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網上問診倒賠2萬塊!請轉發提醒所有醫生!

2021-01-21 騰訊網

讓法律更懂醫療 讓醫療更懂法律

兒科醫生賠了兩萬塊錢

我有一朋友,兒科醫生,不久前剛賠了兩萬塊錢,感覺很冤,於是打電話跟我抱怨。之所以感覺很冤是因為對方是他的好朋友,由於小孩眼睛發紅在微信裡諮詢他是不是因為發燒引起的,他說可能是吧於是讓對方先用些眼藥水觀察看看。

結果後來小孩眼睛腫得厲害都睜不開了才去眼科看病,眼眶蜂窩組織炎,住院一段時間花了不少錢,這就找他賠錢來了,因為微信有截屏啊,還有通話記錄啊,所以商量完價碼以後也就只能認栽,這時候沒有什麼朋友交情可以講。

廉價諮詢風險高

這種事情只要懂事理的人稍微分析一下就明白了,對方之所以微信他諮詢不過就是因為關係好的朋友裡面就他這麼個醫生而已,假如另外還有個眼科醫生朋友就肯定不想諮詢他了。

所以說這種諮詢很廉價,只是順便問問的事情,可是你如果把這個當作是家長裡短的聊聊天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就是個炸藥包,你得扛到那小孩完全沒事了才算完。

這個很廉價的諮詢所帶來的風險比你在診室裡看病要大上不知多少倍。

要說是因為對方家長心大吧,其實也不盡然,這心得多大呀,能一天天地看著小孩眼睛腫得睜不開了才去醫院。

說白了還是想省些事省些錢而已,心存僥倖才把事情鬧大了,說什麼聽了朋友的建議滴眼藥水所以延誤了治療之類的話無非就是個藉口,想減輕自己的愧疚感找個替罪羊罷了,特別是看病又花了不老少錢,還是找個冤大頭來買單比較實惠,至於錯嘛總是別人的,免得給自己留下心理陰影。

如果微信或者電話諮詢是要收費的,那麼就沒這事兒了。這麼說是真的很涉及人性的底線,但卻是實情,現實就是這樣冷冰冰的很殘酷。

那句話說得真是很好啊:「我又不是醫生,我怎麼知道病會這麼重?」對啊,人家又不是醫生,怎麼知道病會這麼重,所以後來醫院有了知情同意書這種東西,口說無憑,立字為據。

說白了吧,命是誰的那麼誰的責任就最大,小孩是誰的那麼誰的責任也最大,這個責任不是想躲就能躲得了的,哪怕主觀意願上想逃避責任,客觀上也逃避不了,畢竟冤大頭也沒那麼好找不是?

網上答疑莫逞能

人情和法理很須要區分開來對待,就以這例醫療糾紛來說,對於微信或是電話諮詢病情不予回應也不作出診療建議當然是合乎法理的,但不近人情。特別是作為一名兒科醫生去回答眼科的問題更是應該慎重,一般來說還是推薦到眼科去就診比較妥當。

這麼做確實讓人感覺很沒有人情味,但卻合乎法理也合乎診療規範,起碼將來朋友還是朋友,親戚也還是親戚。

試想想當初他若是推薦對方去眼科就診,那麼初診也就是開個眼藥水滴滴而已,後面病情加重了該怎麼治療還是怎麼治療,結果大致相當,但合乎診療規範,所以糾紛就沒有存在的理由。找不到人來充那冤大頭,那兩萬塊錢的賠款更是無從說起。

吃一塹長一智

我在電話裡與他聊了好一會兒,他的心情是好了不少,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所在,說就當花兩萬塊錢買了個教訓認識了一個朋友好了。

這話當然也就只能事後說說而已,安慰一下自己受傷的心靈。如今的輿論常常說中國的刁民特別多,也常常說中國的醫生都是黑心的,我倒沒有這樣的感覺。

我所認識的病人家長裡面要算得上刁民的二十幾年來也就二人而已,我所認識的醫生雖然醫術有高低之分但敬業心卻是普遍存在的。

我常常說,中國人是最講道理的,二千多年的儒家文化薰陶,讓中國人特別地言而有信,就是說講誠信。

會找你麻煩總是你說了什麼話留下了把柄,紅口白牙地憑空構陷他人的事情世間少有,畢竟也沒有什麼證據不是?

但反過來說,因為一兩句話扯上關係就賴上你的事兒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只是如此一來,兩萬塊錢的良心買賣之後所謂的好朋友一拍兩散,世上從此又少了一個願意在微信電話裡免費回答問題的醫生。

很多時候我們琢磨人心並不都是歹意,也須要尋找一件壞事後面的好心。有些人天生註定有渡劫的機緣,咱們沒那身子板,得躲他們遠一點。

他們需要的是不要錢的,卻能夠包治百病,噓寒問暖的醫生

最最關鍵的一點,網絡問診還會為現實醫療埋下隱患。簡單說,某個人網上問完一堆問題以後又去醫院看了。結果發現醫生說的和網上的根本不一樣,你覺得他會怎麼想?

