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卻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家住安徽的小李今年疫情期間幫助父親使用網絡問診的經歷,如今已經成為父親抨擊「網絡不靠譜」的重要依據。(12月1日《中國青年報》)
筆者作為一名醫生,對同一位病人在網上得到不同的診斷表示理解。這是因為,口腔內潰瘍可以確定為一種反應,其中一名醫生認為是「口腔發炎」,這個用語雖然不太規範,但也談不上有錯。至於「舌炎引起的口腔潰瘍」和「念珠菌感染」這兩個診斷,也都符合炎性反應大類。
問題在於,診斷一旦深入和細化,就暴露出網絡問診的短板。口腔內炎性反應可以通過照片加以判斷,但炎症是無菌性炎症還是由細菌引發,就很難如此判斷。如果由細菌引發,則需通過檢驗等手段來加以辨別。但網絡隔著屏幕,無法通過檢驗等手段來鑑別診斷,而醫生的經驗和直觀印象容易出錯,「同病不同診」就很難避免。
這就是為什麼,網際網路診療只允許複診、不允許初診的原因。複診意味著診斷而明確,醫生只需按照診斷開處方即可。然而,診療不僅過程複雜,而且充滿變數,複診病人有時需要更正或增加診斷,原有疾病導致的併發症也屬於新的次級診斷,這些都是複診過程中容易遇到的問題,對醫生和患者造成困擾。
克服網絡問診「同病不同診」短板,除了要堅守只複診不初診等規則之外,還需制定更加細緻的規則。比如,對於複診患者的併發症診斷,究竟算初診還是複診,應加以明確。
進階版的網際網路診療,應在現在的基礎之上,多開發遠程聽診、遠程超聲、遠程檢驗等網際網路診療專用設備,並通過醫患協助等方式,在兩方參與的情況下,完成網際網路隔空診療。這方面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除了網際網路診療設備需要創新開發之外,管理規則也要同步完善。
此外,網際網路診療除了兩端的醫患,還應該鼓勵第三方參與,比如,患者所在地的實體醫療機構和藥店等。這樣一來,網際網路另一頭的醫生可以得到線下醫療機構和藥店的協助,不僅能避免出現「同病不同診」等現象,而且檢查和配送藥品等制約網際網路診療發展的難題,也有望得到化解。(羅志華)