從起名的水平來看,他對博大精深的中文研究還是不夠透。
拜,多音字,bài音同敗,bái則有拜拜、再見之意。從哪個角度來看,都不是個適合新造車的名字,即便後面有個喜氣洋洋的「騰」字。
這麼來看,新名字「盛騰」就喜慶多了,盛世歡騰,多好的寓意。
不過也有機智的網友認為新名字寓意依然不夠好,這麼死去活來的折騰,不如直接叫「哲騰」好了。
玩笑歸玩笑,對於拜騰的回歸,我還是很期待的。
首先,拜騰手握著8億多元從一汽華利拿買來的生產資質(雖然還欠著4億多沒付),這就比那些還要靠代工生產的新造車強不少。
其次,拜騰有自建的工廠,南京工廠去年9月就建設完工了,四大工藝+電池車間也都完成了設備安裝,處在量產前的調試階段。而且這座工廠規格很高,是專門用來生產高端電動車的。
此外,拜騰還有重金打造的智能EV專屬平臺,有最大的達到量產狀態的貫穿式大屏這樣吸引眼球的配置,有在歐美市場的天然影響力……這些都是拜騰的資本。
最重要的是M-Byte離量產就差最後一步了,倒在罰球線前未免可惜。
當然,它的問題也很明顯,就是忘記了初創企業的身份,一上來就把自己當成豪華品牌了,事事規格都很高,在本該節省的地方花錢不手軟。
這不單指那些天價員工零食和高標準差旅,在首款量產車M-Byte的供應商選擇上也都是不惜成本,找了很多國外供應商。
和理想汽車天天喊窮的風格截然相反,拜騰一直在強調自己含著金湯匙出身的身份。
現在,在股東一汽集團的「監督」下,拜騰要開始學會省錢過日子了,供應商能找國內的就儘量換,降低成本節省時間。
M-Byte量產之後初期量沒那麼大,南京工廠15萬的產能還能拿出一部分勻給一汽旗下的紅旗、奧迪等品牌。
如果拜騰真能按照一汽給出的重組方案在9月份開始重新啟動,起死回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等撐到了量產車上市交付,未來就會柳暗花明。
畢竟現在資本市場對有點實力的新造車都很追捧,不然小鵬、威馬們能排著隊等待上市嗎。
所以,改名能不能給拜騰轉運我不知道,但是學會省錢過日子了肯定能給它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