行內人可能會覺得很正常,畢竟疾病判斷是主觀的,網上的醫生可能沒注意到一些問題,做出了甲診斷,給出了甲方案。而醫院的醫生發現了一些別的問題,給出了乙診斷和乙方案。但病人不懂,他懂什麼?他只會想你這個醫生是不是在坑我?我明明是甲毛病。

然後一言不合,一拍桌子。「我網上問過了,他們明明說是甲毛病!」

然後你讓醫生咋辦呢?最終的結果,反而可能進一步加深矛盾。

總結下,一切醫療行為最後都要回到醫院裡去,在網絡上問診的內容最多只能作為參考。對於明理之人,不管他去不去網上問診,他們基本都不會去和醫生起什麼衝突。

而對於不明理之人,這種行為只會進一步加重其對醫生的不信任,加重醫患矛盾。

醫法在線

(關注醫療,關注法律,關注醫法在線!)

相關焦點

  • 網上問診需求井噴!港股第三家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掛牌上市
    昨天,京東健康掛牌上市,港股迎來了繼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之後的第三家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不過,相比網上買藥的便利,現階段網上求醫問診能獲得的服務還遠遠難以滿足消費者的期待。「再造一個京東」「健康這個領域做好了,相當於再造一個京東。」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對京東健康業務立下的雄心壯志,如今邁出了重要一步。
  • 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
    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卻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購藥場景受限,很多患者把問診需求轉移到網上。
  • 網際網路醫院院長:基礎的日常健康諮詢、慢病管理等都適合網上問診
    在線問診井噴 中西部地區需求更大隨著線上問診需求的井噴,從今年年中開始,平安好醫生聚焦渠道、服務、能力三大方向全面戰略升級,同時推出全新服務品牌「平安醫家」,搭建「名醫工作室」等核心醫療資源,通過打造服務醫生和用戶的雙平臺,構建起醫患溝通的橋梁,吸納知名專家醫生多點執業,以科技賦能釋放更多醫療資源,助力實現分級診療。
  • 「雲端」問診 網上看病
    每日一劑,每劑水煎2遍,早晚兩次煎服用;內服、飯後服。」近日,患者王先生因睡眠不好、身體燥熱等症狀在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網際網路醫院向內分泌科主任醫師丁雷進行線上複診,丁醫生通過網際網路醫院視頻診斷其為「陰虛火旺證」,隨即開具線上處方箋。
  • 京東健康:上市首日衝高回落 日均問診為平安好醫生八分之一
    其他持股人還包括:中金公司,間接持股2.37%;中國人壽保險,間接持股2.26%。招股書顯示,京東健康的總營收、年活躍人數保持增長。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20上半年淨利潤虧損進一步擴大,低毛利業務佔比較大,另外公司與母公司關聯交易佔比過高。
  • 網際網路+搭上了醫療,網上看病真的靠譜嗎?
    於是想起了之前朋友提到現在不少三甲醫院開通了網上問診服務,用他的話來說,只要選擇正規醫院,網上看病十分靠譜,決定嘗試一下。有了國家的支持和監管,網上看病逐漸走向正規化。 02 親身體驗:正規化的同時,局限性也不少 在了解了網上問診後,小編終於決定親身試一試,選擇了一家在皮膚科數一數二的三甲醫院,並且確認確實開設有網上問診服務,開始了首次網上看病體驗。
  • 規範網絡問診也需「對症下藥」
    同一病症問診多名醫生,診斷結果卻五花八門;從網上購藥平臺可以隨便買到處方藥;沒有醫療知識的人,也能在平臺上為患者「看病」……在線尋醫問藥時遇到這些問題,恐怕不光是體驗不佳,還會讓人對網絡問診產生不靠譜感。不可否認,今天通過網際網路平臺諮詢買藥,已經成為許多人的選擇。
  • 武漢封城前後,一個醫生的網上抗疫隨記
    上午8點26分,在「醫蝶谷」網絡諮詢平臺上看到第一位義診諮詢的諮詢者開始,陸陸續續就收到諮詢者的信息:「醫生,我有些乾咳。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醫生,我渾身乏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中招了」「就是怕,是不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沒去過武漢,沒有接觸過病患。每天待在家中。被感染的機率應該不大吧?」
  • 讓數字門檻更低一點,中興時光機助老年人學會網上問診
    打開軟體,APP把極速問診、找醫生以及中醫院等三項長輩常用的功能放置在界面的正上方,配合大圖標的顯示風格,每項功能清晰明了;如果長輩僅是問診,點擊功能便能直達操作界面,沒有需要複雜操作的流程。例如在找醫生這一項功能中,它會列出常見的科室與疾病,長輩常見的病情都能找到對應。
  • 問診平臺何處去
    在線問診作為這一大領域中的細分版塊,出現了顯而易見的市場變化。易觀千帆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臘月二十九~正月初六),網際網路醫療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到了671.2萬人,最大漲幅接近160萬人,漲幅31.28%。「疫情帶來的最大變化是,網際網路醫療的概念得到了普及,線上問診被公眾所接受。」
  • 4個埠600餘位醫生線上幫您把脈問診丨疫情防控期間問診指南看這裡
    「未走進黑龍江省醫院的大門一步,卻有省醫院的老年神經內科專家問診,醫生開出的藥物已經郵寄到了家。省醫院的網際網路醫院真是太方便了,這回不用再麻煩朋友幫我郵寄藥物,只要在網上掛號,可以與醫生網上問診,根據病情變化,醫生就可以開藥方,並將藥品郵寄到家。」吳女士不得由衷地發出感慨「網上看病就醫不再難,真是省時、省力、又省錢。」2021年1月8日是黑龍江省醫院網際網路醫院正式運營一周年的日子。
  • 此生只想做個好醫生
    原標題:此生只想做個好醫生 「挽救一個生命,就是挽救一個家庭。治好一個孩子的病,可能就給這個孩子換來了一生的幸福。醫生這個職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職業都沒有辦法比擬的。」3月21日,是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長施秉銀率領醫療隊馳援武漢的第46天。
  • 醫生提醒:1種食物吃太多,血脂升高,做好2件事,血管自清
    37歲的李霄女士,平時生活中最大的愛好就是喜歡吃各種美食,之前在網上刷短視頻的時候看到一個主播正在推薦一款零食薯片,她就買了幾種口味的回來吃了,後來她覺得很好吃,只要一吃完就會立刻下單買回來。直到12月初時她覺得自己總是會感覺到頭暈胸悶,特別是早上剛起床的時候的,要一段時間才能緩過勁來,有時候還會覺得手臂發麻,隨著這樣的次數越來越多,李霄害怕了,請了假就去做了一次詳細的檢查。經過一上午的檢查,醫生最後告訴李霄,引起這一系列問題的根據是因為她的血脂升高,現在已經出現堵塞的情況,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高血脂。但是李霄很鬱悶,高血脂不是中老年人才會有的嗎?
  • 網絡問診要克服「同病不同診」短板
    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卻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家住安徽的小李今年疫情期間幫助父親使用網絡問診的經歷,如今已經成為父親抨擊「網絡不靠譜」的重要依據。
  • 石家莊市衛健委:倡導網上就診 保障群眾就醫需求
    石家莊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副書記甄繼革表示,石家莊市醫療部門已全面開通網上預約平臺,希望廣大市民通過網絡預約問診、購藥。甄繼革介紹說,目前全市各級各類醫院均已開通了網上預約平臺,由專家和醫生二十四小時應診。積極倡導廣大市民通過網上預約線上問診、在線結算、藥品配送等形式,進行網絡就診和網絡購藥。
  • B端+C端「兩條腿走路」,左手醫生欲建立醫療信息服務平臺
    「從每天近億次檢索,到理想狀態的2000萬人次就診,再到實際通過網際網路醫療平臺就診的人次約50萬,這些數字足以看出醫療問診環節的缺口和病人醫療信息檢索的需求。」近年來,移動端網際網路問診平臺例如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等通過與實體醫院醫生合作,解決了醫生與患者在時空上的不匹配。但有限的醫生資源,加上患者和醫生一對一的溝通方式,使得醫生在線問診的效率很難推進。
  • 醫生感嘆:如果早點來…
    妻子催他去醫院看看,但陳先生擔心疫情期間不安全,就沒有去問診。拖了三天後,陳先生的疼痛感一直沒有減輕。 8月2日傍晚,他突然開始嘔血,每隔一個小時就吐一次,每一吐都是一大碗 。次日凌晨2點,他趕到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就醫。
  • 閨蜜2人花2萬隆鼻都整歪了!醫生拒絕矯正:你們用手掰回來
    這不最近就有一對小姐妹相約隆鼻,但沒想到術後的2個人全都不敢拍照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近日記者接到了浙江杭州李女士和張女士的求助,據了解兩人是好朋友更是好姐妹,就在今年7月兩人相約到醫療美容醫院進行隆鼻手術,選擇做膨體隆鼻手術項目的她們花費了2萬塊。本以為手術能對自己的鼻子帶來增高效果,可沒想到在植入假體之後,2個人鼻子竟然都歪了!
  • 只因一個疏忽…醫生緊急提醒
    醫生發出緊急提醒! 2、除去局部刺激因素, 定期清潔牙齒和刮除牙周的牙石。(切勿隨意相信具有治療牙齦出血功能的牙膏及牙粉,會掩蓋病情的。) 為了大家的牙齒健康 請做好以下筆記!
  • 2歲男童突然變「紫人」,只因吃了這種隔夜食物…醫生緊急提醒
    2歲男童突然變「紫人」,只因吃了這種隔夜食物…醫生緊急提醒 2020-05-27 0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